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經濟學研究新進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宇野理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宇野弘藏,1897年生于日本岡山縣倉敷市,1921年畢業于東京大學。1922-1924年留學德國,開始接觸并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回國后繼續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并先后執教于東北大學、東京大學和法政大學。1977年逝世。宇野的一生是研究《資本論》的一生。他留下的關于《資本論》的研究論文及著作就多達一百多篇。后人將其自己獨特的《資本論》觀稱之為“宇野理論”。宇野理論也同時吸引了諸多優秀的學者,在日本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宇野學派”。二戰后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正是在宇野為首的宇野學派的推動下實現的。
2宇野理論解析
為了徹底解開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規律,宇野以《資本論》為依托,構建了由原理論、階段論、現狀分析論所組成的經濟學體系,被人稱之為“三階段論”。而經濟學原理論是宇野理論的核心,是解開宇野《資本論》觀的鑰匙。1950-1952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上下兩冊(1964年改版)是宇野以全新的視角對整個《資本論》體系進行再整理和編撰而完成的集大成之作。宇野的《經濟學原理》源自于《資本論》,但絕不是對《資本論》的照抄照搬。宇野在汲取了《資本論》精華的同時,對其進行了理論上的純化、整理。與《資本論》相比,《經濟學原理》的內容更加簡練精辟,全書共由三篇構成,即流通論、生產論、分配論。在流通論中,宇野充分吸收了《資本論》中價值形式論(《資本論》第一章第三節)的精華,并以此為主線展開。宇野認為,簡單價值形式“一件上衣=20碼麻布”只不過是上衣所有者向麻布所有者發出的一個交換請求而已。這時交換成立的主導權已經掌握在麻布所有者手中,只要他同意拿出20碼麻布,立即就可以與上衣相交換。也就是說,此時的麻布已經具備了與其他商品直接交換的屬性,已經成為了貨幣的萌芽。隨著上衣所有者的交換愿望的擴大,上衣的價值也隨之用諸多的商品表現出來了,價值形式由簡單向復雜過渡。最終,在眾多的價值表現中,必然會出現一個或幾個特殊商品,這些商品是大多數人都需要的,也就是說,它(它們)成為了許多商品價值表現的材料,具有與諸多商品直接交換的屬性。這個特殊的商品最終固定在貴金屬黃金上,貨幣形式就出現了。由于受到使用價值的制約,商品之間的交換是很難實現的。而貨幣與商品相比則具有強大的優勢,它可以與任何普通的商品相交換。正因為此,貨幣可以承擔價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職能。而資本首先追求的是價值增值,無論是商業資本、產業資本還是銀行資本,雖然它們的形式不同,但最終它們都表現為一個追求的價值增值的運動體。這樣,宇野就以價值形式論為主線,在拋開價值實體———勞動的前提下,對處于流通形態上的商品、貨幣、資本的特性進行了重新梳理,論證了商品向貨幣、貨幣向資本轉化的必然性。但這并不是說,他因此否定了勞動價值說。在《經濟學原理》第二篇生產論中宇野對勞動價值進行徹底而完全的論證。在生產論中,宇野把勞動力的商品化放在了理論的核心位置。勞動力一旦成為了商品,那也就意味著“用商品來生產商品”的開始,生產過程本身從根源上就商品化了,這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有別于其他社會商品生產的本質特征。
宇野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最基本的經濟法則,即價值規律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就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只有在生產過程中,商品價值的大小是由生產它所投入的勞動量來決定的這一規律才能得以全面的印證。換句話說,勞動價值說只有在生產論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論證。因為勞動力商品與普通商品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勞動力商品可以不斷重復的使用。要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得以持續進行,資本家就必須支付給工人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費用———工資。作為生活資料的商品價值的大小一定是由生產它所消耗的勞動的量來決定的,如果生活資料的價值高于其投入的勞動的量,也就意味著工人得到的工資是不足以購買到使勞動力得以再生產的生活資料的,那么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就無法維持;相反,如果生活資料的價值低于其投入的勞動的量的話,那么工人即便不勞動也能有足夠的生活資料,同樣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也不能維持。這樣,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它所投入的勞動的量來決定這一法則就成為了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必然規律,也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前提。資本家通常采取延長勞動時間或者增加勞動強度的方法來獲取剩余價值。在宇野看來,資本的生產過程既是商品價值的形成過程,又是商品價值的增值過程,而且資本的生產過程包含在了資本的流通過程中。他說:“由資本的投入而進行的商品生產,既是價值形成和增值的過程,也是資本發展的特殊形式。資本的生產過程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雙重生產,與此相對應,作為生產物的商品必須進入到流通領域,因此生產過程是通過流通過程的必要補充。因為資本本來就是以商品、貨幣為基礎才產生的,它本身也不過是流通的一個形態而已,所以它的生產也就成為了W(商品)—G(貨幣)和W′(增值了的商品)—G′(增值了的貨幣)這一流通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了”。也就是說,生產過程并不是游離于流通過程而獨立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生產過程中形成更大的價值增值,才能在流通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因此,生產是流通的起點,是剩余價值產生的源泉。并且,因為經濟生活中的消費是重復不斷的,因此資本的生產過程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它是通過連續的再生產過程得以實現的。這樣,宇野就以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為媒介,通過對價值規律的論證揭示了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及剩余價值的秘密,從而揭開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社會關系的神秘面紗。
那么,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剩余價值是如何進行分配的呢?宇野《經濟學原理》的第三篇分配論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宇野指出,產業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往往會在不同產業之間進行資本移動,以達到利潤率的平均化。他說:“資本以利潤率為基準選擇不同的生產部門,生產社會所需要的各種使用價值。雖然資本對生產怎樣的使用價值漠不關心,但這種生產是社會性的,形成了社會總供給”。地租、利息是對社會總剩余價值分配的一個補充。宇野認為《資本論》第三卷中利潤、利息、地租的論述在順序上是不妥當的,合理的順序應該是利潤、地租、利息。因為土地是生產手段的一種,是作為不變資本的一部分被資本家所利用的。換句話說,它是直接參與生產的。但利息則是游離于生產過程以外的,不過是對閑置資金的再利用而已。因此,利息理論應該放在與生產過程直接相關聯的利潤理論和地租理論之后予以闡述。《經濟學原理》的出版標志著宇野理論的誕生。在原理論的基礎上,宇野又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16世紀到17世紀的重商主義、18世紀的自由主義和19世紀末開始的帝國主義。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形式和典型國家,它們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處于不同“階段”的主要國家的經濟的、政治的、法律的政策進行深入的研究,可以為現實的資本主義分析提供足夠的歷史依據。這就是宇野理論中的“階段論”。階段論顯然無法解決世界上諸多的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于是宇野提出了現狀分析論,并把它做為經濟學研究的最終目標。
3宇野理論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宇野理論雖然對二戰后馬克思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商榷。首先,意識形態和社會科學的關系問題。宇野主張嚴格區分馬克思主義中的“革命的社會主義思想”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批判”,認為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和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運行規律的經濟學應該分離,經濟學研究不應該受到意識形態的干擾。但筆者認為,《資本論》是馬克思為之奮斗終生的共產主義事業所提供的理論依據之作,唯物史觀更是馬克思引以自豪的重大發現,如果拋棄了這些馬克思主義的靈魂來談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那無異于推倒重建后的高樓大廈,看似堅固實用,殊不知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根基。其次,宇野三階段論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如果把“純化”了的《資本論》看作是唯一正確的理論,那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只能是階段論了。這顯然否定了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普遍指導意義。因為,帝國主義理論本身包含著對馬克思《資本論》的豐富和發展。還有,對“現狀分析”的理解偏差。宇野認為,以金融資本形態占支配地位的帝國主義不會再向更高的階段發展。但從迄今為止的資本主義發展來看,這一論斷具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資本的形態變化只是資本關系變化的一個側面,它不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全部內容。資本主義并沒有僅僅停留在金融資本的形態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它在不斷的變化著自己的姿態。
作者:楊立國 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