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低碳經濟路徑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本文從農村經濟的研究現狀出發,著重分析了農村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以期對解決農村經濟和生態問題提供理論的探討,也試圖通過在低碳路徑的框架下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的穩態發展。
關鍵詞:
農村低碳經濟碳排放系數外部性
一、引言
當下,全球面臨氣候變暖、生態環境惡化、霧霾問題嚴重等諸多危機,“低碳經濟”這一全新議題被提上議程。作為減緩和穩定溫室氣體濃度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作用的農村地區,隨著其經濟的不斷發展,逐漸產生了對農村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化肥的大量使用、森林的無節制砍伐和草原的沙化等現象,結果是這個區域的總碳排放量甚為龐大,導致了區域氣候變化乃至全球氣候的逐漸變化。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新的議題,那就是氣候變化、經濟大發展背景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村向來被認為是經濟落后的地區,而根據低碳經濟的原理,經濟較好的地區才有可能成為排放量基數和增長率較高的地區。因此,由于農村地區碳排放量很低與農民的收入很低,故應該大力發展經濟,這也是目前的現實狀況。但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后,這個以經濟為中心的新古典主義的思路應該進行革新,生態、環境應該被加入到發展農村經濟的路徑思路當中,因為農村也出現了很大生態、環境以及影響全球變暖的重大問題。本文所采用的“農村低碳經濟路徑”是指通過低碳經濟方式來使農村區域經濟達到可持續發展、環境質量可接受的一種模式。
二、農村低碳經濟低徑的探索
分析公共事務的理論模型的解決方案不外乎三種:政府途徑、市場途徑和自發組織。
1.政府路徑。
在空氣中碳排放量市場負外部性的情況下,農村經濟當中個人消費碳產品所帶來的收益和農村經濟當中的個人為生產、消費碳產品所支付的成本決定的競爭均衡是無效率的,原因在于忽視了其所產生的外部成本。根據科斯定理,產權的有效分配可以解決外部性問題,但是這個定理是在極其嚴格的假設條件下完成的,從現實與短期角度來看,對于農村經濟的實行目前來說是不現實的,一般思路是市場均衡需要從競爭均衡點移動到效率均衡點。通用的做法是政府需要以第三方的身份在農村CO2碳排放市場上采取行動。但是為了獲得配置效率,即MC=MR,政府應該設定一定的標準改變農村居民行為結構、經濟結構等,采取這樣的結構途徑才有可能解決既減少CO2排放量又提高農民收入,但是政府設定的標準是廣泛意義上的標準,由于政府不是效率驅動的與準確的估計成本和收益是較為困難的,實行起來就更加困難。雖然如此,為了這個目標,設定一定的標準和路徑仍然是非常有效的,同時還具有很強評價與監督作用,調查中發現針對農村地區的類似低碳的路徑較少涉及,如科技支持、提供信息和執行監管等途徑。下面提到的因素又會使政府實施上述路徑受到影響。政府制定的經濟環境標準很可能沒有配置效率,如:立法限制,信息不充分,地區差異。所以政府途徑所設定的目標和采取的途徑很可能沒有配置效率。但是根據調查顯示,目前農村低碳經濟路徑的現狀是政府路徑占據主要地位,但是實施起來較為困難和具有長期性,效果不明顯且不具有長期性,市場路徑幾乎較少出現。市場方法由于目前農民的短期效應和收入壓力,很多農民的支付意愿較為低。
2.市場途徑。
盡管不能僅僅依靠市場本身解決環境問題,但是,政策制定者在解決農村解決生態問題可以運用市場激勵機制。市場途徑主要運用價格或其他經濟變量激勵碳排放產生者削減碳排放。市場方法的目的是將CO2排放所引起的外部成本內在于農民、廠商、消費者的決策和行為當中,這樣一來,農民就能夠根據市場中的變化做出決策調整自己的行為結構,從而具有成本收益的原則。本文在此期冀探討出市場途徑的優勢。世界各國都借助以市場為基礎的途徑控制碳排放。主要的三種途徑為碳交易、碳稅、生態補償。最近的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采取更多的預防手段,也就是將上述三種途徑更加具有預防性。如碳交易傾向于保證金/還款制度。農村CO2排放市場值得開發,同時又必須進行嚴格保護,可以交易,并同時增強其碳匯能力。但是必須在農村可承受的規模之下。
3.農村結構路徑——農村結構存在問題。
由于農村的地理特征、房屋高度、人口密度等,決定了農村生態系統的村鎮、農業、自然子系統結構,那么低碳農村的空間性路徑從自身角度來看便需要在這三個結構性變量上改變。
3.1從村鎮子系統來看,對于農村人口來說可以說是一個社會性結構途徑,目標是使農民的消費行為的外部性成本減少。大部分地區的能源結構主要是以秸稈、煤和汽油為主,具有低碳型的能源較少,因此,低碳能源結構應該朝著低碳型發展,比如沼氣、生物能、太陽能等,在政府的帶頭作用于扶持下,主要作用在于降低最初更換能源結構的交易成本,同時結合宣講活動等使農民明白改變能源結構的成本收益特征。
3.2農業子系統中的農業結構,而農業結構一班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較為單一;二是農田基本制度,包括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灌溉、秸稈。目前農民在行使這些農田基本制度時并未考慮低碳、生態等方面的因素,農村低碳經濟要求改變農田基本制度結構。這樣的結構維持了幾十年,違背了低碳經濟的很多原則,市場自發的破壞這里的結構,但是這里依然沒有政府組織、自發組織去改變已受到破壞的農業市場。
3.3是自然生態子系統:從地面角度來分析,具有草地植被稀疏、土地結構單一、裸露土壤面積很大、地形此起彼伏的特點。這個結構也需要改變,方法是顯而易見的,進一步的途徑需要采用政府途徑和市場途徑綜合應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農村經濟要始終考慮溫室氣體排放量這一貫穿始終的目標和線索,綜合上述所有低碳行動途徑,而其根本途徑是改變農村結構,甚至是改變農村聚居區的密度,乃至人口遷移。同時需要結合政府途徑和市場途徑來共同改變農村結構。由于人們的不合理消費行為決定了農村結構,那么如果改變農村結構,那么我們就可以改變消費行為趨于自然化。這時區域經濟學的理論對于農村的布局、乃至城市對其產生的影響,要綜合考慮。我們需要在問題的根本原因層面上尋求其轉變的路徑。目標和途徑已經基本清楚,接下來就需要定量評估每一項的成本和收益。我們應該從根本上通過發展農村低碳經濟路徑來改變農村經濟路徑。根據外部性分析,以前的路徑和現有的結構不具有效率均衡,比如家電下鄉、種糧補貼,增加這些供給是提高生活水平,但對生態環境效率的提高,似乎并沒有顯現,農村低碳經濟路徑應該循著這個方向去調整。同時,對這些地區而言,碳排放具有尚未發掘的潛力與面臨緊迫的壓力,也許潛力更加巨大。確立了目標與路徑,接下里所需要做的就是實施時間表、成本收益分析,最后要做跟蹤報告和相應的評價,可以科學研究、試驗推廣相結合,建立一些長期的農村低碳經濟、低碳農村試驗項目。
作者:孫思萌 單位:對外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唐紅俠,韓丹,趙由才.農林業溫室氣體減排與控制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2009:42-45.
[2](美)ScottJ.Callan,JanetM.Thomas.環境經濟學與環境管理理論、政策和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80-118、297-304.
[3]張憲英.我國低碳農業解讀及其發展路徑初探[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3).
[4]張景云.基于低碳經濟角度的新農村建設思考[J].經濟研究,2011(24):35-37.
[5]陳蔚鎮,盧源.低碳城市發展的框架、路徑與愿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81-206.
[6]PamelaL.Alreck,RobertB.Settle.調查研究手冊[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52-193.
[7]李波,張俊飆,李海鵬.中國農業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1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