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中國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是時代的要求,是樹立和落實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中國夢”的實際需求。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提出了到今年為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已經取得了極大的改善。很多偏遠山區也成功的脫貧致富。如何在此基礎上,取得更進一步的長足的發展,客觀的結合中國國情,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人口占到全國總人口五分之三的農業大國。所以無論何時,處理好農村的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的關系,始終是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一個大課題。
關鍵詞:中國農村;農村文化;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縱觀中國現代農村,隨著黨的精準施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村的生產力水平獲得顯著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取得極大進步,但是相對而言,我國農村的文化發展水平卻明顯存在很大的缺口。這種不協調,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高建民在《當代中國農民與農村經濟社會矛盾分析》中指出,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首要問題,當代中國農民是農村經濟社會的主體,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在發展農村經濟中必須高度重視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這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所在。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得我國長久以來形成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沒有從社會和諧和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去協調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短板勢必會導致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
1農村文化的定位與特征
農村文化是農村集體的特有文化現象,本文所探討的農村文化,指建立在農村經濟基礎之上,與政治制度相適應的農村居民的精神活動及其物化成果,其本身是與“城市文化”相對立的獨立客體。建立在我國歷史和國情之上的農村文化,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符號式的文化因子。中國農村文化因為其歷史的繼承性和連續性,使很多農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有著不同地域和歷史發展的印記,這種繼承性,只有和時代相結合,與時俱進,才能一方面不斷發展壯大我國的農村文化,另一方面,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在結合的過程中,要始終注意農民是農村文化的主體,農村文化的傳承、延續、發展和繁榮,始終不能脫離農民的需求和愿望,始終要以滿足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立足點。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是文化創造和文化存在的兩大支柱,文化是由民族或特別的族群創造的。因此,中國農村文化也就具有了濃重的群眾性和時代性。
2農村文化的功能性
2.1農村文化具有教化功能
農村文化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發展農村文化的基礎上要不斷創新,而農民群眾也就成了農村文化的主力軍。農村文化要能滿足當代農民的技術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農業生產,已經脫離了單純依靠勞力、苦力的方式進行耕作的模式,更多是新機械和新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廣大農民為了豐富物質生活,增加收入,改善提高自身條件,必須不斷的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術和技能。這一過程正是通過文化的教育功能來體現的。
2.2農村文化具有導向功能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體現在農民文化中,能夠為廣大農民提供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文化一方面使人們長期的社會實踐的歸納和結果,同時也指導者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導人民的行為不斷向更高更好的目標邁進。國家的法律規范,雖然是不可或缺的強制性力量,但是農村淳樸的民風民俗,能有利的協助法律所規定的權利與義務的實施,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3農村文化的經濟功能
農民生產水平的提高和素質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發展。通過文化的經濟功能,很多原本是“勞力型”的農民,開始向“科技型”和“技術型”轉變。大批農民從土地中走出來,向“科技”要效益,向“文化”要發展,有效的發揮農村文化的經濟效益。
3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問題
社會的協調發展主要是指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協調發展,社會如果要獲得全面發展,物質基礎就是經濟的發展,政治民主提供制度保障,而靈魂則是文化的發展。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演變過程,其目的是讓社會和個人都獲得更好的條件和實現更好的自我。協調發展是一種觀念,以實現全面發展為目的,取得整個社會的良性循環可能。
3.1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是指兩者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有效促進的狀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同時注重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如果將兩者割裂對待,勢必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造成社會矛盾的進一步加劇。與此同時,還應該看到,兩者的協調發展不等于兩者的簡單相加,只有在兩者發展的同時,互為補充,相互配合,才能將發展變的持續和有力,獲得二者效益的最大優化。
3.2農村文化的提升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導
民以食為天,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黨和政府始終把解決十四億人的溫飽問題,擺在所有工作的首位。隨著國家一系列舉措的惠農政策的實施,科技興國戰略為農村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不僅農民的生活生產有了保障,城市廣大居民的“米籃子”和“菜籃子”也變得充足豐富。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為農村文化的多樣化和實用性提供了有利的物質保證。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人民物阜民豐,各種有利于大眾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針對農民掌握農業技術的系列培訓指導等,都在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雖然和最終的既定目標還有一定差距,但是這些都是經濟發展為廣大人民帶來的利益。
3.3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具有時代的必須性和必然性
當代農村文化和經濟的協調發展,是時代的呼喚,要想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十四億人實現“中國夢”,就必須符合時代的客觀要求。當今時代,文化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逐漸教融合滲透,日益走向一體化。實踐證明,經濟與文化的交融能夠激發巨大的創造力,強有力的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提供強大的后坐力。我國農村的文化與經濟,是中國文化與經濟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農村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就不是中國文化與經濟的真正意義的發展,就不符合時代進步的客觀要求。
4我國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發展不協調的表現
現階段我國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協調是一種客觀存在,這其中有農村、農民自身的原因,也有國家和地方政府重視情況的原因,還有我國當代的國情所決定的原因。首先,農村文化的進一步提升缺少內外保障。作為農民本身來講,自身對于文化的渴求缺乏內在的動力,在整體家庭支出上,對于文化的投入也偏低。從社會和各級政府層面,很多地域沒有明確持續的文化投入政策與舉措,導致個別地區的文化投入經費甚至出現連年下降現象。從地方到個人,對于文化的重視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大眾對文化的需求。這種現狀必然會影響到農村文化的蓬勃健康發展。其次,農民文化生活單一貧乏。很多農村地區,因為公共文化活動少,即使城鎮具有一定的集體活動,但是從普及面和參與率來講,還是很低。農村最普遍的文化活動,可能除了打牌,看電視,和少量人參加廣場舞之外,其他幾乎看不到文化痕跡的存在。很多地區的公共文化設施也面臨缺乏局面。很少有農村會有圖書室或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場所,甚至有電腦和有網線的家庭,也很少。這些情況,都直接制約農村文化的發展。再次,我國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新時代的農民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尤其是專業素質。而現在我國農業的增長方式,在大部分地區還是以粗放型經濟為主,嚴重缺少科技含量。中年以上的農民大多是初中或小學文化程度,很難能在農業生產中運用現在科技的成果。而且很多落后的思想觀念,也同樣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譬如“小富即安”“等、靠、要”等舊觀念,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極不協調。傳統文化精神對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主要通過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導向、規約、激勵來發揮作用。所以針對落后的思想觀念,要有策略性的進行調整,改變這種自覺自愿對農村經濟形成的負面影響。
5農村經濟與農村文化協調發展的對策
如何完成農村經濟和農村文化的協調發展,我們應該借鑒國內外可以利用的先進建設經驗,同時,充分考慮到我國農村的具體現狀,加以因勢利導,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癥施策。首先,要繼續強化我國在改革開放后,農村取得的經濟發展的成果。必須繼續大力發展農業,加強農村的經濟發展,加大科技興農的力度,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的發展體系,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此基礎之上,以經濟建設為抓手,帶動農村文化的發展。反過來,發展了的農村文化又會影響農村經濟,形成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良性循環。其次,要加強廣大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的力度。人的思維指導著人的行動,只有從思想上產生了對文化的需要和渴求,知道了農村文化對于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積極影響,才能自發的掀起學習文化的浪潮。文化因素的作用要不斷被強化,因為人類在經濟發展中,一定不能忽視文化的因素。各級政府要做好明確的指引和宣傳。尤其是農村的基層黨組織要身先士卒,發揮榜樣和帶動作用。因為他們生長在農村,貢獻在農村,對農村的情況最清楚,可以因地制宜,做好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的實踐者,帶動者和模范者。由此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再次,各級政府和廣大的社會群體,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村文化的精神輸出,和農村文化設施的投入。尤其對學校、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技術培訓中心等文化設施,要加大支持力度,只有這樣,才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氣氛,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堅定基礎。最后,要把一切有利于農村經濟和農村文化協調發展的事務,加以制度保障,并根據本地農村現狀,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與目標。重在規劃,重在落實,一步一個腳印的讓農村文化扎根在農村這片廣袤的土壤上,生根發芽,代代不息。
6總結
21世紀,整個世界都將目光投向了不斷崛起的中國。這自然而然的激發了全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隨著偉大復興的崛起和騰飛,中國必將創造人類文明史的另一個經濟與文化的高峰。這也讓我們具有了時代性不可推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在新的歷史發展背景下,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這是需要我們一代人去不斷探索和研究的。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要想達到真正惠及所有人的大發展,農村的經濟和文化是一個不可繞開的命題。我們有理由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能夠同心同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保持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高建民.當代中國農民與農村經濟社會矛盾分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2]陳華文.文化學概論新編[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3]廣順.農村文化生活顧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孫見荊.科技、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模型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1996,(2).
[5]哈耶克.哈耶克論文集[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6]沃爾特•W•羅斯托.經濟增長過程[M].諾頓出版社,1952.
作者:葛樹山 單位: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季家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