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其帶來的浪潮已然席卷全球。對教育領域而言,大數據技術的引入推動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帶來了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去全方位改革與創新。本文以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為研究對象,側重探索基于大數據環境的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大數據;高校;經濟類課程;教學改革
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大數據憑借容量大、速度快、類型多等優勢,在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層面發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在十三五規劃中,將大數據視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目前,大數據技術已然滲透到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以及教育領域等諸多領域。在大數據環境下,高校經濟學課程應當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秉承課程改革的思想及原則,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及其豐富的資源進行教學改革,切實提升教學質量以及人才培養質量。
一、概述
大數據泛指互聯網環境中存在的所有的海量數據,是在短時間內無法通過常規的方法、軟件或途徑來對這些數據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結合。根據(Bigdata)研究機構Gartner關于大數據做出的定義可知:“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這一定義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肯定和認可。一般而言,大數據相對與傳統的數據有著其顯著的特征,其特征集中可以從數據規模、數據流轉、數據類型以及價值密度四個層面予以把握。大數據具備海量的數據規模,是無法短時間以常規軟件來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同時,大數據具備數據類型的、數據流轉的快速性等特征,且大數據在價值密度層面相對較低。在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中,通過引入大數據,一方面促進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經濟學課程教學的革新;另一方面,則可以為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有序開展提供更為多樣性的平臺支持,在資源共享、師生互動的基礎上,實現課堂學習與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的有效結合,促進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本文側重針對大數據環境下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路徑進行探索。
二、基于大數據環境的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在簡要概述大數據技術的基本內涵基礎上,側重對大數據環境下的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路徑進行探索。具體如下:
(一)借助大數據的技術優勢,豐富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
大數據環境下,依托大數據技術形成的豐富的課程資源,可以為經濟學課程教學提供豐富的信息和數據支持。因此,高校在推進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時,應當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將海量優質的信息通過有效地篩選和轉換,形成富有較高價值的課程內容,豐富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例如,可以通過網絡數據系統,記錄和展現一些重大經濟事件,給出必要的案例分析,將典型的分析引入教學內容之中,在抓住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經濟規律,在把握學生興趣的同時,使學生形成對經濟發展的敏感性,從而自覺地進行相關有價值信息獲取。
(二)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實現師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大數據時代下,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應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師生之間角色的轉換。具體體現如下:一是,教師層面。教師層面應高度重視自身信息素養和大數據相關知識的學習,加強自身知識學習,把握最新的經濟發展動態,與學生共同學習,并應足夠的知識積累,從而為學生提供為專業的咨詢服務,提供足夠的資源和專業性的分析。二是,學生層面。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網絡平臺,獲取最新的經濟發展動態和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前沿發展態勢,自覺地積累相關知識,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大數據環境,師生之間角色應發生轉變,學生應主動其接受知識,而教師則應作為咨詢服務的提供者,資源的供給者,相關活動的組織者等。通過有效地角色轉換,可以幫助學生在豐富的資源基礎上,自覺主動地探索、思考、思辨和總結,主動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為自身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依托現代課程教學網絡平臺,改進經濟學課程教學手段
基于大數據技術加強高校經濟學相關專業的教學平臺建設,可以為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活動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平臺支持。以現代課程教學網絡平臺為基礎上,應著力于從如下幾個方面改進課程教學手段:一是,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和相關軟件,加強優質課程及課件的制作。高校應充分結合專業特征特色,結合經濟學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結合人才培養要求和課程教學要求,制作一批精品化的教學視頻、教學課件等,并將這些資源公開在課程教學網絡平臺之上,方便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地查找并利用相關內容。二是,拓展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例如,可以提供相關講解功能、互動功能等。無論學生在何處,可以通過平臺學習相關知識,并可以與教師進行在線互動或者進行留言,這樣一方面學生需要獲取的知識可以一目了然的在平臺上予以展示,另一方面當學生遇到疑問時,可以第一時間獲取解答。三是,基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相關案例教學。教師在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或者相關工具制作豐富、多樣、有趣味性的課程教學視頻基礎上,也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展現學生在經濟學課程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利用經典案例分析進行講解,引發學生的發現、質疑、討論,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可以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
(四)合理利用MOOC課程資源,促進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
基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中提供的教學視頻,高校可以加強本校MOOC資源庫建設中關于經濟學模塊內容的建設,進一步豐富經濟學相關課程的MOOC資源,滿足經濟相關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在MOOC課程資源基礎上,教師應努力嘗試利用MOOC促進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例如,可以采用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在課前,由學生利用各種終端設備,自主利用MOOC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針對自己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予以記錄,通過MOOC平臺或者校內集中討論環節進行釋疑。第二種模式,是在線下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安排學生利用MOOC資源進行課后自主學習,實現線下學習與線上學習的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討論者,也是組織者,也是釋疑者,與學生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一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獲得教學有效性以及學生個體學習成效的有效提升。
(五)基于學生學習需求完善經濟學課程案例庫
依托大數據技術,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學校電子圖書館中提供豐富數據庫資源,為學生選取一些典型的經濟案例,引導學生針對案例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為加深學生對相關案例的理解,教師應結合案例,制定相應的微視頻,在必要的講解基礎上,與學生一起討論和分析經濟案例中反映出的問題,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案例分析思維和合理運用經濟學原理進行相關案例分析的能力。在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圖書館資源完善課程案例的基礎上,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對當下的一些經濟事件進行分析,通過深入有效地分析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運用經濟學知識和原理分析事件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結語
總之,大數據環境下,高校教師應高度重視大數據技術在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合理運用,與時俱進地對教學理念、教學予以改進,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豐富課程教學內容,突出學生主體性和自覺性,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大數據環境為依托推動高校經濟學課程的全方位、深層次改革,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曾祥炎,童杰成,潘愛民,胡曉.基于創新能力培育的“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體系重構與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0(6):69-74.
[2]張國俊.大數據背景下城市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教學刊,2018(9):136-137+141.
[3]霍麗君.新常態下獨立院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亞太教育,2016(19):100.
作者:蔣昀瑤 單位:貴州理工學院大數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