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經濟學哲學手稿思想啟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闡述了馬克思早期的生活哲學思想,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活的前提條件,生命和人的生產與再生產是人類生活的本質。馬克思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中生活的異化而提出共產主義是人類未來追求新生活的途徑。《手稿》中的生活哲學思想體現了馬克思哲學揭示、批判和改造生活的本質,對中國人民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生活哲學;異化勞動;人的本質;生活方式
馬克思是否有生活哲學?如果有,那么他的生活哲學是什么?馬克思的生活哲學有什么獨特之處?這些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不休,對此最好的回答就是重回文本、讓馬克思的文本作答。《手稿》對人的本質、人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異化勞動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述,標志著馬克思生活哲學的發端。馬克思在《手稿》中側重對生活進行價值批判,以對生活前提的考察、對生活本質的揭示、對生活異化的批判及其變革而展現了以生活為要旨的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一、生活的前提:自然界為人提供生活資料
不同的時代對“生活”有不同的理解,馬克思身處資本主義的發展上升時期,社會以聚集和擴張資本為運轉目的,人成為商品,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馬克思對此提出哲學不應該只是對邏輯概念的懸想和推演,而應該從“現實生活”出發,揭示現實生活的本質并進行批判與變革。馬克思認為,現實生活的基本內容是生產生活,生活是生命和人的生產與再生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在人的生產和生活中發生的。馬克思對自然的認識也主要基于此。第一,自然界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基本來源。馬克思指出,在實踐上,人“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1]56。自然界在實踐領域是物質生活條件,以食物、燃料、衣著、住房等物質形式維持人生命的存在及種群的繁衍,為人的實踐提供物質資料。然而,食物、燃料、衣著、住房并不現成存在于自然界,是人根據自身生活需求改造自然界的結果。因此,從人存在于自然界開始,自然界就不再是純粹物質的世界,而是與人的意識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歷史性生成。第二,自然界為人類精神生活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原材料。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理論上,自然界“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1]56。人在對自然界的抽象和再抽象中形成意識;自然界是意識形成的前提,是意識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原材料。人一旦將意識作用于自然界———認識和改造自然界,即人對自然界的對象化過程,自然界就成為人的精神內容的來源與延伸。對象化存在于現實生活的每個角落,人只要在生存就無法避免地要對自然界進行對象化。第三,自然為作為類存在物的人提供與他人之間的物質和精神聯系,形成人類社會歷史,也就是人類生活的發展史。人類生活不是個體性行為,而要依賴于群體來共同完成,而人與人之間的物質與精神聯系來源于自然界提供的生產和生活資料。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活空間和勞動產品,這是人類社會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人的物質生活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精神生活則是體現人自身創造性與社會性的本質生活追求,兩者都無法離開自然界而獨立存在。馬克思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發展邏輯,人與自然都是創造資本的工具和手段,自然對人而言是商品、是能夠獲得利潤的生產資料。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分離和對立的,人只有通過對自然的不斷攫取才能獲得生產資料并將其轉化為資本,人對自然攫取得越多,就越能獲利。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批判,認為自然首先是人生活的基礎,為人的生活提供一切物質條件和生活資料。人并非是凌駕于自然之上一個種群,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要人繼續生活下去就必須依賴于自然,對自然的破壞即是對人自身生活條件的破壞。因此,自然界不是人的工具和利潤來源而是承載人生活的基礎,對自然界的呵護即是對人自身的呵護,對自然界的尊重即是對人自身的尊重。二是人與自然的實踐關系。馬克思認為,現代人不應像原始人那樣對自然進行神化,不僅依賴自然而且要合理改造自然。隨著資本對生活的全面滲透,以資本為推動力的自然科學通過工業來改造人的生活:“自然科學展開了大規模的活動并且有了不斷增多的材料。……自然科學卻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2]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的自然科學原則全面浸潤到人的生活中,事物的同質化取代了多樣化,物成為了被控制的對象,喪失了差異性;勞動成為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喪失了目的性;生活只剩量化的貨幣關系,喪失了豐富性。工業時代的到來一方面增加了對自然的破壞,另一方面也通過對自然的改造確證了人的本質力量,這種力量就是人的有意識地對自然界進行實踐的過程。與原始人對自然界的依附關系不同,工業社會中人雖然依舊依賴自然界提供生活、生產資料,但人對其的改造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對其的依賴程度。人有意識地對自然界進行符合自身生活需求的改造,讓自然成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人身體機能和生活內容的延伸,人與自然就處在這種依賴和改造的辯證關系中。自然科學在工業的實踐過程中日益深入生活、改造生活并為人的解放做好準備。
二、生活的本質:生命和人的生產與再生產
在黑格爾看來,生活的本質是絕對精神。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抽象精神生活觀進行了顛倒,然而費爾巴哈把生活理解為人的直觀,認為生活僅僅在于解決人的生理需求。馬克思則認為,對現實生活的揭示、批判與改造才是哲學的旨歸。“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類說不過是滿足一種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而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生活。”[1]57勞動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行為不再只是動物層面的生理需求而是人的自我享受,是人的生活內容。馬克思強調,勞動這種感性對象化活動就是生產生活,也就是人的類生活。馬克思以異化勞動為主題對生活本身的探討是雙重的———現實生活和生活本身。“現實生活”指生活在現實時空中呈現的事實樣態,而“生活本身”則是一種理想的、應然的生活狀態。馬克思認為,勞動就是生產生活,而社會分工導致生產與生活分離,勞動異化使這種分離進一步加劇;“生活本身僅僅表現為生活的手段”[1]57,而生活失去了目的性,成為沒有意義的周而復始。人只有通過勞動對自然界進行符合人的生活需求的改造,勞動首先是為了保證人生存的物質需求。隨著人改造自然界能力的加強,勞動創造出的物質產品不但可以維持人的生命,還可以為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提供可能,生產就不再局限于滿足生存需求了,而是為了生活豐富與自由的類生產。只有當人在進行類生產時,才真正體現出人的本質力量,才能不僅對人的生命進行生產與再生產而且對人進行生產與再生產。生產生活是人生活的基本樣態,生產是人生活的核心內容。人在勞動中生產物質生活用品,也在勞動中生產人自身。馬克思認為,第一,生活在本質上是生命和人的生產與再生產,“生產生活本來就是類生活”[1]56,“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1]57。作為有意識的生命體,人的生命活動不僅表現在維持生命而且表現在對生活的追求。人能有意識地改善生活條件和改變生活方式,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創造出自然界原本沒有的人的生活世界。第二,生活是人的“類本質”的外化,人通過實踐使自身的本質力量得以實現。第三,生活是人對自然的改造,是人對自然的對象化,是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精神與肉體生活的統一。“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6第四,生活是人與人關系的具體的、現實的表現。“人同自身的關系只有通過他同他人的關系,才成為對他說來是對象性的、現實的關系”[1]56;生活的過程也是人的實踐活動過程,人無論是生產生命還是生產人自身都離不開實踐,生活與實踐內在統一。馬克思認為,人的生活需求是對自然界進行改造和實踐的基礎。人需要通過實踐滿足其不斷產生的生活需求,這是實踐的基本動力。此外,人還需要情感、社會認可、審美趣味等更為高級的生活需求,這是由受動的、滿足人的生理生活需求向能動的、滿足人的社會生活需求的提升。人與動物不同,動物只是片面的生存,而人則進行全面的生活。動物只需要保證生命的持續進行和種族的繁衍生息,而人除此以外還要對自然進行改造、對人類社會進行構建、對人自身類本質力量進行提升。因此,在滿足基本的生命生產與再生產之后,生產并不會戛然而止,而是以一種更自由、更自為的形式進行“人”的生產與再生產。生活為生產提供意義,生產也是一種生活。生產、實踐和生活內在統一,生產、實踐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則是生產、實踐的現實展開[3]。
三、生活的自由與解放:生活異化的揚棄
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勞動“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它是生命的外化,因為我勞動是為了生存。為了得到生活資料。我的勞動不是我的生命”[1]184。馬克思深刻批判了在私有制條件下異化勞動所導致人生活的異化和物化。自然界為人類生活提供了資料,然而對生活資料的分配并不是平等和公平的。勞動者因為失去對生活資料的占有不得不將自己的勞動作為商品出讓給資本家,成為資本家物質財富的一部分,為了獲取基本物質生活來源,不得不受資本家的剝削與壓迫。勞動不再是體現和提升人自我能力和確證自己的本質力量的途徑,而淪為資本家謀取利潤的工具和異己的力量。勞動成為商品,成為資本家謀取利潤的手段,也成為工人能夠換取生活資料的唯一出讓物。勞動的主人不再是人自身而是資本、是物質利益關系。勞動徹底淪為了人的對立面,不再用以開啟人的心智、增強人的能力、改善人的生活,而成為把人作為工人的條件,人與人的關系貶低為物與物的關系。勞動的成果不歸勞動者所有,而被資本家無償地剝奪,這讓勞動者無法體會到勞動對自身的意義。勞動者創造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少、就越陷入赤貧。資本家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利潤,僅維持勞動者及其后代的基本生存條件,不會為了滿足工人的生活需求犧牲自己的既得利益。在資本家眼里,人不是需要生活的而是創造資本的工具,工人與機器、廠房等無異。勞動異化使工人只能如同動物一般地生存,滿足其生命的存在就是工人生活的全部,這種生活必然是以勞動異化為核心的全面異化。資本家為了節約成本往往會對工人工作的條件進行嚴格限制,在工作場所往往連基本的衛生、安全需求都難以滿足,工人僅能維持生計的低廉工資使他們在勞動結束無法擁有寬敞舒適的居住環境。此外,高強度、長時間的勞動也限制了工人的自由生活時間,工人生活的時間和空間受到強烈擠占導致工人幾乎無法享受到生活中的趣味。勞動的異化在于勞動的片面化,工人只進行生產某一個環節的重復勞動,這種簡單、機械、單調的勞動限制了工人的創造力,使工人變成了片面的人。資本把一切生產要素都納入到自己的彀中,形成一個同一性的世界歷史性的市場交換價值體系之網。人被迫服從這個同一性的統治,把自己生命和生活中的現實的豐富內容锨到資本的抽象熔爐中,把自己的尊嚴變成交換價值,換回肉體生命的茍活。馬克思認為,生活的理想狀態是人與自然、人、社會的共同發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協調發展,是“類生活”、“個人生活”的和諧統一。只有揚棄了“偶然的個人”“生活條件的偶然性”,“有個性的個人”才能綻放自己的個性[4]403。馬克思指出:“宗教的異化本身只是發生在意識領域、人的內心領域中,而經濟的異化是現實生活的異化”[1]82。馬克思理解的生活是人的現實生活,而經濟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基礎。因此,生活異化的揚棄決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與道德上對資本的批判和對資本家的詛咒,而要徹底改變社會制度。“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為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真正占有”[1]81,生活異化的根源在于對人的生活資料的剝奪,這也是私有財產和私有制的產生原因。私有制的存在使社會分工、勞動異化、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勞動的無條件占有成為必然,要打破這種物對人的占有模式就必須從根本上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這種變革是對人的生活方式的變革,是使人真正占有自我、能夠享受生活自由的變革;這種變革是恢復勞動賦予人創造生活屬性的變革,是使人真正享受勞動帶給自己生活條件改善和生活品質提高的變革。共產主義社會是建立在消滅私有基礎之上的,生活資料社會公有保證了勞動的自主與自由,勞動帶給人的是愉悅與幸福,“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5];共產主義社會不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全盤否定,而是要在資本主義社會充分發展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揚棄,揚棄的前提是要充分吸收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所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程度上實現社會變革,生活異化的揚棄也必須建立在物質生活條件、精神生活全面提高的基礎之上。馬克思指出:“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85生活本質上是生產的、創造的,生產決定生活,全面的生產決定、創造了全面的生活,生產的全面性規定了生活的全面性,全面的生活也將是自由的生活,“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4]46,生活是人不斷創造自身的活動過程。全面的生產包括物、人、生產方式、社會關系、觀念和精神的生產等,正是在全面的生產中全面的生活得以產生、發展和轉換[5]。生活是全面的,人對生活的占有也應該是全面的。人要占有生活資料才能為勞動提供對象,對自然界提供的生活資料的分配形式決定了人生活的自由程度,超越了溫飽等基本生理需求的勞動才是真正體現人的類本質的勞動,才能充分激發人創造新生活的能力。人只有滿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才會自覺追求美的、善的生活。
四、馬克思早期生活哲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手稿》對生活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尺度、勞動的異化等內容的闡述對現代生活方式有許多有益的啟示。我們應汲取《手稿》的精華,結合現實為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提供理論依據[6]。《手稿》展現了馬克思早期豐富的生活哲學思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第一,以現代哲學思維揚棄德國古典哲學為代表的近代哲學。現實生活是馬克思的著眼點,解釋現實生活且改變現實生活是馬克思對近代哲學的超越之處。馬克思不僅將哲學從“天上”拉回了“人間”,直面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尋求解決途徑,而且對人的感性世界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人的生活不僅滿足人的動物屬性而且要滿足人的社會屬性,哲學的最終目的是改造現實生活。第二,挖掘馬克思的哲學的本質。馬克思的哲學不是概念和邏輯的思維游戲,而是源自、認識和批判生活,以改造生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旨歸[7]。《手稿》中大量對生活的直接和間接論述充分證明了馬克思具有自己獨特的生活哲學,生活是馬克思哲學始終圍繞的主題。馬克思的生活哲學的本質在于回應現實生活、激發人們改變生活的斗志,還原生活的整體性與人性,對碎片化、單向度、異化的生活加以重建,重建生活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第三,馬克思的生活哲學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啟示。馬克思在《手稿》中的生活哲學思想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堅定信心,也讓我們在積極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建構可持續的現代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
作者:許慧 吳寧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3]李霞.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的多重意蘊[J].山東社會科學,2012(1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05.
[6]李紅梅.試析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現代生活方式的啟示[J].學理論,2009(12).
[7]張偉.論馬克思哲學的日常生活維度[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