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際貿易勞動力工資收入分配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傳統國際貿易理論
基于古典貿易理論的比較優勢原理,從要素稟賦的角度出發,埃利•赫克歇爾(EliF.Heckscher)和伯爾蒂爾•俄林(BertilGotthardOhlin)將要素市場上的要素供求和價格問題引入國際貿易中,創立了要素稟賦理論(H-O理論)。在此基礎上薩繆爾森指出國際貿易在引起本國要素收益變化的同時,也會使不同國家的要素價格趨向一致,這將有助于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最終實現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經濟趕超,即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之后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又提出了著名的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S-S定理)。該定理認為,一國在出口產品中生產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提高,在進口產品中生產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降低,此時國際貿易將使一國豐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
(二)新興國際貿易理論
伴隨著國際貿易的深化和新的貿易形式的出現,研究者們逐步放寬新古典貿易理論的一些前提假定,并由此解釋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效應。克魯格曼(Krugman)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假定條件下,證明了要素稟賦相同的兩個國家間也會發生國際貿易,但這種貿易模式區別于古典貿易理論下不同產品的產業間貿易,它是發生在相同產品間的產業內貿易。他認為這種貿易方式使得生產中所使用的要素均會從貿易中得到利益,從而不會導致嚴重的要素分配問題。克魯格曼(Krugman)還認為在國際貿易中技術創新起著重要作用,發達國家生產效率較高,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中處于壟斷地位,因而能夠獲得高額利潤來提高勞動力收入水平。之后Dinopoulos,SyropoufosandXu通過將熟練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兩種生產要素引入到Krugman模型中發現,產業內貿易將提高熟練勞動力的相對工資收入,擴大了收入差距。Neary又通過寡頭競爭模型發現,發達國家的產業內貿易會增加對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提高其相對工資水平,使熟練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間的收入差距擴大。當國際貿易出現外包這種新的經濟合作形式時,Feenstra和Hanson通過構造一個中間投入品貿易模型得出結論:在兩國勞動供給不變的前提下,以外包為形式的產品內貿易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間產品的熟練勞動力和技術密集型勞動力的相對工資提高,但也擴大了工資收入差距。目前企業異質性、勞動力異質性與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效應的研究也成為新興國際貿易理論的前沿之一。Melitz和Bernardetal將異質性企業壟斷競爭引入國際貿易模型,認為國際貿易可以通過自我選擇機制提升企業的邊際勞動生產率。異質性企業理論認為,同一產業中的企業是異質性的,包括生產率、生產規模、企業類型等。企業異質性的存在導致國際貿易對每個企業產生不同的影響,當這種異質性反映在生產率上時,國際貿易將擴大生產率高的企業的要素投入需求,使得企業競相爭奪該要素資源,這勢必有利于支付工資的提高。伴隨著需求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企業對勞動力技術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從而使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的相對工資收入差距擴大。異質性勞動力理論認為,現實中勞動力也是異質性的,包括技能、性別、職業等多個方面。國際貿易對不同技能水平勞動力產生不同的影響,將會擴大高技術勞動力與中等技術勞動力之間的工資差距,縮小中等技術勞動力與低技術勞動力之間的工資差距。勞動力異質性通常反映在不同勞動力與資本結合時所體現的生產和技術效率的差異上,較高技術勞動力一般與資本結合得更為緊密,因此較高技術勞動力的生產率和工資水平相對較高。
(三)理論小結
綜上所述,國際貿易對勞動力工資收入的影響在理論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細化,從古典貿易理論研究宏觀層面至新新貿易理論關注微觀個體,研究更具體、更貼近現實。古典貿易理論更多的是探討國家間收入差距,而對一國國內的收入差距研究甚微。新古典貿易理論是當前最系統完整的國際貿易理論,而它在解釋發展中國家收入分配上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對產業內貿易的研究,新貿易理論對勞動力收入差距有了新的認識,但它在國際貿易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方面,尤其對發展中經濟體和一國國內分配效果的關注較少。在對異質性企業、異質性勞動力以及國際貿易結構差異等微觀層面的研究下,新新貿易理論興起,但目前的研究尚在理論探討階段,對發展中國家的探討也相對較少。
二、國際貿易對我國勞動力收入分配的影響
(一)對工資收入水平的影響
國際貿易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一直保持著動態增長的趨勢。自二十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以更加開放的態度積極參與到全球范圍內利益重新分配、資源重新配置之中。根據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通過提高一國專業化水平促進勞動生產率及勞動力工資的提高,這與我國目前的現狀相吻合。貿易作為拉動一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帶動了我國剩余勞動力就業和工資水平的提高,這表明國際貿易對我國勞動力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
(二)對工資收入差異的影響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依存度在不斷加深。國際貿易所占的比重不斷加大在給我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在于國際貿易對我國勞動力工資收入分配的影響上。我國是勞動密集型大國,在國際貿易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國際貿易使我國收入水平顯著提升的同時,也使得勞動力收入差距逐步擴大。貿易提高了熟練技術勞動力在高技術部門的收入,降低在低技術部門的收入;提高了非熟練技術勞動力在低技術部門的收入,降低在高技術部門的收入。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對我國產業間貿易影響顯著。理論研究表明,進口將擴大產業間貿易的工資差距,出口則有利于縮小產業間貿易的工資差距。基于比較優勢理論,我國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出口帶動我國剩余勞動力就業,從而提高非熟練勞動力的收入。此外,價格貿易條件也影響到收入分配,當前我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出現貿易條件惡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后于經濟的增長和世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速度,這也使得產業間的工資差距有所擴大。國際貿易的發展使我國技術日趨進步,但作為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技術進步不明顯,大多承接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缺乏核心技術和技術創新;另一方面,我國貿易集中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勞動力技術水平差異不大,因而技術在我國產業間貿易中的收入分配作用并不顯著。根據產業間貿易理論,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效應,各個行業間的規模的不同使得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效應增強,這將影響我國勞動力就業和收入的增加。國際貿易不僅使不同產業間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工資收入產生差異,還使同一產業內熟練技術勞動力與非熟練技術勞動力工資收入差距擴大。理論研究表明,行業內進出口對我國勞動力收入影響顯著。隨著進出口貿易比重的變化和內外環境的影響,使得產業內貿易對外依存度不同,貿易使對外依存度高的工資水平降低,使對外依存度低的工資水平相對升高,從而使收入差距擴大。與我國產業間貿易相比,產業內貿易對技術的需求更迫切,行業競爭的加劇迫使行業內部不斷進行技術的更新換代,注重學習引進,加強自主創新。因此,技術吸收利用的差異讓我國行業內工資差異不斷擴大。在規模經濟下,一個產業的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會帶領整個行業的發展,同時縮小產業內的收入差距。產品內貿易的蓬勃發展是國際分工的垂直專業化的產物,外包會使貿易雙方降低成本并獲得福利雙贏。我國作為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在外包貿易中屬于承包國,這充分發揮了我國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通過承包促進了我國生產率和工業平均工資水平的提高,但同時也拉大了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的收入差距,這也使得我國在技術投入和創新上明顯不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擴大。異質性企業對我國的收入分配也存在一定影響。我國出口企業規模大、技術較先進、配備較多熟練勞動力,因而支付較高的工資。這類企業有較高的生產率和較低的貿易成本,低成本會使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加強技術創新,這將導致貿易進一步擴大,從而增加對熟練勞動力的需求,擴大相對工資差距。也就是說,出口企業通過驅動技能偏向的技術進步增加了對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從而擴大了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工資差距。同時,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程度會影響企業勞動力的工資收入,開放程度越大吸收引進高技術和設備的能力就越強,反之,開放程度越小吸收引進高技術和設備的能力就越弱。這表明我國企業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程度很大,自主創新能力弱。
三、政策建議
通過對國際貿易理論的梳理,從理論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國際貿易對我國勞動力收入分配的影響。國際貿易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了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的相對收入差距,也使國內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的收入差距逐步擴大,這主要表現在產業間和產業內貿易以及產品內貿易和異質性企業的勞動力收入分配上。總的來說,國際貿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我國勞動力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基于上述討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加深對外開放程度,促進經濟平穩發展
從宏觀看,國際貿易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收入水平的提高,因而縱向上我國應該繼續加深對外開放程度,做大對外貿易,推動經濟增長;橫向上我國需要進一步完善區域開放格局,走全方位對外開放道路,在深化東部沿海開放的同時,借當前“一帶一路”戰略擴大中西部開放程度,尤其發揮西部地區比較優勢和區位優勢,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實現對外貿易平衡發展。從微觀看,加深對外開放程度,有利于企業加快吸收引進優勢技術,實現企業技術革新,促進貿易流量擴大。
(二)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正處于轉型時期,伴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外資撤離將逐漸增多,這也迫使我國被動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轉型已到關鍵時點。通過優化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做強對外貿易,加快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提升勞動力收入水平,這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將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
(三)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培養創新技術人才
國際貿易通過技術傳導拉大我國收入差距已十分顯著。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大教育投入,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培訓,提升勞動力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培養能夠適應未來國際貿易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將創新能力的培養深化到基礎教育和初級教育中。二是加大科研投入,促進科研成果面向企業快速轉化,從而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
(四)加強政府宏觀干預,制定科學貿易政策
政府對縮小收入差距有重要影響。一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科學的貿易政策和優惠政策,積極引導推動貿易發展,提高生產規模與質量,建立完善的扶持監管制度,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生產地位,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規模效益,使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政府應當完善再分配政策和福利政策,從政策層面來調節我國收入分配矛盾。
四、結語
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時期,這是挑戰也是機遇。筆者認為,我國經濟短短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發展成本,這些成本成為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一時難以解決的矛盾,勞動力收入差距的擴大就是突出表現之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將有利于我國調整步伐,加快轉型升級,有時間精力更多注重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從而花大力氣逐步縮小“三大差距”(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尤其是勞動力收入差距,實現收入分配矛盾的化解。
作者:彭治軍 單位:蘭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