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外典型國家低碳經濟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英國模式
首先,英國政府將發展低碳經濟上升到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制訂了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和框架,并建立了配套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的制度、標準等,從法律環境、政策環境、技術環境等多個角度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其次,政府以碳基金的形式投資,并以基金公司運作,這就將政府的投資和企業運作相結合,資金主要用于低碳技術的研發和利用,低碳技術知識產權收益、以及提供咨詢、技術服務等,為英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搭建了一個資金和技術平臺。第三,加快能源結構的調整,一方面依靠低碳技術提高煤炭能源的使用效率,例如推廣清潔煤技術建立示范低碳發電站,降低能耗的同時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特別是新能源。發揮其海島國家的自然和地理優勢,發展風能、潮汐能、太陽能、海藻能、生物質能源等可再生低碳能源。第四,成立了新的低碳技術部門,專門負責低碳技術的研發、改造和推廣。10年來,英國政府累計投入300多億英鎊來推動傳統產業向低碳產業的升級和改造、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強大的資金后盾使產業升級和技術推廣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使企業更積極、更主動地與政府合作,共同參與低碳經濟發展策略。第五,英國政府還在其專利認證體系中為低碳技術的相關研發提供了優先權,并推進與貿易伙伴關于建立環保專利快速通道體系的協商,為企業進行低碳技術創新提供了獲得專利權的快捷通道,也為英國先進的低碳技術以知識產權轉移的形式獲利提供了機會。
二、德國模式
德國作為工業大國,其在保護環境上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1971年,德國了第一個環保法案——《環境規劃方案》,該法案較為全面的將環境保護納入到法律的范疇之內。1996年,德國出臺了《循環經濟和廢物處理法》,力圖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對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來節約資源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2009年德國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文件,明確將低碳經濟作為實現現代化的指導方針,將生態工業作為實現現代化的重點,將低碳技術作為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從嚴格執行環保政策、制定各行業能源有效利用戰略、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圍、可持續利用生物質能源、推出刺激汽車業改革創新措施及實行環保教育、資格認證等6各方面全面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汽車工業的低碳化是德國生態工業模式最大的亮點。汽車工業作為德國最基礎的產業,一直都是推動德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德國以新能源汽車為主要方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技術和低碳技術,推動汽車制造業的低碳化轉型,這也將為德國汽車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培養一個新的增長點。2009年,德國頒布了《國家電動汽車發展計劃》,提出了到2020年德國電動汽車的生產能力達到100萬輛的目標。為了保證該目標的實現,德國政府已經累計投入5億歐元用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究和推廣。在政府的支持下,大眾、寶馬、奔馳等德國汽車制造業巨頭都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和研發,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開始形成。能源結構調整是德國生態工業模式的基礎。2000年,德國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為了解決可再生能源高成本的問題,政府通過補貼的形式,對使用者進行價格補貼,從而大大降低了傳統能源在價格上的優勢,推動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當前,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整個德國發電總量的15%,可再生能源企業創造的產值高達250億歐元,可再生能源行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大約25萬個,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環保意識深入人心是德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環保教育和環保宣傳方面,德國一直做得較好。環保意識和低碳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日常生活的習慣。比如,德國居民日常生活中將垃圾分類放置,分開處理;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產品,提倡物品的多次重復利用;公共交通系統發達,居民多主動環保出行。
三、丹麥模式
丹麥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堪稱典范。上世紀70年代,丹麥的工業化完全依賴高污染、高消耗的化石能源。由于丹麥面積非常小,除了北海大陸架蘊含一部分石油外,90%以上的石油需要進口。基于國家能源安全因素,丹麥開始嘗試改變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通過能源戰略的調整,立足本國實際,希望通過發展綠色能源,改變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風能發電是丹麥綠色能源模式的重點。丹麥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環海這一優勢為其帶來了大量強勁的風能。在西海岸約14公里的海岸沿線是丹麥最大的風力發電廠,可以提供160百萬瓦特的電力,占整個國家電力生產量的20%。海上風力發電的產能約為420百萬瓦特,占世界風力發電的30%。風能發電也促進了風電設備和風電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丹麥的風電設備銷售已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0%,成為風電設備銷售最大的國家。風能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球二分之一,超過了荷蘭和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風電王國”。風電技術和服務外溢收益高達57億歐元,占丹麥出口總額的7.2%。
四、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經驗借鑒
1.政府是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主導。
在發展低碳經濟的探索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政府要將發展低碳經濟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從法律、法規、政策等方面給予低碳企業、低碳行業、低碳產業支持。政府通過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加強引導企業主動進行低碳技術的研發,運用先進的技術加快企業的低碳化改造。
2.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低碳化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方式。產業結構調整是各個國家低碳化發展戰略中的重點,一方面加快對工業的特別是傳統工業的低碳化改造,通過節能減排技術、新能源技術、傳統技術升級等方式形成結構減排;另一方面將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產業培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能源結構的調整一方面利用低碳技術降低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污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低碳或無碳新能源,擺脫經濟對高碳能源的依賴。
3.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
加大對低碳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通過低碳技術、碳捕獲、碳封存等技術,加強對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低碳技術和服務的外溢收益逐漸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4.低碳意識要深入人心。
通過加強低碳、環保教育和宣傳,幫助公民樹立低碳意識。意識影響行為,有了深入人心的低碳意識,公民才能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消費方式等方面自覺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作者:李婷婷 單位: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