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經濟管理類經濟法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1教學的目的
了解以公司法為核心市場主體法、以物權法和知識產權法為核心的財產法、以合同法為核心的市場交易行為法、以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為核心的市場交易秩序法、稅法為核心的市場調控法、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為核心的市場監督法、以民事訴訟法和仲裁法為核心的經濟糾紛解決法。
1.2教學的意義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立法活動,2015年3月15日修改并實施的《立法法》第八條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征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征用;(八)民事基本制度;(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十)訴訟和仲裁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的(六)到(十)項都是關于經濟法的,足見經濟法教學的意義重大。
2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師的問題
首先,教師沒有實踐經驗。很多教師直接從這個大學到那個大學,沒有實際進行過立法、司法、執法等領域的法律操作,舉的案例都是從書本到課堂,很不生動;其次,教師教學沒有針對性。很多教師不管下面坐的是那個專業的學生,教學往往采用相同的案例輪流適用,忽視了經管類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差異性;最后,教師教學不能與時俱進。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經濟立法也在不斷完善,司法領域出現很多新型案件,但很多教師還是使用老案例舊思路教學,不進行前沿理論的研究。
2.2學生的問題
首先,經管類專業學生對學習經濟法認識不足,經濟法是平臺課或專業基礎課,不是經管類專業主干課程,很多學生沒有考慮為什么學經濟法?學到了什么經濟法知識?更不知道如何具體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經濟法律問題?其次,經管類專業學生缺乏相應的法律基礎,對經濟法的沒有興趣,沒有興趣怎么學好經濟法?最后,經管類專業學生草率應付經濟法考試,學生為了通過考試,使用要求老師考前劃重點或者作弊等方式來應付考試。
2.3教材的問題
經濟法教材的滯后性。教材是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載體,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和價值觀念、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工具,具有靜態性。但是經濟法順應于國家立法、司法、執法等法治發展進程的,經濟生活也是日新月異,不斷會產生新問題、新案例,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因此經濟法教材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一本落后的教材,怎么給學生使用和老師教學?
2.4課時的問題
由于經濟法在經濟管理類專業不是專業主干課,很多學校往往只開設32學時到40學時,導致很多內容沒有時間講解。對于沒有法律基礎的經管專業的學生來說,這么短的教學時間,理解法律條文都存在很大難度,更不談用法律知識解決實踐問題。沒有足夠的學時,怎么學好經濟法課程?
3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3.1針對教師的問題
首先,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比如每5年去律師事務所等企業、法院、檢察院頂崗實習至少6個月或者每到寒假暑假去上述單位掛職學習。在那里可以得到大律師、大法官和檢察官的指導,可以認識很多優秀的法律界同事,可以接觸真實而鮮活的法律案件,可以讓自己的法學專業得到發揮的空間和境界的提升。其次,要求教師制作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教案。比如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計劃,不同教案。比如工商管理專業至少三分之一課時;講公司法和勞動合同法;市場營銷和物流專業就要至少三分之一課時講合同法;會計和財務管理專業至少三分之一課時講稅法、會計法和票據法;金融專業至少三分之一課時講金融法等。最后,要求教師教學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和內容,不斷發表法學論文。在課堂授課的教學方法中,把自己論文中或別人論文中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展示給學生。在案例教學法中,以律師事務所等企業、法院、檢察院頂崗實習真實的活動情境或事件為題材,或選擇網上有目的性、時效性的熱點事件為題材,老師總結爭議焦點,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通過“頭腦風暴式”的對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
3.2針對學生的問題
首先,提高經管類專業學生對學習經濟法認識。從法律案例講解中強調經濟法對每個人的意義。比如于潤龍案前后經歷13年,當事人兩次入獄,四次受審,幾經反復,終獲無罪。于潤龍案說明人治的時代,個人生命隨時可能被國家機關剝奪,個人財產隨時可能被國家機關以各種名義侵占。中國只有走法治,個人生命和財產才能得到保障。說明經濟法很重要。其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通過多樣的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比如可以進行法律顧問式教學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法律顧問教學教師的指導下,為處于糾紛中的法人、非法人企業和自然人提供法律咨詢、解決他們經營中的法律困惑,為他們提供解決法律問題的思路。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角色小組,分別代表原告、原告的法律顧問,被告、被告的法律顧問,法官、仲裁員等對案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最后,改革成績評定標準。教師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各章節的內容給學生布置熱點問題討論題,法律顧問教學角色扮演教學,以學生在案例的處理表現作為平時成績的主要參考依據。期末考試一律閉卷考試,考前不準劃重點,嚴查作弊,倒逼學生學習經濟法,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
3.3針對教材的問題
可以用電子教材和紙質教材結合方式解決經濟法教材的滯后性的問題。電子教材是指數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將教材內容以科學直觀的視、音、圖、文展現出來的通過電子介質閱讀的課本。電子教材形式多樣,比如PPT,WORD文檔。教師定期發放PPT,WORD給學生,讓學生了解電子教材上的案例和最新法律條文和法學理論。電子教材可以彌補紙質教材滯后性的缺陷,可以加入書簽、筆記和標注等功能,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為傳統教材模式向現代網絡化教材轉變提供了好的模式。
3.4針對課時的問題
一種方案是先開設《法律基礎》課程,讓經管類學生大概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理學、憲法學、法制史,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等主干法學知識。在此基礎上設置《經濟法》,兩者課時合計60課時,中間12課時實現實訓。有了《法律基礎》課程打的基礎,學生在理解《經濟法》的時,猶如掌握法學知識體系“地圖”;而另一種方案是不延長課時,可以進行專題講座。每次課(2節)一個專題講座,是有限的搜索引擎的堆積。所以學生學了《法律基礎》以后,就有了體系的概念,再學起經濟法來就事半功倍40個課時里面,可以有20個專題講座。效仿研究生的教學模式,不用面面俱到,只要求掌握經典案例,然后依據經典案例進行知識點延伸和問題探討,讓學生在解決法律實踐問題中學習法律條文,一舉兩得。
作者:趙亮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