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經濟學課程學生能力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西方經濟學應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從教育功能來說,西方經濟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學生增長自身能力上給予更多的幫助,幫助他們學會用理性思維來對待生活和工作,利用經濟學這門科學獲得有價值的人生。作家蕭伯納曾說過“:經濟學是一門使人幸福的藝術。”十八世紀的歐洲形式教育論也認為,教學的任務主要不在于給學生多少知識,應該主要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所謂悟性或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凱恩斯曾指出:“經濟學是一種方法,是一種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結論的思維技巧。”觀察西方經濟學的學科特性,筆者認為是“理性思維”,而經濟學這門學科就是研究人在理性狀況下如何選擇的科學。因此,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師應通過對學生進行理性思維訓練來培養正確思考的能力。
二、西方經濟學應培養學生能力的內容
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素質。阿瑪蒂亞森(1992年)認為能力是“一個人在不同的生活中間做出選擇的自由”。“能力是指一種最基本的自由,即一個人所擁有的能夠給他帶來何種生活的選擇范圍。”(德熱茲和森,1995年)景維民、周立群(2008年)認為經濟學人才要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許成鋼(2006年)認為一個好的經濟學家至少應具備三方面的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創造能力。筆者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認識到:在教給學生書本知識和研究方法的同時,更應該領悟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學習像經濟學家一樣去思考社會和選擇人生,并從中受益。
(一)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指在觀察現實中發現問題、提出疑問的能力。從認識論的角度上來看,經濟學理論是認識主體與客體相互之間的關系,并予以解釋,力圖不斷接近客觀現實的一種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應該理解和掌握經濟學理論,包括市場供求、生產者行為、消費者行為、政府行為、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等理論,建立起觀察的坐標和基準,并以此來觀察事物。其次,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講授課程時,不能局限于講解書本上的理論和方法,還要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現象,并根據所學理論解釋現實問題。這個教學過程實質上是應引導學生將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知識內生化,培養學生對經濟問題的直覺性思維。
(二)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把一種現象分成較簡單的組成部分,找出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系單獨進行剖析、分辨的一種能力。對于經濟學的學生來說,具備了西方經濟學的方法原理后,要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分析能力是用理論和實證的方法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一般包括數學類型的分析能力和使用自然語言的分析能力。教學中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工具的能力(當然較完善的數學能力需要微觀、宏觀、數理、計量等一系列課程的基本訓練,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分析方法和工具)。第二,培養邏輯理性的分析能力。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包括均衡分析方法、比較靜態和動態分析法、邊際分析方法、供求分析法以及博弈論分析方法。幫助學生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深入解剖對象,透過表面看本質。如討論城市以外的人口進入城市落戶。表面上分析:外來人口進入城市會占用城市資源,搶奪本地人的消費和就業機會。但通過均衡的分析方法發現,新人口的加入才擴大了城市的消費和供給市場,帶動區域經濟更加活躍,城市經濟規模更大,增加本地人的福利。第三,對學生進行道德價值上的引導。西方經濟學具有很強的道德價值和倫理標準傾向。阿馬蒂亞•森更明確指出經濟學有兩個根源:一個是工程學,另一個是“經濟學與倫理學、政治學中有關倫理觀念的聯系”。西方經濟學中一般以全體人民的福利增長作為診斷現狀問題和提出改進方法的價值目標。所以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經濟倫理觀,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分析和解決社會經濟問題。
(三)創新能力
經濟學的創新能力是指創造性地去觀察和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經濟學經歷了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后等幾個理論學派發展階段,經濟學的發展就是該學科理論不斷演變創新的歷史過程,導致現在西方經濟學的繁榮。教學中應以創新能力為重點,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通過“辨證、發散、求異、創新”的教學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的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如講居民消費函數時,可以比較中美兩國居民消費行為習慣的不同。中國經濟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奇跡”,而在世界主流經濟學界中,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還沒能提出具有普遍說服力的理論。教師可以鼓勵和啟發學生多用創新性的思維方法去發現中國的經濟規律,迎接中國經濟學的創立。
三、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建議
(一)強化西方經濟學理論基礎教學
西方經濟學理論教學是讓學生獲得理性思考能力的起點,教師應讓學生透徹地學習經濟學理論,深刻理解包括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理論淵源、適用條件,以及后來學者的評價和理論的新近發展等,讓學生明白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才能產生特定的經濟理論。
(二)重視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方法目前是課堂上普遍受到歡迎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能夠模仿現實,學生“身臨其境”并在教師的幫助下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要求教師有大量教學案例的積累。教師平時應加強自身的知識積累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對課題研究和社會事實熱點深入思考,才能用經濟學原理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講解案例現象背后的機制,訓練學生經濟思維能力。
(三)實行研究式教學
研究式教學就是要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文獻、撰寫學術論文、做專題報告等形式,把傳統的“讀、寫、議”與現代教學改革有機結合,激勵學生盡早接觸科學研究,培養自主學習習慣。研究式教學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較好的教學方式,可以多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避免教師課堂講授過細,并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思考潛力。
作者:王方 單位:重慶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