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經濟學統計思想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統計學就是收集數據、整理數據以及分析數據的方法論學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支持經濟學的實證研究,保證其能夠對所需要應用的數據進行有效整理與收集,進而形成統計思想,達到預期的研究目的。
關鍵詞:
經濟學;研究;統計學思想
在對經濟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統計學思想是至關重要的部分,其中包含著估計思想、擬合思想、均值思想等,有利于提高經濟學研究效率,凸顯出經濟學的研究價值,為其后續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經濟學中統計思想分類
1.1統計思想之估計思想
統計思想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學科,其涉及的內容較廣,研究重點有所不同,使得主要的思想部分受到廣泛關注。然而,在統計思想中估計思想是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因為估計思想是一種認識方式,能夠將利用樣本對統計的總體進行預測,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提高預測準確度。與此同時,樣本是統計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在顯示總體屬性的基礎上,可以利用樣本的研究結果預測總體概況,但是,統計樣本很容易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導致統計數據與總體數據出現偏差。
1.2統計思想之擬合思想
擬合思想就是在統計期間,能夠對不同類型的事物的表象關系進行分析,保證能夠擬合出事物的前后順序,使得錯綜復雜、難以分辨的信息規律凸顯出來,進而形成良好的發展趨勢。
1.3統計思想之均值思想
對于統計思想而言,均值思想就是根據統計學的基本特征凸顯出事物的一般性規律,使得經濟學研究人員可以全面了解事物發展規律,避免出現各類干擾因素影響其統計準確性,進而提高經濟學研究質量。
1.4統計思想之聯系思想
經濟學研究中各類事物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只有應用統計聯系思想,才能保證人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可以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提高變量考察效率[1]。
1.5統計思想之差異思想
統計學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概括性,與差異思想存在密切的聯系,主要因為差異思想可以引導經濟學研究人員能夠根據事物之間的差異,對事物進行統計與概括,進而形成良好的數據研究體系。
2經濟學研究中統計思想的應用路徑
2.1經濟學研究風險決策時應用統計思想
在經濟研究決策期間,經常會存在不確定的因素,使得經濟活動承擔一定風險。由此可見,在經濟研究決策之前,必須要利用科學的方式制定工作制度,保證能夠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首先,在日常經濟活動中,企業要利用正確的決策規避盈利虧損。其次,企業要正確估量經營中可能出現的經濟損失,保證能夠制定完善的措施規避企業的損失。最后,企業可以利用統計學的概率論原理,形成豎形圖像實施分析工作,進而提高企業的發展效益[2]。
2.2經濟學研究市場調查中應用統計思想
經濟學研究人員在市場調查過程中,必須要全面分析統計學的應用特點,保證能夠有目的性的對市場調查內容進行分類,并且提高數據記錄效率,使其達到系統性目的。同時,經濟學研究人員還要正確分析所搜集的市場信息,及時發現企業的缺點,并采取有效措施彌補,為企業在市場中的發展提供正確方向。另外,經濟學研究人員還要利用統計學思想全面判斷市場需求,提出更多的可行性戰略條目,例如:取樣調查、抽樣調查等,使得統計思想能夠更好的應用在經濟學研究領域中,為其發展奠定堅實基礎[3]。
2.3經濟學研究經濟預測時應用統計思想
在統計學理論中,經濟預測與風險預測是有所不同的,經濟預測就是對未來各類不確定的經濟因素進行分析,保證能夠利用科學的手段實施經濟預測工作,避免對經濟進行臆想與胡亂猜測[4]。同時,在經濟預測期間,不可以出現利用直覺與經驗預測的問題,必須要根據經濟預測要求,科學、精確的實施計算工作,在搜索各類相關資料的同時,不斷分析與判斷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企業決策者可以利用統計思想中經濟預測手段加深對企業未來經濟的了解,以便于做出更加完善的決策。經濟預測指標包括以下三種:一是經濟預測范圍。二是經濟預測時效。三是經濟預測性質。每個標準都有自身存在的意義,可以促進經濟學研究效率的提高。
3結束語
在經濟學研究期間,相關研究人員必須要全面分析統計思想,確保能夠將其有效應用在研究工作中,在提高研究質量的基礎上,凸顯經濟學研究價值,為其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許歡 單位:唐山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陳小琴,潘東明.基于微觀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鮮切花產業統計數據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3,28(32):128-137.
[2]毓欣.本世紀公共經濟學研究重點的統計揭示--基于《公共經濟學雜志》2003-13年間的分析[C].中國財政學會2013年年會暨第十八次全國財政理論討論會論文集.2013:704-709.
[3]盧黎霞.基于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基本理論的經濟統計體系的思考[C].2016全國循環經濟基礎理論與發展模式學術研討會.2016:37-39.
[4]胡孫陽.淺析經濟學研究中數學統計方法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4,14(01):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