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多維能力計量經濟學能力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計量經濟學》在現代經濟學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貴州某大學J學院為例,結合多維能力的培養目標,從“為什么要學習”以及“如何學習”兩個方面分析了J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從課程銜接,教學目標,組織形式,教學內容等四個方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多維能力;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能力提升
一引言
隨著理論研究的繁榮,數據資料的齊備,計算工具的創新等因素的推動,計量經濟學迅速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日臻豐富完善的新興交叉科學。1998年教育部將“計量經濟學”確定為高等學校經濟類各專業八門核心課程之一,明確了計量經濟學在經濟類學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計量經濟學》具有交叉性、前沿性以及實證性等特點[1],一直是貴州某大學經濟類的核心課程,學校及學院層面對該課程的教改問題十分重視,但與國內知名高校經濟類學科比較,該校《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存在明顯差距,尤其是學生多維能力的欠缺,成為制約該課程教學質量的瓶頸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結合貴州某大學J學院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實際,剖析了制約該課程發展的梗塞因素,以期為后續的教學改革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知識儲備不足,課程銜接脫節
學生之所以感到計量經濟學難學,關鍵在于該課程要求預先儲備的知識太多。而且這些前期知識涵蓋范圍廣,內容多,難度大,具有明顯的多維特征。具體而言,這些知識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以及宏微觀經濟學等理論知識。如果這些預備知識的某一部分缺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這塊內容的過程中直接失去興趣甚至信心。另一方面,該學院的培養方案中存在著課程銜接脫節或者缺失的情況。比如說部分專業存在著先導課程缺失,如沒有開設線性代數;還有部分專業的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安排在同一學期,顛倒了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起不到先導的作用。實際上,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高級階段的課程,都是按照先低層次后高層次,先基礎課后專業課的邏輯順序來展開的,不同階段課程的合理銜接對培養目標的實現至關重,忽略了這個銜接直接帶來先天不足,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二)缺乏明確目標,邏輯梳理不夠
當前,困擾學生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為什么要學習計量經濟學”,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僅僅是為了考試,顯然學生對學習計量經濟學的目標缺乏正確認識。我們常說,思路決定出路,只要沒有理解清楚“為什么要學習”的問題,那么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出現學習興趣不濃,遲到,早退,曠課等現象的發生。實際上,數量化是計量經濟學區別于其他傳統人文社會科學最重要的特征。而計量經濟學正是這種數量化形態在實證研究方面的支柱[2]。其次,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部門都十分重視數據收集整理以及軟件應用等內容,而計量經濟學都具備這些特征。此外,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相關內容分布缺乏邏輯上的認知,比如說什么是異方差,自相關,多重共線等假設條件與一元線性回歸,到多元線性回歸,到聯立方程模型等模型之間的邏輯關系,缺乏系統化的梳理,知識點之間碎片化嚴重。
(三)學時設置偏少,重點把握不當
當前,高校課時的減少是一個普遍現象。J學院的計量經濟學課時由之前的72學時減少到現在的48學時,加之扣減掉法定節假日,校內體育節,文化節等活動占用的情況,實際平均課時不足44學時。課時的減少對任課教師而言直接形成時間上的壓力。因為時間減少但教學內容卻無法減少,還是必須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進行,最終的結果是上課速度加快,許多需要精講的內容只能講個大概,同時也壓縮了上機實踐的時間,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此外,由于任課教師數量偏多,J學院計量經濟學任課教師數量為4人,不同教師對計量經濟學的重點內容缺乏統一認識,比如說有的老師重理論教學輕上機實踐,有的老師重數學推導輕經濟內涵,還有的老師重傳統教學輕案例教學等,對該門課程的講授重點把握不一,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整體認知。
(四)缺乏長遠規劃,團隊建設缺失
不同于傳統經濟學的相關課程,計量經濟學集理論學習、上機操作與問題解決于一體,是一門涉及到諸多內容的復雜交叉學科[3]。長期以來,由于J學院缺乏數量經濟,計量經濟等相關專業教師的隊伍支撐,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缺少學科發展的引導,也沒有形成相應的以課程群建設為目標的教學團隊,更缺乏該學科以及課程發展的長遠規劃,很難理清不同課程之間的相關關系,即使從時間安排上確定了課程之間的先后順序,也難從具體的內容安排上確定講授的具體內容。尤其是課程群建設的缺失,忽略了計量經濟學的多維特征,使得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僅局限在強調單門課程質量,沒有突破課程邊界,沒有創新課程組織方式,消除具有邏輯關系的課程之間的時間錯位,內容脫節,信息不對稱等制度上的缺陷。
三多維能力目標下優化計量經濟學教改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培養方案,課程銜接流暢
本科生的培養方案具有明顯的導向性,目標性以及長期性等特點,制定出適合學科發展的培養方案是優化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4]。當前,J學院應該以新一輪教學培養方案制定為契機,全面理清計量經濟學先導課程,即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與數量統計、統計學以及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之間的邏輯關系,合理安排這些課程的授課時間。具體而言,在制定具體的培養方案時,既要考慮計量經濟學與先導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又要考慮先導課程之間的內部邏輯關系,不能顧此失彼。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需要邀請包括教師,學生,教務科等在內的組織和個人參加制定培養方案的座談會,結合課程特點,瞄準學生需求,從而理順以計量經濟學為核心的相關課程銜接。
(二)明確教學目標,避免內容碎片化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學目標的明確可以幫助學生回答“為什么要學習計量經濟學”這樣的問題,消除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信息不對稱,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起針對該門課程正確的學習觀。實際上,按照課堂教學和上機時間可以將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目標劃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的目標,同時強調計量經濟學模型應用的問題導向。通過不定期召開教師座談會,討論多維能力培養目標下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即對計量經濟模型講解的廣度,深度,發展方向進行定位,避免因授課教師風格不同,偏好不同等原因導致講授內容的碎片化,同時將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結合,通過教學目標指導教學活動有序,合理,高效的運行。
(三)延長教學時長,把握教學重點
教學時間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由于計量經濟學有著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殊性,如學生不愿意或者很難在上課前進行預習,對授課教師的依賴性強,上機實踐報告內容多,提煉問題的難度系數大,使得計量經濟學的授課時間要長于其他傳統課程的教學,最好能恢復到72學時。此外,還應該借助信息技術,建立包括QQ群,微信,以及專題網站在內等在線手段,通過課外時間及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釋。同時,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錄制教學過程的視頻資料,嘗試翻轉課堂在計量經學實踐中的應用,從而彌補課堂時間不足的缺陷。同時,按照課程重點合理分配教學時間。
(四)加強團隊建設,創新教學模式
作為應用經濟學的重要基礎課程,計量經濟學具有凝練學科發展方向,增強學科競爭優勢,提升學科建設水平,滿足差異化培養目標等重要作用。當前,以教學團隊以及課程群方式為新的組織方式進行教學改革已成為趨勢。在此背景下,J學院應該順應這種趨勢,通過建設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核心的應用經濟學教學團隊,打破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利益壁壘,信息壁壘以及知識壁壘,一改過去單打獨斗的教學模式,構建以團隊方式進行教學的新模式;另一方面,應該建立以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核心的課程群建設,有助于打破課程之間的邊界,理順課程之間的先后關系,邏輯關系,有助于借助團隊模式實現課程內容,課程信息的有效溝通,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推導、上機操作、模型創新、問題解決、論文撰寫5個方面能力[5]。通過教學團隊以及課程群的綜合建設,打破教師與教師之間,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壁壘,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四結語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課程中唯一一門對學生提出知識、方法、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能力要求的學科,客觀上決定了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的復雜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實際上,提升計量經濟教學質量是涉及到教師,學生,學院等不同主體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本文主要從“為什么要學習計量經濟學”,“如何學習計量經濟學”兩個方面展開分析,但還涉及到教材建設,軟件操作以及論文寫作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都是今后在具體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中需要注意的內容。
作者:汪磊 單位: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聶紅隆,沈又華.計量經濟學課程理論和實驗教學改革實踐[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5,(4):119-124.
[2]朱成全,劉麗艷.論多元方法論框架下的計量經濟學觀[J].經濟學家,2013,(4):5-12.
[3]尹向飛.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
[4]染江藝.問題驅導式計量經濟學教學探索與創新人才培養[J].湖北J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0).
[5]樓永.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研究型人才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