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校園金融發展現狀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隨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校園金融勢頭漸露,異軍突起。以京東校園白條、天貓、花唄為代表的電商巨頭,旗下消費借貸平臺紛涌而現,以校園支付為切入點的移動終端更是層出不窮,各大商業銀行也不斷推出不同優惠政策的信用卡產品。雖然校園金融的目標消費群體龐大而集中,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消費欲望強烈,其繁榮發展的背后也暗含隱憂,各種風險和挑戰也隨之而至,如何做到健康良性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地引導和完善。
[關鍵詞]
信貸消費;移動支付;大學生信用卡;金融創新
1校園金融市場的階段性現狀
1.1分期借貸平臺消費發展迅猛
在我國提出“互聯網+”發展政策的宏觀背景下,針對大學生的網絡分期貸款平臺近兩年悄然“走紅”,并迅速侵襲高校校園。大學生分期消費平臺的數量相對于2013年進入人們的視野之初,已經翻了十幾倍,大大小小的校園分期消費平臺超過50余家,知名度最高的校園分期三巨頭———趣分期、分期樂、愛學貸,覆蓋全國28個省,約2000所高校,近3000萬學生。各家的“融資燒錢”大戰也如火如荼,均與多家電商達成戰略合作,由校園里鋪天蓋地的廣告也可見一斑。
1.2移動支付系統競爭日趨激烈
現全國高職以上的學校共有2322所,在校大學生包括日常生活費、學校各項費用、學生課外各項培訓費等等在內一年總的交易規模超過1.5萬億元,市場規模龐大且孕育成熟。以支付寶、微信為主的移動支付終端為學校定制專門的收發費系統,并利用線上快捷充值一卡通等迅速擠占支付市場,每年還因此固定增加了大量的新生用戶。不少相對較小的創業公司同樣抓住了細分市場的機會,創建了比如在西南地區的“喜付”校園支付系統等等。
1.3大學生信用卡搶占大額市場
針對我國信用卡不良貸款率激增的問題,銀監會曾在2009年規定商業銀行禁止向未成年人發放信用卡,單純以發卡量作為員工考核指標。而各大商業銀行都打起了“擦邊球”,近年來,以父母信用作為還款來源保證的大學生信用卡又開始興起,工商銀行的牡丹卡、建設銀行的龍卡、招商銀行的Young卡、中信銀行的I卡等搶占校園市場。據統計,大學生擁有信用卡的人數比例現已高達53.7%左右,在持卡數量方面,辦有兩張及兩張以上信用卡的學生也不在少數。
2校園金融市場面臨的瓶頸
2.1個人征信系統有待完善
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對誠信研究起步較早,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也比較成熟。而我國比較完備的信用體制尚未建立,法律法規有待完善,高校大學生信用檔案建設發展緩慢,于是征信數據的匱乏便成了無法跨越的障礙。正是因為如此,信貸消費等校園金融平臺也只能籠統地給予所有的學生相對統一的授信額度,也沒有辦法監測學生是否有在不同的分期平臺過度消費的行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多數大學生的信用認知水平較低,缺乏系統的信用知識,一時的消費沖動易使學生超出家庭經濟能力可以負擔的水平,能否按時還款更完全依賴于學生父母生活費給定的日期。
2.2用戶流失的不可控性
我國大學生在校人數約為3000萬人,盡管目標消費群體龐大而集中,但是真正選擇校園金融的人數比例卻難以估量。其受眾面狹窄,用戶具有極大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還要面對每年畢業生老用戶流失的問題,缺乏用戶的可延續性,有著難以規避的用戶短板,而重新獲取新用戶又要投入大量的運營成本。此外,校園分期信貸消費的主體為生活費有限的學生,但隨著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用戶的絕對數量和比例有逐漸縮小的風險。并且這類學生通常對價格敏感度高,一天幾塊錢的債務可能也會是沉重的壓力。因此,其業務模式受到市場的嚴重制約,要想在這細分市場獲得盈利十分困難。
2.3產品缺乏針對性,功能開發不足
各分期借貸產品在各信貸消費平臺的費率大體相同,僅僅在首付、售價、期數的組合上存在些許偏差。京東白條和花唄的功能也并非大相徑庭,相反,二者共享同一個消費額度,對于用戶而言,只不過是在使用平臺的選擇以及一些還款細枝末節上有微小差別。支付寶等支付巨頭在校園市場也只是涉足一卡通充值的服務領域,細分功能極具趨同性和有限性,因而并沒有一家支付平臺占據著絕對優勢。不同商業銀行針對大學生發行的信用卡更多的是在外觀上追求視覺感官差異,在發卡規定和操作使用功能上卻并沒有太大的區別,缺乏獨特性設計。
3發展和完善校園金融的建議
一方面,規范和完善校園金融監管策略,建立大學生信用機制。校園金融作為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垂直領域,卻由于監管主體沒有明確,本質上面臨著監管缺失的窘境。為了使校園金融向縱深方向發展,使大學生的消費權益得到有效的保護,分期信貸消費平臺的規范性和透明度調整刻不容緩。同時,不同的分期信貸消費平臺應與學校管理部門達成廣泛的合作,并利用信貸消費平臺和信用卡本身的特點,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實時保存信用消費記錄,進行信用評級,不斷根據大學生信用的消費情況適時調整,從而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給予不同信用等級的學生不同的授信額度,降低不良信貸消費率。另一方面,進行金融創新,提高服務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倡導個性化服務。我國針對大學生的信貸消費平臺與銀行聯合提供的分期付款項目主要以數碼硬件等高檔消費品為主,大學生的需求頻次非常之低,要想進一步拓展消費需求的空間,則必須要把目光放在尋找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場景需求的校園O2O服務上,注重小額高頻交易的價值,開發出對學生更具穩定黏合力的校園金融信貸產品。倡導其創新性,通過信貸挖掘出其他形式的理財渠道,為大學生持續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同時針對差異化目標消費群體,從不同年級、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經濟水平等細節出發,設計多款新穎獨特的消費方式,提供大學生私人定制,準確把握特殊需求。
作者:牟昱潔 王獻銳 單位:河南大學文理實驗班
主要參考文獻
[1]葛嘉敏.校園金融網絡支付平臺設計[J].硅谷,2012(8):67-68.
[2]陳鋒敏,李穎智,羅田.校園金融信息化與高校管理現代化研究[J].價值工程,2010,29(5):172-173.
[3]張春華.網絡環境下的金融校園文化建設———以廣東金融學院為例[J].學習月刊,2010(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