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消費金融對居民消費行為影響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近些年,我國消費金融業務的規模一直在不斷擴大,且這些業務很好地融入了生活之中。現有研究對于消費金融如何影響居民消費行為并沒有形成統一定論,且相關的定量研究文獻仍比較匱乏。因此本文從居民消費額度和消費結構兩個方面通過實證分析研究消費金融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消費信貸會刺激居民消費支出增長,且對居民非耐用消費品支出的影響比耐用消費品更大。
關鍵詞:消費金融;居民消費行為;居民消費結構;消費額度;耐用消費品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的發展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三大引擎推動,一直以來,我國的投資在三大引擎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如今過度的投資導致我國產業出現嚴重的供給過剩問題,經濟增長缺乏可持續性。因此為了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移,而消費金融作為消費的“助推劑”,能夠刺激居民的消費需求,拓寬消費市場的金融服務方式,對居民消費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一、理論基礎
(一)預防性儲蓄理論。預防性儲蓄是指風險厭惡型的消費者由于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而進行的儲蓄。該理論認為,風險厭惡型的消費者對暫時性的收入太過敏感,有很強烈的預防性儲蓄動機。
(二)流動性約束理論。流動性約束是指居民從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取得貸款受到的約束。流動性約束理論認為相對于沒有流動性約束的情況,存在流動性約束的消費水平會更低;即使現在不存在流動性約束,但如果消費者未來面臨該約束,也會導致現期消費的下降。
二、消費金融對居民消費額度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與模型構建。本文選取的變量包括:消費信貸余額(CCL)、城鎮居民消費支出(CZC)、農村居民消費支出(NCC)和人均可支配收入(Y),所有變量均做對數。基于2013Q1-2018Q3省際面板數據,采取PVAR模型研究消費金融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
(二)實證過程。單位根檢驗。為了避免偽回歸現象,首先要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1。由表1的結果可以看到,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消費信貸余額(CCL)、城鎮居民消費支出(CZC)、農村居民消費支出(NCC)和人均可支配收入(Y)均通過了LLC檢驗和IPS檢驗,即所有變量都是平穩的,滿足后續建模的條件。最優滯后階數的確定。構建PVAR模型時,需要確定最優滯后階數,本文結合LR、FPE、AIC、SBIC、HQIC這五個信息準則進行綜合考慮。在0-3階滯后期這五個指標的具體數值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到,LR、FPE、AIC、SBIC和HQIC均選擇滯后3階為最優滯后階數,因此本文選擇的最優滯后階數為3。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本文對各變量間的關系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見表3所示。可以看到,消費信貸余額(CCL)是城鎮居民消費支出(CZC)的格蘭杰原因,但城鎮居民消費支出(CZC)卻不是消費信貸余額(CCL)的格蘭杰原因,說明消費信貸余額(CCL)對城鎮居民消費支出(CZC)具有顯著的影響關系。人均可支配收入(Y)與城鎮居民消費支出(CZC)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即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相互影響關系。同樣,消費信貸余額(CCL)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NCC)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說明消費信貸余額(CCL)可以顯著影響農村居民消費支出(NCC),農村居民消費支出(NCC)反過來也會對消費信貸余額(CCL)產生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Y)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NCC)也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說明人均可支配收入(Y)的增加會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NCC)產生顯著影響。估計PVAR模型。本文對PVAR模型進行估計,估計結果見表4。脈沖響應分析。PVAR模型與一般的VAR模型一樣,同樣可以通過脈沖響應分析變量間的動態關系。城鎮居民消費支出(CZC)、農村居民消費支出(NCC)受消費信貸余額(CCL)和人均可支配收入(Y)沖擊的響應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消費信貸余額(CCL)的增長會促進城鎮居民消費支出(CZC)的增加,且這種促進作用在第3期達到最大,從第3期之后這種正向促進作用開始遞減。而消費信貸余額(CCL)的增長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NCC)同樣具有正向影響,這種影響作用在第3期達到峰值之后開始減弱。此外,消費信貸余額(CCL)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NCC)的影響更大,說明農村居民消費的欲望更強烈,對消費信貸的需求更大。其次,人均可支配收入(Y)的增長會導致城鎮居民消費支出(CZC)的增加,但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消費增加的幅度越來越小,這一結論顯然很符合經濟學原理。人均可支配收入(Y)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NCC)的影響與對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基本一致。
三、消費金融對居民消費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在研究了消費金融對居民消費額度的影響后,需要進一步研究消費金融對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是否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將居民消費支出劃分為耐用消費品支出和非耐用消費品支出,探究消費金融對二者影響的差異性。選取的變量包括居民耐用消費品支出(NYC)、非耐用消費品支出(FNYC)和個人消費信貸(PCL),時間區間為2013Q1-2019Q4。本文采用貝葉斯向量自回歸模型(BVAR)進行消費金融對居民消費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由于BVAR模型可以估計各變量對經濟系統的影響程度,從而避免傳統VAR模型無約束條件下的自由度損失問題,有助于減少估計誤差,提升估計的準確度。
(二)實證過程。單位根檢驗。經過表5檢驗可知,耐用消費品支出(NYC)、非耐用消費品支出(FNYC)和個人消費信貸(PCL)的差分序列均為平穩序列,即所有變量服從一階單整。協整檢驗。為防止偽回歸現象,要對三個變量間的關系進行協整檢驗。本文根據信息準則選擇最優滯后期為2階。結果顯示,三個變量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協整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脈沖響應分析。本文利用BVAR模型對脈沖響應函數進行估計,研究個人消費信貸(PCL)對居民耐用消費品支出(NYC)、非耐用消費品支出(FNYC)的動態影響關系,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個人消費信貸(PCL)增加對非耐用消費品支出(FNYC)的影響具有正向促進作用,這種影響在第2期達到最大后,開始遞減直至為0。而個人消費信貸(PCL)對居民耐用消費品支出(NYC)的影響同樣呈現正向響應,這種正向促進作用在第2期達到峰值(49.01832),隨后開始減弱直至為0。可以看到,個人消費信貸(PCL)的增加均會促進居民非耐用消費品支出(FNYC)和耐用消費品支出(NYC)的增長,但從影響程度看,個人消費信貸(PCL)對居民非耐用消費品支出(FNYC)的影響更大。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首先,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會刺激居民消費支出的增加,但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消費增加的幅度越來越小,該結論符合凱恩斯提出的絕對收入假說理論。其次,個人消費信貸對居民非耐用消費品支出和耐用消費品支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且消費信貸對居民非耐用消費品支出的影響更大。說明個人消費信貸的增長刺激了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
(二)建議。首先,要延伸消費金融市場,豐富并深化消費金融領域的結構性供給。目前被用于旅游、家裝、教育培訓和生活美容等非耐用消費品的消費信貸比例并不高,消費金融結構性供給失衡的問題依然存在。因此要大力提升非耐用消費品的信貸供給比例,以適應和滿足市場的需求,促進經濟的發展。其次,要大力發展非銀行性的消費金融公司。我國消費金融的規模一直在快速增長,但絕大部分消費金融機構都是由商業銀行主導的,而傳統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模式因授信成本過高會制約消費金融的發展。因此要積極推動非銀行性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增加市場競爭活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作者:高鈺瑩 單位:平頂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