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談學校文化引領高質量辦學體系的建設,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以“博文化”引領學校全面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從價值層面、執行層面、外顯層面構建學校文化體系;通過頂層設計、科學分析、建立標準構建滲透文化內涵的課程體系;通過“情景激趣———探究激趣———構建激趣”的課堂模式探索,構建以“激趣”為基礎的高效教學體系;從戰略、文化、組織架構、師生發展等層面構建激發辦學活力的制度體系;通過“文化、管理、課程、活動、協同”等五大途徑,“學科滲透、實踐活動、融合教育”等三個重點構建公民教育體系。
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和辦學的動力之源。以文化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成為基礎教育階段廣大辦學者的共識。在德陽市基礎教育五大體系建設區域推進中,德陽市第五中學(以下簡稱“五中”)堅持“文化引領、內涵發展”的辦學理念,傳承和創生“博”文化體系,引領學校制度、課程、高效教學、公民教育等體系的建設,通過學校文化的滲透,增強學校的發展力。在此過程中,我們首先理清文化體系建設與其他體系的關系,確立文化在各體系建設中的引領價值。文化體系,是綱與魂,是學校發展的方向目標和價值定位;制度體系,是根與基,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課程體系,是著力點,學校所有的頂層設計通過課程得以落地實踐;高效教學體系,是主陣地,教與學的變革就發生在這里;公民教育體系建設,是新要求,是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五育并舉”育人要求的重要途徑。基于上述理解,五中以文化為引領,全面構建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體系。
一、構建以“博”為核心的學校文化體系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五中基于學校歷史和文化傳統,逐漸提煉和明晰了辦學理念———創造“博”的教育。“博”教育是廣度、深度、高度、精度的有機融合,是博和精、廣和專、基礎和特色的有機融合;是源于旌城、基于川蜀、胸懷中華、放眼寰宇的教育,是川蜀優秀文化、中華優秀文化、人類優秀文化的有機融合;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未來社會人才關鍵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是國家要求與人民期待的有機融合;是品格養成、知識掌握、能力培養、體魄鍛煉的有機融合。在“博”教育的理念引領下,德陽五中確立了“做巴蜀一流中學、創華夏品牌學校”的學校發展目標,“博雅的品格、博實的知識、博卓的能力、博健的體魄”的學生發展目標,“自主發展、深愛教育、德被學癢、知能雙馨、幸福綿長”的教師發展目標。這些目標同構為辦學的愿景,形成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引導著師生的行為方式,彰顯著學校文化的個性。在德陽市直屬中小學五大體系建設中,五中進一步梳理學校文化脈絡,根據文化建設的要素進行文化的體系性構建。我們從三個層面分類,一是價值層面,建構理念;二是執行層面,推進實踐;三是外顯層面,固化成果。這三個層面分別落實在精神文化子系統、執行文化子系統和形象文化子系統研究之中。精神文化子系統,確立了學校辦學核心理念、學校教育主題,明確了規劃理念、治理理念、教職工隊伍建設理念、課程理念、教學理念、公民教育理念、后勤服務理念、評價理念等二級理念,確定了“做巴蜀一流中學,創華夏品牌學校”的學校發展目標,以及師生培養目標;確定并豐富了“大氣象、大智慧、大境界”的學校精神,“博雅”的校訓,“博學雅正,誓為人先”的校風,“正心開明,博學善教”的教風,“高遠雅正,樂學堅韌”的學風。精神文化子系統主要解決價值追求的問題。執行文化子系統,包括《學校章程》、學校治理結構簡述和組織脈絡、學校發展規劃簡述及各子項目建設簡述等,執行文化子系統的建設過程,是全體管理者都參與的過程,其中包含了制度體系建設、課程體系建設、高效課堂建設、公民教育體系建設,也包含了學校各個部門的業務工作,解決的是實踐層面“怎么做”的問題。形象文化子系統,包括基礎性視覺要素、聽覺要素、可移動用品的設計等,這一部分主要解決文化“顯示度”的問題,將精神層面的理論進行物化、固化,對執行層面的行為進行文化氛圍的營造。三個文化子系統構建的協同推進,拓展了學校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二、構建滲透“博”文化內涵的課程體系
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須通過課程建設與實施來實現。我們基于“博”文化的落地與滲透,提出“遠志、強基、卓能、健體”的課程理念,進而從三個方面進行課程體系的規劃。其一,頂層設計,體系架構。首先,深入學習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和思想,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深入思考“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性問題,進一步思考并理清立德樹人與課程的內在關系,整體性建構課程體系。其二,科學分析,優化課程。學校成立校本課程審定委員會,嚴把政治關、科學關、適應關。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符合時展趨勢、符合學校文化理念及學校客觀實際的校本課程予以保留,并將其整理為人文類、語言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類、體育健康類、環境類、綜合類共七大類十九種八十余門校本課程。其三,建立標準,系統開發。各學科教研組對于與本學科相關的校本課程從課程名稱、課程目標、課程類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修訂和完善。同時,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學校的實際條件,開發創新性、前沿性的校本課程,比如勞動實踐綜合課程、強基計劃培訓課程、研學課程、女子課程、現代化校本實驗課程等。在不斷豐富校本課程的同時,著力打造精品校本課程。以校本課程小升初銜接課程《多姿多彩的生物》為例,已完成學科《課程標準》和校本資料的編寫,確定該課程以“樂學善學、勇于探究、實踐創新、健康生活”為培養目標,從一份份學生的綜合實踐報告不難看出,學生在該課程學習中不僅學到知識,更是埋下興趣的種子,奠基科學素養。
三、構建以“激趣”為基礎的高效教學體系
高效教學體系是五大體系建設內容之一。高效教學,指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的教學;輕負擔意味著學習任務適切,學習壓力適度,以學習為樂趣,積極性高;低消耗是指達成相同學習目標耗費的資源較少;全維度是要求全面關注與學習相關的各環節、各要素;高質量在這里是指目標達成度高、效果好,師生的教學獲得感強。基于以上理解,我們從教學的理念、目標、基本原則、教學管理、教學設計、教學流程等進行思考,構建了激趣增效的高效教學體系,在此基礎上,依據“博”文化“博”課程內涵,聚焦學生“主體”功能的發揮,以“生動、合作、高效”的教學理念,構建以“激趣”為切入口的高效教學模式。此模式與當前“雙減”的國家政策導向合拍,契合擺脫內容窄化、目標單一的低價值的學習重負,解放學生學習力,提升學業水平的變革追求。基于此,我們提出“情景激趣———探究生趣———總結固趣”的策略,構建“激趣”課堂教學模式。情境激趣是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該環節利用饒有趣味的教學資源創造性地設置問題情境,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探究生趣是“激趣”教學模式的關鍵環節。教學活動中,教師向學生發放導學單,引領學生通過研讀教材和補充的學習資源完成導學案上的學習任務。當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學生相互啟迪、合作探究、自主釋疑。對于學生無法解釋的疑難問題,提供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后使學生在探究中產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在成功體驗中增強學習興趣。總結固趣是本模式的收官環節,目的是總結所學,鞏固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總結本堂課掌握的基礎知識、形成的基本能力,歸納掌握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通過總結獲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增強和鞏固學習的興趣。在研究實踐中,各學科教師在對“激趣”教學模式充分理解的前提下,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出激趣教學流程變式,包括學段、學科、課型等變式。從基本式到變式,從入模到出模,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四、構建激發辦學活力的制度體系
在區域五大體系建設的整體部署下,五中結合學校原有制度,著力構建激發辦學活力的制度體系。具體而言,學校制度體系建設包含以下五個層面:一是從戰略層面對學校章程、學校發展規劃進行整理,明確學校辦學方向和辦學原則;二是從文化層面對學校文化戰略綱要進行修訂,根據文化體系建設成果進行價值固化;三是從組織架構層面對學校治理結構進行梳理分析,完善學校管理制度,確保學校各層級各部門崗位職責明確、工作關系清晰;四是從師生發展層面對發展性評價制度進行探索,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和各類先進模范評選方案,完善教職工評優晉級獎勵等各類評價性方案,建立“平等、公正、全面、充分、揚長、補短、激勵、發展”的評價體系;五是從業務流程方面對學校辦事流程進行完善,梳理、修訂各項常規業務工作的具體流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確保學校高效運轉。
五、構建立德樹人的公民教育體系
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需要我們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德育,我們秉持“保護天性、激發個性、弘揚德性”的理念,通過五大途徑、三個重點推進公民教育實施。五大途徑包括“文化、管理、課程、活動、協同”途徑。三個重點,一是學科滲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三觀”“五愛”“三德”“三個主義”教育;二是實踐活動:開展校本活動、研學旅行、勞動實踐、博雅系列展評等綜合性實踐活動,重點打造勞動實踐課程,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和勞動教育課等四個方面推進勞動實踐,開展“勞動實踐課”主題班會比賽,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農村、走進田野進行勞動實踐。三是融合教育:促進家庭、社會、學校聯動,組織家長學校、家校沙龍,搭建協同共育研究與交流平臺。
作者:徐永杰 周蕓 周燕華 秦芹 李文彬 單位:德陽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