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發展路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供給側改革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加大力度推進的一項重要措施。全國合力共促數字經濟的發展,使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國內綜合國力發展的重要體現形式,這對于供給側改革有著決定性作用,可以說是經濟改革的一次特殊機遇,如果能順利實施,有助于促進全民共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果。本文從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路徑進行討論,為實體經濟的數字化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數字經濟;實體經濟;發展路徑
迄今為止,從傳統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已經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新動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關系,形成數字化轉型時期下經濟發展的主要格局。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變革,時間、空間這些傳統經濟形態當中的要素限制也逐漸被打破,新的數字經濟生態也在不斷的構建歷程中,這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在經濟轉型當中所必須面臨的環節,包括中西部經濟滯后區域,均需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變革的今天,充分利用這個大好時機,不斷地推動經濟結構的改革,利用信息技術使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路徑,促進供給側改革的發展,從而使全國的經濟得到均衡性的發展。
1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并且區域資源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擁有很強的地域經濟優勢,實體經濟從改革開放以來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產業生態基礎優越,投資環境廣袤,具有良好的投資前景,市場對于基礎資源的需求很大,城市經濟發展呈現出跨越式的勢頭。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入發展,數字經濟模式已經逐漸形成,數字經濟融入到實體經濟中已經成為國內經濟大力崛起的誘因,對經濟戰略布局的提出,標志著國內的經濟正在經歷著變革的道路,迎來了經濟轉型的新時期。“智慧城市試點市”建設、“中原城市群”建設和“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建設等規模性的基礎城市建設項目正在數字經濟中崛起、壯大,使得國內經濟的發展前景形勢大好。但是在我國中西部實體經濟發展滯后的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同發達城市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資源匱乏,交通運輸業滯后,經濟發展受制于文化背景、歷史成因、社會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這些因素決定了中西部偏遠地區數字化程度低下,經濟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的基礎設置和環境都亟須更新,新崛起的產業能力結構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低下,數字經濟人才匱乏,歷史遺留下來的經濟資源問題依然未解決。如何使滯后區域的實體經濟迎合數字經濟的發展潮流,趕上發達城市經濟的發展趨勢,使國內各個地域的實體經濟并入數字經濟的軌道,且走向平衡協調發展的路徑,就成為數字經濟時代需要討論的重要話題。迄今為止,實現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區域經濟整體發展,使全民共享信息技術的成果,是確保實體經濟向數字化經濟轉型的先決要素。如何結合區域經濟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合理引入數字經濟模式,把握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潮流,使傳統實體經濟在與時俱進的道路上發展,使國內的實體經濟在融合世紀數字經濟的進程中取得輝煌業績和成果,使數字經濟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的歷程中帶動國內經濟的崛起,這是現代信息化背景下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2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意義
2.1數字經濟是實體經濟高度發展的動力
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數字媒體、社交網絡、云計算等為核心內容的數字化信息技術使數字經濟得到規模性的發展,也為當代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有效接軌使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成為可能,對傳統產業經濟的資源進行了有效而合理的配置,改變了整個國民經濟結構,高度發展的產業數字化,帶動了傳統實體經濟的升級,為實體經濟融入數字技術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平臺。
2.2數字經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的講話內容“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數字經濟同實體經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數字經濟引發了新一輪的傳統經濟產業向數字化、虛擬化、智能化的方向過渡。之后“互聯網+”技術開始崛起,在各大實體經濟行業廣泛應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帶動了供給側經濟改革的發展道路。
2.3數字經濟是變革治理體系的載體
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經濟領域的監管制度和政策必須迎合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進行徹底的調整和變革,從某種意義來說,正是數字經濟的普及才能夠倒逼傳統的監督制度與經濟產業政策加快創新的步伐,從而促使政府加大力度進行改革,把阻礙數字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政策、市場監管模式等進行徹底的調整,不斷創新和完善監管制度和體系,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現實溫床。同時,數字經濟進入政府管理系統可以使政府方面提高信息技術的監督力度,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捷徑。
2.4數字經濟是助推全民共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成果的基礎
迄今為止,數字經濟已經在國民的生活中廣泛普及,深入到人們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模式中,數字經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有助于人們享受數字經濟所帶來的成果。毋庸置疑,數字經濟的現展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也為大學生、科技人才提供了專業能力發展機會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外部條件。同時也會使處在偏遠地區的弱勢群體、殘疾人享受到信息化養老、醫療、教育等基礎社會服務當中的更多紅利,使人民幸福指數增加,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3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路徑研究
隨著信息技術的創新模式的不斷開啟,信息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斷跨越經濟邊界,給傳統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以下就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路徑展開討論。
3.1網絡基礎設施環境建設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環境支持
為了使新生代信息技術在實體經濟領域進行普及,使傳統實體經濟進行轉型升級,要加大力度推進政府和企業實施政策,全方面進行“全光網”的城市文明建設,打造高時速、范圍廣的網絡接入服務模式,對于網信行業升級提供了現實條件,從而從根本上推進云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智能交互、虛擬現實與實體經濟的深層次銜接與融合,引導實體經濟開啟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卓越成果,定期制定技術突破路線圖,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務。以信息化、智能化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將突破、創新作為根本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提供支持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網絡基礎設施和環境。
3.2多方共建數字經濟治理協調平臺
政府要從“智慧政府”理念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在信息化狀態下充分踐行數據積累、數據分析以及數據應用的全部歷程,建立起統一、開放、動態、時效性的大數據交流、互動、共享平臺,在這個基礎上實現海量數據的溝通互動效應,整合豐富多元化的數據資源,使這些資源融進產業創新和升級的每一個程序,在網絡平臺企業與政府協作共同治理的過程中,建設創新、開放、智能、和諧的經濟發展結構,提升資源整合的效應,為市場開發提供價值空間,形成健康、低污染、高質量、生態的經濟發展生態模式。
3.3降低資源共享成本,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新生代信息技術的引入可以降低資源建設與運行成本和門檻,避免由于資源重復而引發的浪費和過度消耗的現象,屏蔽由于信息共享、數據開放、業務合作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在這個過程中才可以進一步推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資源優勢互補的任務和目標。首先要從各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發展的需求為出發點,立足于地方區域資源的特點、資源的優勢以及經濟建設基本特質,實現所在城市群,跨區域兄弟地域、周邊區域群的經濟資源共享,進行投資引流,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最終實現協同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其次,把關注的目光投注在區域經濟以及特色產業中,打造一流的產業系統,實現協作化、立體化、差異化的發展歷程。最后,還要向參與經濟活動的人群提供跨產業、跨區域、跨層級的公共信息資源共享服務,使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可以獲取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紅利。
3.4引入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加強智庫建設
迎合區域發展的主要特點,打造符合區域實際情形的科研支持項目和優惠政策,聯合本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綜合力量加大力度培養數字化經濟專業人才,并且建立起適宜于未來發展的信息技術智庫。把培養高科技信息技術領域的專業人才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規劃目標,如引入計算機軟件、硬件、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通信、云計算等科技人才以及業務和技術并進的復合型科技人才,規模性的投入到城市化經濟的建設工作中去,彌補城市企業人才的缺口,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
4結語
綜上所述,數字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經濟模式和科技創新的主要模式,對于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貢獻作用。因此國內實體經濟的發展應該迎合現代經濟形態和市場發展的狀態,大力引入信息技術,提升城市信息化發展規模和水平,為實體經濟的科學、有序、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契機。通過數字經濟的引入把突破創新作為實體經濟的內在動力,實現海量數據溝通交流,整合多種信息數據資源,將其融入城市實體經濟建設的每個程序和環節中去,從而使實體經濟向環保、綠色、健康、生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發展。本文從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發展路徑這個課題進行討論,為數字技術推動未來實體經濟的發展模式做出理論探究。
參考文獻
[1]馬金華.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J].山東紡織經濟,2019(6).
[2]閆德利.數字經濟是融合性經濟,其主體屬于實體經濟[J].中國信息化,2019(7).
[3]劉娟,茍鵬飛.美國數字經濟發展路徑展望——解讀讓美國成為數字經濟第一大國:參與歐洲[J].杭州科技,2018(5).
[4]劉娜燕,王麗,蔣丹鳳,等.金融機構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路徑與機制的研究——以蚌埠市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7(13).
作者:吳一品 單位:招商銀行溫州甌海小微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