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際貿易發展階段劃分,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國際貿易理論產生于18世紀中葉,其目的在于研究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以及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應如何對待國際貿易。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標志著國際貿易理論體系的建立。其后,國際貿易理論經歷了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與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四個階段。這四種理論在當時可以解釋這樣那樣的國際貿易問題,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變化,這些貿易理論也逐漸受到新的貿易理論的挑戰。本文主要分析了這四種理論的內容、結論、優勢以及局限性,以期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關鍵詞】
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源于批判重商主義,經過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李斯特以及當代的克魯格曼,楊小凱等人的逐步完善已經建立相對完備的經濟學體系,并不斷應用于實際。把握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進程及演進規律無疑對制定正確的貿易政策從而促進各國和世界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古典貿易理論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為古典經濟學的建立打下了理論基礎。斯密認為人的本性在于追求自身利益,對利益的追逐產生物品交換的需要,進而產生勞動的分工,分工使每一種物品的生產都趨向專業化從而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國家經濟的增長。根據絕對優勢理論,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應該生產自身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并在國際市場行進行貿易以獲得比自身生產更多的利益。絕對優勢學說的創立有三個方面的主要意義。第一,它解釋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即各國不同的自然稟賦和生產條件使各國對同種商品的生產具有不同的絕對成本,人類追求自身利益的本性驅使國家間貿易的產生;第二,它指明國際貿易能給參與到其中的國家帶來比自給自足更大的利益;第三,它指出了自由貿易的必要性,既然一國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取得更多的利益,那么就應該最大程度的開展國際貿易,即進行自由的國際貿易。由此可見,比較優勢學說更能解釋普遍的經濟現象。因為比較優勢學說表明,不僅擁有絕對優勢的國家可以從國際貿易中獲得比自身生產更多的利益,不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也可以,為現實中的此類國際貿易提供了理論依據。既然國家貿易能為所有的國家帶來更多的利益,那么國際貿易就應該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進行。這樣,比較優勢學說就從理論說明了自由貿易的必要性。當然,任何理論都有其進步性和局限性,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不足之處。一是比較優勢只對國家間貿易的分析是靜態的,它只能總結某一時點上國家間貿易的優勢所在,無法分析比較優勢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可能會產生的變化。二是比較優勢理論只以生產商品所需勞動時間為依據,忽視了各國的自然稟賦和技術條件等可能會影響到比較優勢的其他因素。三是比較優勢沒有說明國際貿易中利益的分配問題,即貿易雙方以什么樣的比例分配貿易利益。
二、新古典貿易理論
1993年,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出版了《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俄林在書中的分析選用了新的理論基礎,即他選用了自然要素稟賦而非生產商品的時間,從新的出發點分析了國際產生的原因。生產要他在生產要素自然稟賦論中各個國家對各種自然資源的占有情況不盡相同,而且各種商品的生產所需要各種要素的比例也不一樣,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可以通過生產以本國具有的相對豐富的資源為要素的商品并在國際市場上出售以獲取貿易利益。原因在于,以相對豐富的資源為生產要素必然使得該國這種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低于這種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所生產的這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從而利用價格優勢獲取比國內市場的貿易中更多的利益。顯然,赫克歇爾俄林提出的模型在比較優勢學說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俄林模型的進步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解釋了比較優勢理論中相對優勢產生的原因,即在于各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狀況的不同。兩地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不同導致商品的生產成本不同,產生市場上商品價格的差異,為貿易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條件。二是俄林不僅對某種商品的生產和貿易作出分析,而且從資本、技術等要素出發在宏觀層面上說明一個國家的貿易優勢和劣勢所在。第三,俄林模型解釋了國際貿易可能會給一國經濟和國民收入帶來的影響。由于一國在國際市場上出售使用豐裕生產要素的資源并獲得高于國內市場的利益,必然使得該種要素的需求量增加,價格上升。反之,需要使用本國相對缺少的資源生產的商品可以從國際市場獲得,從而使該類商品生產要素的需求減少,近而使該種商品的價格下降。生產者和消費者均會從此類貿易中獲得更多利益。
三、新貿易理論
20世紀70年代后期,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發展迅速,克魯格曼、迪克西特、諾曼、赫爾普曼等經濟學家不斷嘗試把新的理論應用到新古典貿易理論中來解釋現代國際貿易現象,逐漸形成新貿易理論。其中,對新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的《報酬遞增、壟斷競爭與國際貿易》奠定了新貿易理論發展的基礎,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至今不衰。與俄林選擇自然資源稟賦為研究的出發點不同,克魯格曼改變了對國際貿易理論分析的基礎,他假定廠商的生產是規模報仇遞增的,并以此為依據得出使市場實現均衡的兩個條件。首先,根據微觀經濟理論,廠商為了獲得最大化的利潤需要選擇在邊際利潤為零的點上進行生產,在該點上廠商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邊際利潤為零。其次,廠商可自由進入或推出一個行業的生產,通過經濟學的分析可知,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在價格等于平均成本時,進入生產的廠商數量等于退出生產的廠商數量,即生產規模實現均衡。新貿易理論通過解決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瓶頸而把貿易理論的發展推向前進。新貿易理論相比新古典貿易理論最大的優勢在于其現實適用性的提高,它能夠揭示經濟中更普遍的現象,并對新古典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的難題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即為什么國際貿易的大部分沒有發生在要素稟賦相差極大的國家之間。在新貿易理論中,由于商品的多樣性及其隨經濟、科技、市場需求等的不斷發展和變化而處于變動之中,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生產所有種類的商品,所以國際間的貿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至于在生產商品的分工中哪個國家生產哪些商品則由資源占有狀況和生產條件等因素確定。新貿易理論當然也是不盡完善的,它的缺陷主要在于對廠商的要求過于嚴格,嚴格假設所有的廠商完全相同,忽略了各個廠商之間所存在的領導者才能、資本及技術條件的差異,無法解釋行業中廠商數量及規模的變動,或者一些企業在競爭中步步為營,規模和收益不斷提高,成為行業中的主導者,而另一些廠商卻在競爭中被淘汰,退出競爭。對前人無法解釋的難題做出解答是新的理論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新貿易理論雖然解釋了新古典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的里昂惕夫之謎及相關難題,它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某些方面與現實不相吻合。針對這一問題,新貿易理提出了貿易障礙這一概念試圖對此做出解釋,但是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變量或參數在模型中做具體的分析,因此這一問題至此并沒有得出系統合理的解釋每一個理論的局限之處都會成為新理論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基于對這一難題的解釋,以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得到了拓展。
四、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新興古典經濟學家的主要創立者是華裔經濟學家楊小凱。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關鍵假設是經濟中的每個個體都即使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由于每個個人、廠商或者國家都不能囊括所有商品的生產,因此生產者之間存在分工,為貿易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條件,當分工產生的專業化經濟大于進行貿易所需花費的交易成本時,貿易產生。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主要貢獻在于系統地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原因,該論證在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中同樣適用。由于該理論對分工的論證主要基于內生優勢,因此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也被成為內生優勢理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認為,分工是貿易產生的必要條件,當分工經濟大于交易費用時為貿易的產生提供了充分條件。即使所有的人都完全相同,不存在任何差異,也會在后天的分工選擇中形成各異的內生比較優勢,分工促使貿易的產生,貿易的成本形成交易費用,當交易成本大于分工經濟的時候貿易產生的條件消失,各國又會發展封閉式經濟,取消國際貿易。所以分工與專業化經濟大于交易成本是貿易產生的必須條件,二者缺一不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易效率在不斷提高,交易所需的成本不斷下降,分工經濟的優勢更加突出,又會返而促進商品生產的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市場經濟越活躍,商品種類越多,消費者對多樣化商品的需求就會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滿足,從而使福利水平提高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是楊小凱教授對古典貿易理論的深層次完善和補充。他從國際貿易的基本問題即貿易的產生出發,對貿易的起源進行了追本溯源的分析,并對在此基礎發生的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及各個層次經濟體的運行做詳盡的闡述,使國際貿易理論體系更加完整。同時在圍觀和宏觀層面上對貿易的運行機制進行了理論總結。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進步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以內生比較優勢為依托,與古典貿易理論的外生比較優勢形成對比,但又以之為基礎。相比靜態的古典貿易理論分析,新興古典貿易理以專業化經濟為基礎對貿易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對產品和市場的相關問題做了動態分析。世界經濟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而靜態分析卻只能描述在某一時點上經濟的狀態。因此,為了使理論更加接近現實,需要對經濟的動態運行進行分析,內生優勢的變化就是動態分析的主要因素。動態分析使理論更加接近現實,增加了對現實的適用性和解釋能力。其次,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是現實化的理論,它以專業化經濟和交易成本為衡量標準現實經濟的運行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為管理者對貿易選擇相關決策的制定提供指導,以在分工經濟和交易成本的矛盾之中找到平衡點,使經濟的運行更加穩定和高效。而且說明了國際貿易中經濟分工的均衡狀態,為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再次,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對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產生原因做了統一分析。認為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起源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即當分工產生的專業化經濟大于交易成本時,貿易就符合人類最大限度追求自身利益的本性,因此自然產生。它突破了新貿易理論的局限,即雖然說明國際貿易的益處,卻無法論證為什么國際貿易要由國內貿易發展而來,而不是在貿易產生的時候就被所有的國家所承認并采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對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起源的統一是該理論對國際貿易理論體系的最大貢獻,不僅使國際貿易理論體系更加完整,也把經濟運行的本質在更深層次上揭示出來,提高了理論對現實經濟的認知和解釋深度,因此也具有及其重要的現實性指導意義。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首先,它無法指明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應依據什么原則選擇出口和進口商品。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出口一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或者進口存在比較劣勢的產品舉均能獲得比自己生產更多的利益。因此可以根據生產商品的比較成本的高低來確定要出口或進口哪些商品。新古典貿易理論中,對貿易模式問題也給出了明確說明,一國應出口較多使用其豐裕要素的產品,而進口較多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通過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獲得更多利益。在新興國際國際貿易理論中,克魯格曼指出,商品生產的專業化生產所帶來的利益是國內和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無法對具體應選擇哪些產品用于出口或哪些產品需要進口做出具體說明。只能說明一國應出口本國的專業化經濟較強,交易成本相對較低從而可以帶來更多交易利益的商品,同時需要進口那些本國的專業化經濟較弱,通過國際貿易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獲得的商品。至此,國際貿易理論中的三大基本問題都得到了解決。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第二個缺陷在于其對現實經濟解釋力的欠缺。該理論追求形式上的全面性,而無法顧及對經濟運行細節的說明,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一個宏觀的框架,而不致力于對細微現象的解釋。為了構建嚴密的邏輯框架,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提出了嚴格的假設條件。而且該理論中所涉及的數據無法從現有資料中獲取,從而無法對其進行檢驗或運用這一理論對現實狀況進行預測。此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更適用于解釋長期中的經濟現象,而對短期經濟現象缺乏解釋力,所以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在現實中的適用之處極其有限,它在理論上對以往貿易理論的發展及對以后貿易理論的啟示方面所起的作用遠大于它對現實世界經濟運行的解釋和對經濟發展的預示。即理論意義大于其現實意義。
作者:于彩鳳 單位:貴州大學
參考文獻
[1]趙梅.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紅河學院學報,2005,12.
[2]郭波,吳平,穆鵬.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脈絡與演進規律[J].大連大學學報,2011,2.
[3]龐丹丹.淺談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J].北方經貿,2014,2.
[4]王秋玲.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經濟,2009,5.
[5]雷輝.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及對發展中國家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06,1.
[6]王建福.論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J].經濟師,2005,9.
[7]陳鈞浩.全球化經濟的要素流動與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方向[J].世界經濟研究,2013,11
[8]陳曉文.國際貿易理論發展思路及新趨向[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12.
[9]周梅妮.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簡述[J].甘肅農業,2005,6.
[10]李錦,王必達.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一個文獻綜述[J].北方經貿,2005,12.
[11]張紅霞,趙麗娜.國際貿易理論的演進與發展趨勢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