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科教融合計量經濟學教學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面對應用型本科財經院校,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研究對象,在分析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產生原因的基礎之上,應用科教融合的思想對教學環節進行模塊化教學設計改革。基于教學學術性和科研教育性的統一提出了科教融合的具體實施方案,為相關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
一、概述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的課程,具體而言是一門經濟學方法論課程,那么其課程內容就具有以問題為導向的特征,因此必須結合中國甚至中國某區域自身經濟的實際。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需要引導學生系統學習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學生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以及中國經濟數據的特殊性對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的創新程度和應用研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合科研元素,將內容模塊化進而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從而使得學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培養。當前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教學與科研兩層皮分裂現象較為突出,教學過程中未能有效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經濟問題聯系起來。現在人才培養模式是否體現多學科滲透交叉特點,是否適應市場需求,直接關系到學科及專業的發展與興衰。財經院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內容體系優化也相應地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要處理好課程中學術性的融合滲透問題,更好地發揮該課程在復合型人才培養中的引導作用。如何使得課程內容體系適應專業人才培養和應用型教學模式的需要,如何處理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前沿性和時代性的關系達到科教融合,這是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學術性建設當務之急。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過于依賴課堂講授,為學生提供的認知經歷較為單一,其培養的人才必然相對缺乏創造力。具體而言,當前計量經濟學的科教脫節現象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計量經濟學建模各步驟的理論教學內容比例分配問題。計量經濟學建模步驟分為“經濟問題描述及抽象—模型設定—樣本數據收集—參數估計—模型檢驗—模型應用”等,其中前面三步和最后一步在現有教學中少有提及,大部分教學時間花在參數估計和模型檢驗這兩步,導致計量經濟學的教與學失去了以“問題”為導向的初衷。我們需要同等重視其他步驟,將計量經濟學的回歸點定位到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上來。第二是計量經濟學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側重點問題。現有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已經全面引入計量經濟學實驗板塊,但目前的計量經濟學實驗與理論課程存在同樣的誤區,學生重在進行模型檢驗部分,花大量時間進行T檢驗、F檢驗以及擬合優度檢驗和計量經濟學的多重共線性、異方差性和序列相關性檢驗,而對于所采集的樣本數據分析和處理以及經濟學問題的模型提煉部分幾乎完全忽略。這會導致面對經濟現實問題時無從切入,并且在建模的最后缺乏對模型應用的深入分析和合理延伸,從而無法達到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第三是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中經典理論方法與現論方法的比重問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僅包含了前者,即線性回歸模型中的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和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部分,而對于時間序列模型幾乎沒有提及。對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連貫性和前沿性,有必要適當引入現代計量經濟學部分,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上述情況,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有必要合理設計,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從科教脫節向科教融合轉變,整合計量經濟學課程內容,分單方程線性回歸模型、聯立方程模型、時間序列模型三大模塊進行綜合實驗教學,過程中融入學術研究成果,以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為目標。從而使其建設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科教融合的交叉課程。實現“經濟理論、統計學方法和數學模型”的完美結合。將模型設定和數據分析處理以及模型應用引入教學內容,使得計量經濟學內容以模塊化形式覆蓋全過程,從而實現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培養目標。
三、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科教融合”實施路徑
世界上最早嘗試將科學研究引入課堂的大學是丹麥的奧爾堡大學。他們設置了科研項目課,教師介紹研究領域的現狀,現存的研究方法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隨之學生選擇可能存在的研究問題并進行歸類從而組成課題小組。進而開始設計研究問題的方案、收集資料、數據、尋找方法,最后兩周答辯。這種典型的科教融合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是近年來通過科教融合培養培養創新人才的經典案例。圍繞科教融合理念出發,實行教學內容改革導向和教學形式改革導向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改革,采用問題導向式開啟,將學術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內容,注重學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主要圍繞以下思路框架展開教學改革研究:首先調整課程結構,構建合理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內容體系。解決現行課程中理論與實驗、模型與現實問題不協調問題。目前的《計量經濟學》《金融時間序列分析》課程實驗內容主要是學習計量經濟學軟件的基本操作及各種模型的分析與檢驗推斷,實驗內容較為單一,實驗項目設計注重于驗證性實驗,忽略了模塊實驗,為此,需要在教學實踐環節增加完整的模塊研究,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實際分析能力。其次進一步加強理論授課與實驗課程的銜接。整合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把握計量經濟學中數學與經濟學相互間的延伸,解決數學理論與經濟學現實的分離問題。引入計量經濟學建模步驟中目前較為缺失的“模型設定”“數據分析診斷”“模型應用”三部分內容,真正意義上完善金融計量綜合實驗建模內容。最后調整課程綜合考核形式,建立科學的實驗考核機制。目前的計量經濟學、金融時間序列分析課程實驗是根據學生最后提交的實驗報告或是課程論文給出實驗成績,而實驗報告和課程論文很容易抄襲得到,沒有較好完成實驗的學生仍能夠提交看上去不錯的實驗報告,因此單憑實驗報告還不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需要建立更加科學的實驗考核機制。以項目式教學考核方式進行,實行以小組為單位,分模塊進行針對性的案例設計考核。以發現問題開啟,讓學生與科研工作者一樣做研究,設計高質量問題,從選題到文獻查閱,從文獻綜述到建模解決問題,直至最后的答辯匯報,最終形成學術論文提交。其中模塊設計如下:模塊1為線性回歸模型模塊:設計包含虛擬變量的線性回歸模型案例,并解決案例中出現的異方差性,序列相關性及多重共線性,直至篩選出合適的模型進而進行模型應用分析。模塊2為平穩時間序列模型模塊:尋找某經濟系統設計聯立方程模型案例,并對其進行識別直至模型可識別,進而進行參數估計及檢驗。模塊3為非平穩和季節性時間序列模塊:設計問題并選取非平穩并帶有季節性特征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建模分析,對問題的目標變量進行預測分析。在此過程中打破科研與教育分離的狀況,實現了教學的學術性和科研的教育性的完美統一,教師在課堂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成果。這也正是美國學者博耶提出的教學的學術概念。將發現、整合、應用的學術傳授給學生,只有把教學也看成學術,教師才會研究如何把知識有效地傳給學生,才有可能落實科教融合。
作者:謝家泉 單位:廣東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涂自力.論科教融合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基于專業課教學的視角[J].中國高校科技,2012(10):43-44.
[2]張中強,唐翔,蔣艷.基于科研反哺教學理念的高校科教融合機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4(01):79-80.
[3]周光禮,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變革與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2(08):15-23.
[4]鳳天宏.科教融合主導下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4(48):177-178.
[5]鐘秉林.推進大學科教融合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2(05):4-6.
[6]傅強,黃文武.計量經濟學課程翻轉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4):122-123.
[7]曾祥炎.科教融合導向下的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9):53-55.
[8]張水潮,楊仁法,宛巖.應用型本科院校“科教融合”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科技博覽,2014(26):123-124.
[9]周光禮.科教融合應當走入本科生課堂[N].中國科學報,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