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媒體技術傳媒經濟學發展作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由淺入深,政府部門依托媒體宣傳的力度也不斷增強,造就了我國文化事業的欣欣向榮,尤其以傳媒行業最為突出。中國傳媒行業的發展怎樣才能同時滿足宣傳需求和盈利需求變得備受關注。2016年3月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姜東旭、陳建華等人編著的《傳媒經濟學》一書,在我國傳媒行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傳媒經濟學進行了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理論梳理。此前,業內已經有許多傳媒經濟學方面的教材出版面世,這些教材多站在行業的角度對不同媒體的產生、傳播和特點等進行分析。但該書在內容部署上具備顯著的特點,它的章節展開多以具體案例為引,點出本章節論述要點,而正文則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以盈利率為切入點分析傳媒行業的經濟學特征,內容囊括成本理論、供求理論、彈性理論、市場理論、價格理論等微觀理論和規制理論、環境理論等宏觀理論。在章節后附的課后題中,同時給出了需要掌握的理論習題和相關案例,使學生在進行習題解答時能夠有參照地進行理論分析,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全書共八章內容,書中從各個方面反映了新媒體與傳媒經濟的關系,它所涵蓋的諸多觀點都有利于傳媒經濟的發展。傳媒經濟和新媒體之間存在一種互相依存又互相影響的關系,其特點是新媒體與傳媒經濟的互促作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普及,新媒體在傳媒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并慢慢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能夠促進傳媒經濟上升到新的高度。新媒體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傳媒經濟起到了促進作用。
相比而言,傳統媒體的傳播只能以單向傳播的形式進行,而新媒體技術可以讓媒體實現雙向傳播,創新、豐富了媒體傳播的方式。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大大降低了傳媒行業的運行成本,例如,各種社交媒體的應用大大降低了用戶與媒體間的互動成本,電子商務技術的應用大大降低了傳媒行業的交易成本,其原因在于電子商務使交易過程變得簡單安全,交易過程采用互動會談和第三方支付,縮減了業務洽談的時間,交易效率大大提高,從而促進了傳媒經濟的發展,同時推動了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推動了傳媒企業的規模擴大,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景下,要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就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強化管理,不斷創新,以此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推動傳媒行業的深度變革。
新媒體最大的優勢在于其特有的豐富性和交互性,同時又保留了媒體的專門性和個體化,其傳播成本與其他形式相比較低。比如,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媒體的傳播結構,在互聯網環境下,不僅人人都是傳播者,媒體也成為了信息的受眾。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信息的傳播變得豐富而迅速,信息的傳播與接收不再是單一地由媒體向大眾傳播,媒體與大眾的角色變得靈活、可互換。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又或者成為信息的受眾,這使得社會話語權結構發生變化,人民群眾的話語權變得多元化,從而促進了跨平臺媒體的發展。人們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媒體進行新聞交流,還可以通過網絡論壇和社交軟件進行交流。新文化的產生便是大眾與媒體互動的結果,比如網絡流行語言、網絡文化等,比如“菜鳥”“大蝦”等詞匯,都產生于互聯網這個大環境下。同時,公民可以通過網絡與政府機構進行交流,由此可見,新媒體使傳媒行業變得更具包容性,媒體互動性大大提高。
第三,新媒體的發展促進傳媒行業的發展壯大。
傳媒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很大,據統計,傳媒行業在去年所創造的經濟價值達數千萬億元,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行業之一。新媒體時代,傳媒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社會行業的信息化進程,從而對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貢獻了力量。同時,新媒體技術使得傳媒行業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多元化、高自由度的傳播方式,使得信息的時效性大大提高,因此有利于傳媒行業獲得更多的廣告收入,形成良好的多元化發展模式。
第四,新媒體技術突破了傳統媒體的信息處理方式。
互聯網的超鏈接方式使新聞報道更具深度和廣度,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更具自主性和可選擇性,提高了受眾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了傳媒行業信息傳播理念的發展,促使傳媒企業接受新的理念,建立新的多位一體的新聞模式。不僅如此,還可以促進新聞采編方式的不斷更新,大大提高新聞采編的效率。
總而言之,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日趨成熟,促進了我國傳媒經濟的發展,其主要體現在于不但改變了信息的傳播形式,豐富了信息來源,提高了互動性,增加了廣告收入;而且促進了業內競爭,推動了傳媒方式變革,提高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模式?!秱髅?a href="http://www.east68.cn/jingjilunwen/jingjixuelunwen/80705.html" target="_blank">經濟學》一書可以作為我國高等院校傳媒、經濟、文化、新聞、傳播、管理等專業的課堂教材或選修參考書目,也是傳媒行業從業者或相關方向的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作者:鮑衛東 單位:重慶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