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資源配置非均衡性金融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金融資源是諸多類型資源的一種,這種資源的流動性很強,流動范圍也很廣,存在追求資源配置高效率的內生性。因此,區域間經濟水平的差異性就客觀決定了金融資源配置會呈現非均衡性態勢。從短期來看,我們期待這種非均衡性存在,因為它能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從長期來看,不適度的非均衡如果一直存在,會對區域金融和經濟的發展帶來負面效應,這并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本文結合安徽省的行政區域劃分,從福利效應和損失效應兩個角度,分析安徽省金融資源配置所呈現出的非均衡性。
(一)福利分析
1.集聚效應
各個地市都需要金融作為資本輸出的強大支持,安徽省也不例外。安徽省經濟金融發育不足,金融綜合服務有所欠缺,很多金融機構特別是一些經濟落后地區的金融機構,信用評估的手段方式不夠先進,風險控制程度不足,所能提供的金融產品和信息服務難以滿足客戶需求。與之相反的是,作為省會城市的合肥,憑借地緣優勢,作為各類金融機構的集聚中心,無論在資本輸出還是資本運作管理上都具有明顯優勢。從標準離差率來看,如果樣本中剔除了合肥,該值明顯降低,說明合肥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資源配置的均衡,集聚效應在合肥這一點上表現得十分突出。
2.信息外溢效應
作為特殊的企業,金融機構可滿足企業多層次的發展需求,為其提供多樣化產品的同時也可以拓展盈利空間。從安徽省內來看,合肥、蕪湖和馬鞍山基礎設施都較完善,具備為其他提供全方位市場和金融信息的能力,是信息資源的集散中心,對產業集群協作和資源流動有著良性助力。引進外資額的標準離差率為0.9453,處于相對高位,這說明實際利用外資在各區域的非均衡性明顯,很多缺乏信息的地區難以獲得外資青睞,全省的整體信息外溢效應較弱。
3.輻射效應
區域開發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安徽省將“梯度開發”的戰略思想很好地用在了區域建設的過程中———先建立增長極,待其成熟后向外圍地區輻射,最終實現整體經濟金融的均衡發展。合肥是明顯的增長極,由于其具備長遠發展的前景,投資報酬現對于其他區域較高,資源的傾向性比較明顯,此外合肥濱湖國際金融后臺服務中心也推動了合肥增長極的成熟。我們可以設想和展望,皖江城市帶區域的建設及產業升級、安徽省其他地市經濟發展,依賴于強大金融力量的支持,合肥作為金融中心需要有能力提供配套的資金和金融產品,實現對其他區域的輻射。遺憾的是,目前的統計數據并沒有反映出合肥的帶動能力,臨近合肥周邊的城市,比如滁州、淮南和六安,GDP總量遠遠落后于合肥,金融市場更是缺乏足夠的發展,合肥的輻射效應十分有限,亟待增強。
(二)損失分析
1.經濟短邊效應
各地較大的GDP差距是經濟短邊效應最好的體現。此外,表1中貸款總額的標準離差率為1.4231,這表明信貸資源的投放過度集中,資金分布偏向性較為明顯。商業銀行在選擇資金投向時,對不發達地區缺少重視,對中小企業設置的門檻也較高,而對發達城市和大企業配置了較豐富的資金。但是,眾多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充沛,它們尤為需要資金的支持來保證自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如此,這還會導致不同地區的公共設施建設存在明顯差異,嚴重挫傷了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力。
2.市場割裂效應
上市企業數量的標準離差率值為1.30519,上市公司籌資總額的標準離差率值為1.352545,相較于其他指標該值很高,特別是滁州、池州、六安等地的股票籌資額曾經為零,這意味著金融市場被割裂,直接融資結構極不均衡,證券市場的金融資源配置明顯存在非均衡。
3.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惡化
金融生態環境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經濟金融的發展。金融資源配置長期失衡,會引發社會分工紊亂、產業格局混亂和產品市場割裂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從而最終惡化金融生態環境。金融業城鎮建設項目投資和金融監管等事務支出在不同區域的波動較大,意味著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差異性明顯,各區域難以發揮自身優勢,造成資金逃離或是過度溢出,引發惡性循環。
4.二元結構差異效應
最近幾年,安徽人口眾多,相對貧困人口的上升趨勢一直未能得到控制,雖然安徽省對貧困地區給予了更多的重視,提高了扶持程度,但是由于歷史沉淀過厚,區域經濟差異并沒有得到解決或控制。不僅如此,金融資源反而不斷集中,進一步加劇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安徽作為勞務輸出大省,民工流動是正?,F象。合理的民工流動能夠避免勞動產能閑置,實現勞動資源配置的優化,但是如果規模過大,帶來的將不只是人口流動的無序性和對脆弱的基礎交通設施的挑戰,還會導致城鄉二元結構差異的擴大。綜上所述,分析安徽省金融資源配置非均衡的福利,只有合肥從集聚效應獲得了較大福利,其他非均衡福利在安徽省十分缺乏。合肥僅僅是省會,其獨立發展再卓越,全省經濟也不會因此而發展,全省人民生活狀況也不會因此而改善,因為其他地市并沒有因為合肥非均衡發展而獲得充分的福利。與之相對應的,分析安徽省金融資源配置非均衡的損失,表現則十分顯著,特別是經濟短邊。這樣金融資源配置非均衡的狀況,是一種不良狀況,對全省經濟的長期協調發展造成了阻礙,如果任其發展,非均衡必然會演化為失衡,對經濟金融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因此,我們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合理的引導,把金融資源配置的非均衡控制在一定范圍以內,尋求省內各地市的均衡發展。我們要主動利用資源輻射和擴散所形成的能量,構建區域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實現金融系統整體的協調與優化。
二、安徽省金融非均衡發展的戰略選擇
針對前文的金融資源配置非均衡性的福利損失分析,本文認為:全省經濟要想實現共同發展,首先要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的協調與優化,而這需要把握整體金融資源配置非均衡軌跡,積極利用各個區域的共生性和差異性。只有這樣,才能遏制區域經濟不協調的惡化,平衡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防止差距擴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三大構想。
(一)金融效率是基礎
金融效率衡量的是投入和產出的關系,成熟的金融市場必然伴隨著較高的金融效率。提高金融效率,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一是綜合外界因素,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二是因地制宜,改革金融體制;三是正確認識政府角色,實現合理定位;四是明確主題,培育金融市場;五是處理好局部金融和全局金融,兼顧二者的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推進金融市場的建設與發展,為調控非均衡打下基礎。
(二)協調均衡是關鍵
實現金融全面均衡發展,其落腳點在于金融結構的合理調整。安徽省的經濟金融有其自身特點:從短期來看,現階段的非均衡戰略能夠拉動經濟金融的發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從長期來看,協調仍然是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協調均衡的真正目標并不是單純的均衡發展,它要求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要求實現生產結構的合理化。因此,我們需要提升經濟發展中長期落后地區的發展動力,使得長期均衡發展戰略可以實現兼顧協調的均衡。
(三)金融創新是發展
金融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是金融創新。不同區域的金融市場必然存在差異化,其各自的發展思維、發展模式和金融潛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這樣背景下發生的金融創新也一定會帶來不同的創新結果。金融創新作為金融更新和升級的動力源泉,如果能夠不斷豐富,相信會帶來金融多層次的發展。當下,我們要擴大人才和科研方面的既有優勢,促進產學研的結合,推動高新技術研究。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銅陵電子材料產業基地及皖江高新技術產業帶已經給我們帶來了充分發展的機遇,我們要把握機會,實現以點帶面,不斷創新金融市場和產品,實現另一種意義上的“科教興皖”。
作者:王佳 單位:安徽審計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