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經濟學雙語教學改革,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提出了以新發展理念統籌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其中特別提到了完善職業教育和辦好網絡教育。應該著眼于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融合協調發展,共同優化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機制,增強各類人才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打造符合國情實際的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增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關鍵詞】職業教育;網絡教育;產教融合;信息化;應用型
一、教育主導技術融合的新型育人理念
職業教育資源庫就是“互聯網+職業教育”的落地項目,引導職業教育走向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新境界,它既是基本教學資源和優質教學資源的集成,又是先進的在線教學與學習系統。職業教育資源庫的優勢就在于職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這也是教育部大力推動立項建設這一項目的主要原因。在這種趨勢下,“互聯網+”職業教育有兩種境界。一是在技術主導下“追著技術走”和“跟著技術變”,引進和使用五花八門的技術成果。二是教育主導下的技術與教育融合,將技術優勢與教育規律和特點相結合,使教育的特色和優勢更加突出。尤其是那些國家一流學科和重點學科,其理論和實踐的復雜性都對課堂教學質量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雙語教學為抓手推動中外合作辦學
高校專業課雙語教學是知識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戰略,也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雙語教學被列為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的重要觀測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無疑在如何服務社會上承擔著巨大的責任與壓力。越來越多的高校在本科教育中將國際化人才培養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為此,雙語教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雙語課程得到了快速推廣。高職教育注定不能把自己置身于事外。而且部分高職院校一旦雙語教學取得階段性成效則可以助推其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升級,提高其國際知名度。高職教育開展雙語教學的主要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鍛煉學生外語溝通能力,開闊學生國際視野,加速國際化人才培養。雙語課程可幫助學生學習外國文化,了解中外文化差異,構建使用外語獨立閱讀和國際溝通的基礎,全面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二是學習國外先進理念、知識和技術。學生通過雙語課程學習,可直接了解本專業外國的發展動態,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知識,有助于學生成為國際化人才,滿足我國各行各業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高端人才的需求。三是適應國際留學生來華學習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留學生愿意來華學習文化、語言和知識,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愿繼續留下或來華學習和工作。大學必然是他們的首選。為此,高校雙語課程將起著無可替代的傳播作用。四是有助于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優勢,提高學校的辦學層次,有助于提高大學的國際競爭力。教育向國際化發展是必然趨勢。學校向國際化邁出必將首先獲得先入優勢。優秀的雙語教學將顯著提高大學的國際影響力。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高職教育的理念就是要關注學生們的實際需求,構建以實踐本位為教學出發點的教學內容體系,梳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避免模式化并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在授課過程中盡量弱化與高等數學相關的一些論證及推導,或者改為用相對容易的數學知識去進行適當程度的推論。由于經濟學基礎理論性較強,教師應盡量用通俗的語言去解釋生硬的經濟學名詞,在使用英語案例教學時應該盡量多地選擇與國際貿易專業相關的金融,政治方面的素材進行解釋,這樣方便學生理解課堂內容,也可以從專業角度培養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的學習興趣。通過新聞解讀和故事說理讓學生感受經濟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給思維活躍的對口生源學生提供一個表達參與的平臺。其實經濟學的本質是一門選擇的科學,通過靈活多樣的課堂形式增加師生互動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困難。鼓勵學生使用英文教材而教師采取中文授課的教與學模式??己朔绞降母母锸墙洕鷮W基礎雙語教學改革的亮點。比如名詞解釋,翻譯,新聞閱讀理解等形式都是很科學的方法。同時可嘗試增加案例分析主觀題的比重,減少數學推導題的比重。我校正積極通過內培外引造就一支過硬的雙語師資隊伍并編寫出相關雙語教材。教師應努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培養經濟學思維能力。多布置一些與實際相聯系的作業,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完成。教師根據學生的平時課堂口語作業和小組作業一并計入期末考試成績,從而改變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局面。
四、總結
2017年9月經濟學基礎立項為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雙語精品課程,我們繼續在為高職雙語教學添磚加瓦。高職教育辦學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內涵發展。雙語教育是其中的一條主線。作為高職教育戰線的老師們要盡全戰線之力,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更多人才,積累更多人力資本,提供更強人力支撐。通過互聯網精品課線上線下教育搭建起人人愿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學有所樂的學習型社會。
參考文獻
[1]夏新燕.《經濟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年.
[2]萬強.《管理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年.
[3]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江文靜 單位: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