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辦院校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探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一直以來,宏觀經濟學都是高等院校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然而,在很多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該課程似乎成為很多學生的噩夢:不僅學習效率低,而且學習效果差。同時,宏觀經濟學教學環節也存在種種問題。基于上述困境,對宏觀經濟學進行教學改革刻不容緩,這要求教師重新思考授課方式,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將學生拉回課堂,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也為其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主動學習
作為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宏觀經濟學在專業課程體系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宏觀經濟學知識點煩瑣復雜,且抽象難懂,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得到有效激發,實際教學成果往往不理想。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深化教學改革成為民辦高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道難題。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下,民辦高校更是需要積極改革和探索新的宏觀經濟學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將結合筆者所在民辦本科院校宏觀經濟學教學過程的實際情況,深入剖析當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探討如何突破困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教學改革。
一、宏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學時短,學生參與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與微觀經濟學相比,宏觀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資源如何充分利用的學科,其內容體系更加豐富:以GDP核算為基礎,涵蓋了短期國民經濟運行和長期經濟增長的問題。而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宏觀經濟學卻只有短短的48學時,過短的學時安排導致教師只能講到宏觀經濟政策這部分內容。這樣的課程內容進度,不論是從學生的實際考研需求,還是整個課程體系的完整性、連貫性來看,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時間過于緊湊,導致教師在課堂上只能快速灌輸理論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收。這種填鴨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獨立思考過程,學習興趣通常不高。同時,傳統宏觀經濟學課堂中,不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自始至終都以課本為中心:課前教師備課,課堂授課;課后學生及時復習,完成作業。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對一些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往往囫圇吞棗,更別提獨立進行分解與整合;或是構建出一個完整、系統的學習框架。久而久之,這將導致多數學生平時不聽課,甚至不露面,并產生依賴期末臨時突擊以通過考試的僥幸心理;同時,學生的自我要求下降,只求“不掛科”。此外,這也會助長學生考試投機、作弊的不良風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宏觀經濟學產生畏難、抵觸的情緒,從而不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二)教師授課方式待改進,學生數學基礎薄弱,難擺脫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與微觀經濟學相比,宏觀經濟學本身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眾多假設,內容更加抽象、難理解,也很難與個人實際生活相聯系。從實踐來看,教師在課堂上多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實際案例展示以及課堂討論。因此,學生接觸到的都是大量復雜的模型和公式,比如:在財政政策效果部分,往往從IS、LM曲線斜率大小,并利用數學公式推導擠出效應大小。該過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擠出效應”的原理,而且對其數學基礎有一定要求。若缺乏案例導入,而是生硬地照書講解,學生自然感覺乏味無趣,難以在兩節課里全神貫注,保持高效率的學習狀態。這樣一來,課堂大部分時間里,學生都被動地跟在老師思維后面記筆記,或是簡單的照抄課件內容,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而課后時間再利用筆記進行復習的效率又十分低下,學生難以做到消化吸收,并及時掌握。這樣就導致學生始終擺脫不了以往應試模式下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其自我學習、自我思考的能力就無法得到提升。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學生思維方式固化。當前宏觀經濟學的考核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過于單一化。采取期末考試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容易讓學生忽視平時課堂表現,而是將注意力只放在期末考試上。這種“應試”的心態,弊端之一就是滋生投機主義,即學生認為平時課堂不重要,所以不會集中精力,認真聽講;而是希望寄托于考前教師指定考試范圍,臨陣磨槍、死記硬背,只要把期末考試應付過去就行。弊端之二就是學生的精力集中于各類考點和刷題,而對宏觀經濟學發展歷史、國民經濟運行新聞等課外知識漠不關心。這就完全與宏觀經濟學“認識和分析現實社會”的基本目標背道而馳。此外,多數學生學習思維方式僵化,存在“學而不思”的現象。理論上,宏觀經濟學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循序漸進的:需要不斷積累,打好、打牢理論基礎(如:GDP核算,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IS-LM模型),才能逐漸向更難、更高階的理論知識(如:AD-AS模型、長期經濟增長理論)過渡。然而,從教學實踐來看,不少學生認為宏觀經濟學課程知識枯燥乏味,往往基礎打得不牢固,結果越到后面越聽不懂,由此打亂了整個學習節奏,并陷入“學不會”與“厭學”的惡性循環中,自然就體會不到宏觀經濟學的“魅力”。
二、如何突破宏觀經濟學傳統教學模式的困境
(一)豐富考核方式,避免“一刀切”。宏觀經濟學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傳統“一刀切”的期末考試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課本知識,遇到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點,往往死記硬背,無法真正做到運用、理解和實踐。因此,宏觀經濟學教改過程必須要改革考核方式,制定多種考核手段,強調“參與過程”,多方面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增加課程論文的考核形式,考察學生的寫作、材料搜集和整理能力;教師也可以布置小組PPT展示任務,考查學生團隊協作、知識運用和演講能力;此外,通過將期末一次性考試方式改革成多次階段化測試,以檢驗學生階段化學習效果。階段化測試不僅有利于學生及時復習、掌握課程重要的理論知識點;而且也能對他們起到“警示作用”:及時發現掌握不到位的知識點,加以深入理解,練習,查漏補缺,為后續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充分利用線上教學平臺,開展翻轉課堂,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傳統的課堂活動以老師授課為主,學生被動聽課、整理筆記,參與度低;久而久之,不但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老師要善于借助各類網絡教學平臺,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預習、復習好課本知識要點;課上的時間則交由學生,老師只需扮演好“輔助者”角色,對一些重、難點進行集中講解。這樣,不但學生、老師的負擔都能減輕,課堂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得以加強,長此以往,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興趣都能得以有效激發。此外,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教師也應當摒棄以課本為中心的陳舊思想,積極運用案例教學法,適度拓展教學內容,整理相關時事新聞,將其作為教學素材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養成關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動向,或是國家重大經濟工作會議的良好習慣,這樣能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其知識面。如此一來,學生不再覺得宏觀經濟學離自身很遙遠或產生“無用論”的想法,學習興趣自然會提高。
(三)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凸顯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宏觀經濟學主要涉及國民經濟運行原理、政府宏觀政策實踐、長期經濟增長等理論知識。與微觀經濟學相比,宏觀經濟學的內容往往較抽象,也很難與日常生活經驗相聯系。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往往無從下手,久而久之,容易失去興趣,對課程理解也無法深入。因此,宏觀經濟學改革過程中,為鍛煉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民辦院校要重視實踐教學的作用,加強經濟學實驗室等硬件設施建設,配置各種實踐教學輔助工具,例如:模擬沙盤,仿真學習軟件。同時,學校也應當加強本校教師隊伍對這些教輔工具使用的培訓活動。具體來看,教師可要求學生進行分組,來模擬不同的角色——政府、企業、央行、居民等。此外,教師也可以積極組織學生隊伍參與校外宏觀經濟學實踐比賽。總之,實操過程不僅能鍛煉學生團隊協作、決策能力,而且也能讓他們在實踐模擬過程中加深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并能以此為基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形成一個系統、連貫的知識體系。總之,在當前民辦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宏觀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現實任務。針對該問題,教師應以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為目標,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積極思考、探索宏觀經濟學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改進教學方式,更新課程內容,提高學生課堂主動性,注重學生經濟學思維的培養,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者:顏艷秋 孫亞君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