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際貿易實務成果導向法運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文章探討了成果導向教學模式的特點,以及其在商務英語專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運用,深入探討了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堂評估方法,旨在完善學生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職業能力。
關鍵詞:
成果導向教學理論始于20世紀90年代,由Spady等人提出。成果導向教育理論認為,人類潛能是可測量的或可論證的。成果導向教育的設想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且在學校中的表現是多樣化的,應給予足夠的時間、指導與機會來掌握并表現他們的能力。學校要創造學習成功的條件,以未來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重新檢查修改教學大綱要求,強調按學生個人興趣、需要和水平學習。以結果為本的教育意味著圍繞著一個根本目標,讓所有學生在學習活動結束時能夠獲得成功。鄭樹棠教授提出成果導向教學旨在解決以下問題:我希望學生在完成該課程后能擁有什么能力?我如何設計活動幫助學生實現這些能力?我如何評價他們以確保學生達到了預期的能力和成果?該教學是一種至上而下的活動,它從畢業要求出發,明確學生的學習成果。而畢業要求源于社會發展,行業發展,學校定位,學生發展的綜合需求。然后學校根據外部和內部需求安排教學活動,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最后對畢業要求的達成進行評價。
一、培養目標
以本校商務英語專業為例,其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熟練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同時具有較高專業思維、寬闊的國際視野和較強國際商務話語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堅持重基礎、重實踐、重創新、重文化的人才培養思想,利用外語系英語學科優勢,借助學院經濟學、財會學等財經類強勢學科資源,堅持“英語+商務+人文素養”的辦學特色,以英語與商務有機交叉融合為核心,要求學生掌握劍橋商務英語、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函電與制單、市場營銷、商務談判及跨文化商務溝通等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和從事國際商務工作的必備能力。學生能在國際環境中熟練使用商務英語從事經貿、翻譯、行政管理及人力資源等領域的國際商務工作。該培養目標適應了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需求,符合學校提出的全人發展理念,即:理想抱負,治世能力,德才兼備,顧己及人。同時也符合學生自身修養和職業能力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內容安排
在成果導向教育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將長期成果目標分解成短期成果目標,并分析達到這些成果目標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技能和其他能力,并對這些內容進行詳細的描述。這一步驟的重要性在于使目標變得具體而便于操作。《國際貿易實務》這門課作為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把它的課堂內容拆分成不同的七個具體項目,即:1.國際貿易術語2.商品條款;3.國際運輸條款;4.貨物保險條款;5.國際支付與結算;6.貿易協商;7.簽訂合同。通過實施項目教學,學生可以達到以下成果:第一項,國際貿易術語項目,學生可以作為買賣雙方靈活選擇合適的貿易術語進行貨物的交接。第二項,商品條款項目學完后,學生可以在制定合同中,正確規定商品名稱,做到單單一致,單貨一致,避免被海關扣留貨物或銀行拒付的風險;正確描述商品品質和數量,避免被國外買家索賠;正確履行包裝條款,尊重買方要求以及國家和民族風俗。該項目是制定合同的重要一部分。第三項,國際運輸條款項目涉及到海陸空運輸方式的選擇,合同中的裝運條款,以及海運提單的重要性及要素。學完本次項目,學生以貨代身份計算航空運費,海運費,集裝箱運費以及海運提單的各個項目的填制。第四項,貨物保險條款項目學生以業務員身份向保險公司辦理投保業務、選擇保險類別,算出保險費用,填寫保險單據。第五項,國際支付與結算項目,學生可以掌握各種票據填寫以及它們在匯付,托收和信用證中的流轉運用。第六項,貿易協商項目需要學生掌握詢盤信、發盤信、還盤信、接受信的寫法。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貿易背景材料,要求學生分組,以貿易雙方的身份進行詢盤信、發盤信、還盤信和接受信的英文寫作訓練,并最終確定好成交價格。第七項,合同簽訂項目,在學生掌握了前面六項的基礎上,學生能掌握買賣合同的組成要素,并能正確制定對外貿易合同,為貿易的履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教學策略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實現上述教學成果。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導,這些案例都是來自于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透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實施之后,頗具績效。案例教學法一方面推動老師緊跟國際貿易發展的實際問題進行學習和分析,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提高了老師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案例教學增強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勤動腦勤思考,將知識化繁為簡,將學習化被動為主動的過程,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以上七個項目中,合同的條款都可以通過案例分析,找到它制定的理由以及其意義。案例教學法應該注意,選擇的案例具有真實性、典型性,以及案例的處理有其靈活性,避免虛假和過時的案例,這樣才能開闊學生的思維,正確引導學生探索和思考。任務型教學法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涉及到海運提單,保險單和信用證等填制單據的項目時,老師在講解完范例后,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貿易背景知識填寫相關單據,并通過討論檢驗填寫是否正確。通過完成實際操作任務,學生能更好掌握單據中每個欄目的填寫方法。情境教學法就要運用生活顯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直觀再現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方法,把學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組情境之中,使他們產生一定的內心感受和情緒體驗,從而克服一定的困難和障礙,形成一定的志向,積極地進行練習。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學生可以模擬買賣雙方進行口頭的詢盤,發盤,還盤和接受的一系列活動,運用談判的技巧,鍛煉語言的溝通能力。
四、教學評估
首先,教學評估可以通過課程學習中,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來檢查學生每個項目的完成情況,例如能否完成單據的填制,運費和保費的計算,案例的分析等;課程結束后,通過期末考試檢驗核心能力的達標情況。期中和期末成績分別按一定比例分配,最后得到學生綜合成績。其次,課程評估可以持續到學生大學畢業前,建立學生的文件夾,記錄學生一年或更長時間的學習,反映出學生對該課程的知識是否掌握,該課程與其他相關貿易課程能否順利對接遷移,該課程是否有助于學生獲得商務實習的成功體驗或獲得相關從業資格證書。將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后,教師可發現該課程是否有效。最后,可收集畢業生就業后的反映,對該課程的核心內容進行補充、修改,以符合就業后的工作需求,提高該課程與社會的對接力度。
作者:趙丹 單位:武漢學院外語系
參考文獻
[1]黃艷麗.探究成果導向教育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實踐[J].理論觀察,2016(2).
[2]李光梅.成果導向教育理論及其應用[J].教育評論,2011(1).
[3]夏蓓潔,方芳.成果導向法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的應用[J].合肥學院學報,2011(28).
[4]李志義.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5(3).
[5]葛丹.“國際貿易實務”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初探[J].網絡化和數字化,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