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經濟法教學創新構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法教學現狀
1.1教學缺乏專業針對性
現今,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的教材在編排上把每一個專業相關的法律知識都囊括其中,涵蓋全部經濟與管理類專業所應掌握的法律知識。而教師在授課時并沒有區分不同專業的知識差異與知識需求,用同一個教案、同一個教學大綱去面對所有專業、所有學生,導致缺乏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針對性。教學缺乏專業針對性體現在:教材的選取、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等諸多方面。
1.2教學內容與專業其他課程不配合
在實際教學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內容沒有根據專業教學計劃需求和其他課程內容適當增減,沒有形成相互呼應的體系。就會計專業而言,因為本課程開設在第四學期,稅收法律、會計、審計法律與票據法律在前面相關課程都巳經學過,但是在教學內容中依然安排了這些章節,造成課程內容的重復。我們不否認,經濟法的邊緣性導致與其他相關科目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性質。但是,這更加要求經濟法教學一線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根據不同專業需求適當增減教學內容,做到因人施教,而不是因教材施教,一本教材到處講。
2高職院校經濟法教學改革思路
2.1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責任
經濟法教學改革首要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其法律責任。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就業崗位多在企事業單位財務會計、金融銀行業等重要崗位,來自行業的誘惑和風險較高。這都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應有的法律意識和較強的法律責任感來抵擋來自社會的各種誘惑和腐蝕,做到潔身自好。所以,經濟法教學改革的首要目標是為國家、社會培養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復合型人才,實現專業人才的全面發展。
2.2服務于專業為教學宗旨
經濟管理類專業門類繁多、專業跨度大,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有很大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在經濟法的具體講解中應充分考慮到專業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區分專業需求與差異。經濟法體系龐雜,法律法規瑣碎難懂,在教學中不可能將所有的條款講解清楚’要視不同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需求,要做到重點突出、難易適中。對金融專業學生重點講解合同法、公司法、票據法、證券法、商標法等與金融業務相關的法律;與金融業務不相關的法律可以選擇不講或簡單講,比如,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對于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應重點介紹各種企業類型、各種運輸合同、海商法等法律、法規。在教學難易程度上,也應根據專業特點來選取:如,金融專業應著重講解合同法中的擔保法部分;物流專業應著重講解海運合同和聯運合同等海商法內容。這樣,學生知悉了相關知識的同時對重點掌握的知識有了著重的了解,滿足了他們不同層次知識結構的需要,又為學生在短時間內取得各種職業資格證書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立足于專業的高度,把握不同專業的側重點,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2.3教學中應兼顧職業資格證書考試
經濟管理類很多專業就業上崗都需持有相關資格證書、執業證書,也就是有嚴格的市場準人制度。而經濟法是眾多資格考試、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直接影響著學生是否順利就業上崗。比如,會計師、金融理財師、人力資源師、物流師、市場營銷師等相關考試中都有經濟法的測試項目,只是深度、廣度不同而已。高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培養經濟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力求做到畢業與就業的零距離。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各種職業資格考試的過關率對經濟法教學的影響,大力推動經濟法教學改革,使其成為衡量經濟法教學質量標準的重要參考指標。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經濟法教學內容與各種職業資格、執業考試內容相呼應,各類專業的經濟法教學內容應緊密結合上述因素作出適當調整。首先,經濟法教學內容可根據各類職業資格考試中經濟法科目所占比例來確定各部分法所占課時的比重。其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把課程設置的上課時間與各種考試的時間等相銜接??傊?教學一切都要圍繞著服務學生為宗旨,從而做到教學與培訓的統一,實現學生順利就業。
2.4考核方法應注重實踐操作能力
目前,高職院校經濟法考核方法仍停留在考察理論知識階段,沒有注重考核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為了不斷優化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社會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在實踐中的綜合應用能力,保證高校的教學效果,必須要改進考核方法,以檢查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為考核重點。改變傳統的考核方法,運用多樣化的考查形式來達到考核目的,比如’可以運用案例分析、法庭辯論、情景模擬相結合等多種考核方式,來綜合考査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法律思維能力、法律運用能力等。逐步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基礎上,提高其實踐操作能力。
2.5教學中融人職業道德教育
我國大多數高校都沒有開設專門的職業f_育課_程_,忽視了職業道德教育對高校李生—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導致大多數學生只顧埋頭苦讀專業課程,奔波于各類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上,而對職業道德教育漠不關心、一無所知,更不要說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意識了。這種忽視職業道德,甚至否定其重要性的教育對將來個人發展、社會的發展是及其不負責任的。比如,在校的大學生沒有長期系統地接受職業道德教育的前提下,走上工作崗位后,使其積極主動地堅守職業道德、維護職業操守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在經濟法教學中應融人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德才兩手抓,促使個人、社會、經濟的全面健康發展。面對我國高校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空白與缺失,在經濟法教學改革中融人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在講解經濟法相關章節中注人職業道德教育。例如,在講授《企業法》、《公司法》時強調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在講解《合同法》過程中,要重點講解誠實信用原則;在講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要強調作為經營者對消費者的義務等等。其次,在經濟法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貫穿職業道德教育,具體操作上可結合法律責任來展開和歸結,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掌握專業技術能力的同時逐漸形成較強的職業道德意識。這將使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得到較大提升。
2.6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要推動者,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好壞。經濟法的邊緣性、復雜性、易變性、應用性等性質要求經濟法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又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所以,經濟法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經濟法教師應當了解會計專業、金融專業、人力資源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等相關專業知識,并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講解,以提高學科間的知識滲透性,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其次,各類職業資格考試作為經濟法教學質量的評估要素之一,將逐步為學校、學生、社會所接受的事實是不可忽略的。作為經濟法教師,應高度關注各類職業資格考試大綱、考試內容的變化,及時融人到經濟法教學中,實現教學與培訓的有機銜接,提高教學與培訓能力。
作者:左芳 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經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