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國民經濟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計量國民經濟論文
1計量在科學研究方面的作用
計量是科學研究的技術基礎。偉大科學家門捷列夫說:“沒有測量,就沒有科學”。在無限廣闊的宇宙里,從天河到構成原子的最小粒子;從太陽與熱核反應的高溫到液氮裝置的低溫;從人們利用的電磁波到相距數千萬光年的光源射向地球的波,都離不開測量。在這些科學研究中,人們使用各種計量儀器去測量物體的長短、質量的輕重、溫度的高低、時間的久暫、光亮的明暗、電磁量的大小、電離輻射的強弱等。而其測量數據是否準確可靠,則取決于所用的計量器具是否準確,量值是否統一。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是搞高能物理的,它從30年代后期開始搞這項工作,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它才發現在30年代的后期和40年代初期這個時間段內所做的高能物理測量工作,統統報廢,究其原因就是高壓的計量不準。日益發展的科學技術,不僅需要準確的計量器具,同時更需要量限寬、精度高的計量器具,否則就會拖科學研究的后腿。先進的計量技術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提高計量技術奠定了物質基礎。
2計量在國防現代化中的作用
計量在國防尖端技術系統中是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從武器的研究、設計、實驗到定型生產都離不開計量。以人造衛星來說,衛星上天需要火箭載送,火箭的結構設計和制造離不開長度計量;原材料質量需要強度和硬度計量;燃料分析必須化學計量;運行方向和速度必須力學和時間頻率計量;特別是重力加速度和振動計量尤為重要。有的關鍵部位的計量測試只要“差之毫厘”就會“謬以千里”。另外,有些參數還要求進行動態測定,如果測試不準,就會導致整個系統失敗。據資料介紹,美國在研制某航天系統時,由于高頻率電壓測試不準,導致連續四次發射失敗,最后找到原因,加以校準,才獲得了成功。尖端武器系統龐大、復雜、分工細、零部件多,因此,現代化的國防不僅要求計量的精確度高,同時更要求量值的完全統一。不如此,就不能保證武器系統銜接一致,協同動作。
3計量在工業生產中的作用
飛機在天空中飛行,靠什么指示降落;軍艦在大海中航行,憑什么確定它的方位;鋼水在高爐中沸騰,用什么測量它的溫度高低;工業產品生產出來,用什么檢驗它的質量優劣……在這些領域內,人們就是使用各種計量儀器儀表進行控制。過去,人們把計量稱為“工業生產的眼睛”,現在,計量已經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的“中樞”。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這對計量的精度要求越來越高。
(1)保證產品質量。
低碳經濟下的國民經濟論文
一、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現狀
1.循環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現狀。
1.1還未將循環經濟放入實際的應用中。某些經濟學者或專家則認為循環經濟是需要等到我國國民經濟有了一個全面的提升之后再考慮的問題。沒有清楚認識到循環經濟對于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意義。
1.2高能耗的經濟架構制約循環經濟的發展。我國雖然地大物博,各類能源的儲量比較豐富,但是我國也是能源消耗的大國,這種經濟增長伴隨著能源巨大消耗的增長模式,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2.低碳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現狀。
2.1低碳經濟的實行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持。想要發展低碳經濟,就必須改進以往一些落后的企業生產工藝,而技術含量較低的生產工藝很難起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作用。在針對新能源的開發上,我國在這方面的起步相對于其他的西方發達國家較晚,技術也不成熟,所以在開發新能源的問題上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勢必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的增長。在我國低碳技術的開發研究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一些想要在低碳技術方面進行開發研究的相關機構或者企業無法得到資金的支持,研究的進度被限制。
2.2我國的經濟架構局面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扭轉,低碳經濟難以實現。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中第二產業的增長,主要還是依靠一些能源消耗比較高的產業,使得我國能源消耗的數據一直降不下來。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目前存在的一些中小型的企業,生產工藝技術含量不高,機械裝備水平低,能源的利用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制約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物聯網國民經濟論文
一、物聯網技術對國民經濟核算規則和實踐的影響
物聯網與國民經濟核算的最大共性是感知流量。但物聯網條件下的流量記錄無所不在,其所記錄的信息也更為全面。因此,物聯網發展將對國民經濟核算產生全方位的影響,一些難以辨識、無法細分或無法定位的經濟流量的記錄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而相應的核算方法也將隨之調整。
(一)生產范圍有望突破
SNA的生產范圍不包括住戶部門的大部分自給性服務生產。之所以把住戶內部生產和消費的不付酬家庭或個人服務排除在外,主要是考慮到這些活動與市場是相對分離和獨立的,對其價值進行具有經濟意義的估價較為困難;另一方面,如果將生產范圍擴大到包括了住戶服務在內的自給性生產,則失業問題就不存在了。但在物聯網情況下,家庭活動產生的大量信息是可以被記錄的,而那些與市場相對分離和獨立的服務生產活動也可借助物聯網與市場性服務生產活動聯系起來,甚至,這些服務可以借助物聯網在市場上傳遞。同時,家庭服務生產時間也可得到精確計量,家務勞動的標準化測度和質量調整也不再難以進行,這將導致人口和勞動投入的統計理論發生很大的變化,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生產范圍和就業范圍的擴展問題。進一步地,生產范圍的變化還將導致收入、消費、資產等概念的擴展,而經濟生產概念中“在機構單位負責、控制和管理下”的意義也將發生微妙的變化。
(二)從基層單位、機構單位到“物聯網單位”
對于國民經濟核算基本核算單元的確定方法,SNA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是機構單位,一種是基層單位。其中機構單位是指能夠以自己名義擁有資產、發生負債、從事經濟活動并與其他實體進行交易的實體;而基層單位是指具有單獨的場所,只從事一種生產活動,或者其重要生產活動在其全部增加值中占有最大部分的單位,它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企業的一部分。不難看出,SNA的主體分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現有數據和技術條件的限制。而在物聯網條件下,所有的基層單位和機構單位都將得到相應的編碼,并在有關核算中被準確識別。但與SNA不同,物聯網的編碼技術要細致得多。以電子產品碼(ElectronicProductCode,EPC)為例,EPC用一組編號來代表制造商及其產品,其標識容量的上限為全球2.68億家公司,每家公司出產1600萬種產品,每種產品生產680億個,如此大的信息容量甚至足以為全球每粒沙子提供一個唯一的代碼。這樣,不僅機構單位和基層單位,所有住戶成員、企業的生產設備、產品等都將擁有一個唯一的電子“戶口”。在此條件下,SNA可根據研究需要自由確定生成數據的基本單元,而不是受限于現有的分類模式。而準公司、控股公司、虛擬子公司、專屬金融機構、聯營公司以及主要活動、次要活動、輔助活動等也可基于物聯網單位重新界定,并且可為之單獨設立賬戶,研究其經濟活動的規模和影響。顯然,由于基于物聯網單位的經濟活動擁有更為同質和全面的流量數據,這將使得有關投入產出分析、資金流量分析等的核算主體和核算技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三)常住性標準的客觀化
基于文獻分析的國民經濟論文
一、國民經濟動員文獻分析
(一)文獻數量和趨勢
通過檢索數據分析,從1988年陳維民等在《軍事經濟研究》期刊發表文章《戰爭準備的國民經濟動員計劃》開始,截至2013年9月份,國民經濟動員領域共有556篇學術論文在相關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明顯低于其他領域研究成果。556篇學術刊物中包括期刊文章512篇,博士和碩士論文44篇。內部發行的《中國國防經濟》2002—2012年11年間共發表國民經濟動員相關文章242篇,占所有公開發表文獻數量的近一半,反映了國民經濟動員研究領域的特殊性。根據發文數量可以大致將我國國民經濟動員的研究分為3個階段:萌芽期(1988—1993年)、起步期(1994—2000年)和迅速發展期(2001年以后)。國民經濟動員起源于戰爭動員,我國學者對國民經濟動員的認識和研究是在和平時期基于對國內外形勢的判斷將戰爭動員轉變為國防動員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故而,國民經濟動員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此外,由于國民經濟動員涵蓋較多國防、軍事、政治領域涉密信息和內容,許多實踐指導性的應用性研究不能在公開刊物上發表,也是國民經濟動員理論研究公開成果較少的原因之一。但總體上,從理論研究的視角,公開發表的學術成果基本代表的和反映了國民經濟動員的理論研究進展。國民經濟動員領域文章數量從2001年以后開始迅速增加,到2005年最高值82篇,整體上呈波動增長的趨勢。碩士、博士論文能夠體現一個領域全面系統的研究狀況,國民經濟動員領域44篇碩士、博士論文都在2003年以后,其中碩士學位論文37篇,博士學位論文為7篇,說明國民經濟動員研究逐步系統性和深度化。
(二)載文期刊統計分析
除碩士、博士論文外,1988—2013年間所統計到的754篇文獻分布在115種學術期刊中,這些期刊涵蓋經濟、軍事、法學、科技、流通等多個領域。通過分析發現,文獻分布期刊雖然面較廣,但卻高度集中于《中國國防經濟》《軍事經濟研究》《國防》和《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期刊,文章數量分別為242篇,186篇、96篇和58篇,占期刊文獻總數的77.2%,占據了國民經濟動員研究發文數量的一多半。由此可見,《中國國防經濟》《軍事經濟研究》《國防》和《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我國國民經濟動員研究的主要學術陣地。另外,《國防技術基礎》《商業時代》《中國政府采購》《中國軍轉民》等期刊上發文數量也較多。除了國防、軍事等領域的期刊外,一些國民經濟動員研究文章主要發表于國民經濟動員具體結合和交叉領域的期刊中,如期刊《中國政府采購》中刊載了8篇關于軍用物資采購方面的文章,《中國物流與采購》刊載有2篇后勤物資動員的文章,國民經濟動員仿真模擬研究的文章則多發表于《計算機與數字工程》等計算機類專業期刊。
(三)對論文作者研究單位統計分析
對國民經濟動員文獻作者單位分布的研究,可以掌握有關專業人才的聚集及所在機構的狀況,從而把握我國國民經濟動員理論隊伍的建設情況。1988—2013年公開發表的556篇文獻作者來自于218家單位。這些研究單位可以分為軍隊系統、政府經濟動員系統、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他(企業等)4種類型,軍隊系統發表的文章數量最多,為253篇,占總數的45%,其次為地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發表233篇。以各級國民經濟動員辦公室為主的政府部門發表67篇。具體到單位,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國民經濟動員文章數量最多的是軍事經濟學院和北京理工大學,均為85篇,占文獻總數的15.3%。其次是華中科技大學和國家發改委國防動員研究發展中心,數量分別為40篇和28篇,分別占文獻總數的7.2%和5%。另外,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國防科技大學、國防大學等單位文章發表數量也較多,如表1所示。其中,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主要集中在北京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17家院校,博士學位論文最為集中,以北京理工大學為主。同時,通過不同單位發表文章的時間和數量可以看出,從1989年5月原國家計委國防司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國民經濟動員理論研討會這一啟動國民經濟動員理論系統研究的標志性事件開始,國民經濟動員的研究逐漸由傳統的軍事院校和軍工部門擴散到地方高校和研究機構,研究主體逐漸多元化,研究隊伍日益壯大。在非公開出版物《中國國防經濟》發表的242篇國民經濟動員文章中,來自軍隊系統的作者仍是主體,占作者總數的56%。與公開發表文章作者組成不同的是,《中國國防經濟》中來自各級經濟動員管理機構的作者比例較大,僅次于軍隊系統,占作者總數的35%,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僅占6%。
關于計量經濟學的國民經濟論文
一、影響因素分析
安徽省作為中部振興大軍中的中堅力量,其經濟結構有著不可或缺的代表性,我們搜集到2000-2010年安徽省的部分經濟數據,并據此對安徽省的經濟結構進行分析。
1.人均GDP:它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人均GDP指標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一個地區越發發達,它的人均GDP就越高。
2.農業:眾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一個國家的農業越發達,它的經濟也就越發達,并且安徽是農業大省,農業的發展狀況更加影響到經濟的發展水平。
3.工業:工業是一個地區興盛的標志,一個地區工業越發達,文明程度就越高,因此工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提升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4.運輸業:運輸業就像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它使得各個地區的資源得以融合,促進了資源利用的效率,加快了經濟的發展速度,并且在運輸業發展的今天,它給國民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貢獻更是不可忽視。
5.旅游業:旅游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它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代表,作為經濟發展的新興行業,其發展程度也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所以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同樣不可小視。
國民經濟論文10篇
(一)
一、數字資源整合管理
大部分高校圖書館中的數字資源都是運用多種方法引入電子圖書數據庫、中外文期刊數據庫、互聯網上免費收集的信息資源和圖書館自己組建的數據庫等。這些數字資源包含有學位論文、各種期刊和圖書等,但是這些資源都處于獨立狀態,并且各個數據庫之間缺少聯系以及各個數據庫所用的檢索軟件也不同,導致讀者一般都需要多次查詢才能查詢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因此,高校圖書館可以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將圖書館的檢索平臺進行整合,將不同的數據庫進行鏈接,從而最大化地發揮數字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讀者的檢索效率。
二、數字資源重組
數字資源因其種類繁多,如果不將其進行重組整理,將對數字資源的查找帶來一定難度。所以,對圖書館的數字資源進行重組和建立相應的導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建立相應的數字資源導航系統,幫助讀者了解圖書館中的各種資源,且有助于讀者對數字資源的查找。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互聯網的普及,高校圖書館所收藏的各種數字化文獻將會逐漸增長,其中增長最多的就是數字化期刊。現今,各個高校的圖書館所收藏的數字化期刊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紙板期刊的印刷量,又因數字期刊的種類多且比較分散,給讀者的檢索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為了提高數字化期刊的利用率,高校圖書館應重視數字化期刊的重組問題,并建立相應的導航系統。所建立的數字化導航系統可以根據中西期刊的不同對導航系統進行設計,使得讀者可以利用期刊的刊名或數據來源來檢索期刊,從而給讀者提供既方便又快捷的查找途徑。
三、數字資源的維護及保存
在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管理中,對數字資源進行維護和保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現今各高校在建設數字資源的同時,也要將數字資源的維護和保存作為數字資源管理的重點。如果數字資源管理保存不恰當,將會給圖書館造成重大的損失。圖書館中的數字資源的維護以及保存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且繁瑣的工作。雖然數字資源需要占據的空間比較少,但是在進行維護和保存時需要相應的技術支持才能將數字資源的管理工作做好。首先,在對數字資源進行管理時,要將數字資源的保存進行區分,確定哪些資源是需要進行長期保存的。其次,選擇合適的媒體材料,數字資源的保存離不開媒體,而圖書館中所使用保存數字資源的媒體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數字資源的丟失與否。所以,圖書館在對數字資源進行保存時應選擇優良的媒體,使得數字資源能夠被良好地保存下來。再次,在對數字資源進行保存時,應選擇合適的技術平臺。因信息技術的發展非常快,相應的信息技術更新換代率也非常快,這給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的管理保存帶來了比較大的安全隱患。因此,高校圖書館要緊跟信息技術發展速度,保障數字資源維護技術的新舊之間及時的替換,從而保證圖書館中數字資源的安全保存。
基于生物特性的國民經濟論文
1水稻栽培的生物特性
水稻適應性強。在水源充足的條件下,不論酸性、堿性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其他作物不能適應的土壤,一般都可以種植水稻。水稻品種生育期的長短雖然與品種的遺傳性、外界環境條件、耕作制度、栽培技術等有關,但最本質的原因是品種在系統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感光性、感溫性和基本營養生長性。
1.1感光性
水稻因受日照長短的影響而改變其生育期的特性為感光性。根據植物階段發育的理論,稻莖頂端生長點的質變是在光周期誘導的基礎上進行的。水稻是短日照作物,對花器形成起誘導作用的主要是長暗期的作用,必須在超過某一臨界期的情況下,才能使水稻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光照延長、暗期縮短,完成光周期誘導慢,幼穗延遲分化;光照縮短,暗期加長,完成光周期誘導快,幼穗便提早分化。暗期的作用和溫度又有密切關系,較高的溫度,則減慢光周期誘導,所以感謝光性品種都感溫,而感溫的品種一定感光。
1.2感溫性
水稻受溫度影響而改變其生育期的特性稱為感溫性。水稻每完成一個階段發育,需要一個最低的總熱量。這種總熱量通常用活動積溫、有效積溫或總積溫來表示。水稻生長的下限溫度大致為10℃,故常將大于10℃的日平均溫度的稱為活動溫度,活動溫度中高出下限溫度的部分則稱有效溫度。在水稻生育期中,各日活動溫度之和稱為活動積溫,各日有效溫度之和為有效積溫,而各日實際溫度之和為總積溫。不同品種類型的水稻品種,對積溫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且有相當的穩定性。一個品種在不同地區栽培,全生育期天數變動很大,活動積溫則比較穩定,有效積溫更穩定。由于水稻各生育期要求的積溫是相對穩定的,所以當溫度升高時,滿足積溫所要求的時間便相對而言變少,生育期便縮短;溫度降低,滿足積溫所需要的時間多,生育期就延長。
1.3基本營養生長性
智能電網建設國民經濟論文
1.智能堅強電網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網開始由單純的輸電線路逐漸轉變為調整具有資源配置、引導生產以及布局等多種功能的服務系統。大力加強智能堅強電網的建設有具體以下幾點作用:
1.1優化現有能源結構,保證能源安全供應
由于我國人均煤炭數量以及人均傳統能源數量遠遠低于世界人均傳統能源數量。所以大量清潔能源的需求應該是我國能源發展重點。介于我國太陽能以及風能發電產區與用電區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能夠保證長距離輸電,安全高效的智能堅強電網的建設迫在眉睫。
1.2提升大范圍能源轉移能力
由于我國能源高產區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以及北部地區。所以隨著經濟發展,我國能源運輸性質極其嚴峻。這一嚴峻現狀促使我國必須要重點建設我國的能源配置產業,降低我國在能源運輸上的壓力。電網則作為能源資源科學利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在大范圍內實現能源優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從中國國情實際具體出發,加快建設具有堅強骨架的智能電網,可以實現電力的大規模大范圍低損耗運輸,促進能源基地的集約式開發,可以推動能源在國際上快速流通,實現國際能源優化配置,更好的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1.3加大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