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生產路徑下低碳經濟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高碳農業生產的雙重作用
隨著農業科技不斷革新,化學化技術、機械化技術等高碳農業技術廣泛應用,使我國的農業生產以化石能源為基礎,呈現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高碳農業生產特征。目前,在我國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化耕作大面積推廣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化學化產品過量投入等造就了我國農產品產值連年增長的輝煌,但同時也催生了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碳源增加、碳匯減少等問題。這種高碳化農業生產路徑,是不可持續的,成為農業低碳化發展的障礙。高碳農業技術大規模超量應用,依靠高碳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的發展路徑對農業生產顯示出明顯的雙重性。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換來高產出,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但高產出與化學化產品過量投入、農業機械化技術廣泛使用密切相關。研究證明,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化產品對農業的增產效果明顯。化肥在不同農業增產影響因素中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效應最強。從2005年到2011年,我國糧食產量從48402.19萬噸增長到57120.85萬噸,增長18.01%,而化肥的折純量卻由4636.58萬噸增長到5704.24萬噸,增長了23.02%,快于糧食的增長幅度。說明化肥投入增加對糧食增產作用明顯,但利用效率遞減。農業化學品生產耗費大量能源,會形成巨大的碳排放;農藥、化肥等化學品長期超量投入,農業面污染嚴重,土壤質量急劇下降,農產品品質受到嚴重影響,農業持續發展受限。同時,農業機械投入的增加也促使糧食總產增加。如2005年至2011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由68397.8萬千瓦時增加到97734.66萬千瓦時,糧食產量也由48402.1萬噸增加到57120.8萬噸,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我國糧食產量逐步增長。2011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比2000年增長85.9%。這表明近年來農業機械化水平及投入強度和能源消費增幅是農業總產值增長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國農業機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成為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農業機械質量和操作技術落后導致土壤油污污染,進一步加劇環境污染。這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農業效益的化學化農業、高能耗機械化道路急需改變。
(二)低碳經濟下農業生產路徑創新需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基于石油化工技術和機械化技術的高碳農業生產路徑,在帶來農業產值增長的同時,也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碳排放增加、農產品品質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是一種難以持續的生產發展路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轉變這種生產路徑,進行低碳生產路徑創新。農業生產路徑的創新是提高低碳農業的有效方法,能從根本上克服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利于低碳發展的因素,意義重大。發展低碳農業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其發展對農業生產路徑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業生產不能再走化石能源技術、機械化技術高度依賴的高碳農業發展道路,生態低碳高效將是我國未來農業生產路徑創新的新選擇。未來我們要改變對高碳農業生產的路徑依賴,走生態高效可持續的低碳發展之路。
二、低碳經濟下農業生產路徑創新的困境
(一)思想認識偏差導致低碳農業創新受限
目前,我們對低碳農業認識上還存在一定偏差。低碳農業走的是一條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效益發展道路,有利于實現節本增效,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取得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而且具備碳匯功能,有利于碳固定、碳吸收。但低碳農業在我國剛剛起步,比較優勢還未充分顯現,其生態價值功能未被認識。人們甚至懷疑低碳農業技術的增產效果,更不用說自覺踐行低碳農業生產路徑。目前,化石能源技術和機械化技術增產效果仍較明顯,農業生產形成對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的依賴。在當前高投入才能高產出的理念支配下,低碳農業意識還未普遍形成。
(二)低碳技術創新瓶頸制約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
農業從“高碳”走向“低碳”,是一個從傳統發展路徑向創新性發展路徑轉變,需要先進技術的支撐,技術創新是發展低碳農業的關鍵。目前我國農業由高碳向低碳轉變最大的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受技術水平限制,目前我國低碳技術創新起點低,高端技術難以突破,低碳技術創新成果不多。再加上我國低碳技術創新環境差,資金投入不足,科研人員流失嚴重,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導致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時轉化和推廣。這些都導致我國農業低碳生產路徑的創新能力不足。
(三)農民素質偏低構成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障礙
農民是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的主體和實踐者,其低碳素養直接制約低碳農業生產路徑的選擇。低碳農業是高科技支持的農業,需要農戶具備一定的教育基礎和科技素質。當前,我國農民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員不到一半,文化素質整體較低。農民的科技意識不強。據第二次農業普查公報,2006年末,全國農業從業人員34874萬人,初中以下占50.6%。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低,很難適應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需求。同時,農民非農產業收入高,不愿再進行精細農田管理,往往用省工省時的化肥農藥和大機械化收割等簡單物化投入換來更多打工時間。農民低碳素養低,難以自覺促進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
(四)分散農業經營與低碳農業規模效益不適應
目前,我國農業仍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經營風險大,難以實現規模經營效益。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低碳農業技術的需求,阻礙了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土地流轉,但仍不能適應低碳農業規模化發展的需求。截至2012年底,我國土地流轉面積約2.7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1.5%,經營面積在10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超過270多萬戶,土地流轉規模仍不能滿足規模化生產發展需要。
三、低碳經濟下農業生產路徑創新策略
創新農業生產路徑,實現高碳向低碳轉變已成當務之急。如何加快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愈益成為我國農業生產方式轉型的重點。積極探索,創造良好環境尤為重要。
(一)轉變觀念,樹立低碳農業發展理念
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將低碳化發展理念貫穿到農業生產的每一個具體環節,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為此,政府要轉變態度,高度重視。根據低碳農業發展要求,探索和制定科學的低碳農業發展技術路線圖,加大資金投入和宣傳引導,將農業生產引導到低碳農業上來。農戶作為應用主體,要形成低碳農業意識,充分認識低碳農業是關系到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全面繁榮的大事,使低碳農業成為自覺選擇。建立低碳農業示范園區,爭取較高的經濟和環境效益,示范帶動,會影響更多農戶樹立低碳理念,采用低碳農業技術。
(二)技術創新,實現低碳農業生產新突破
技術進步是低碳農業發展的關鍵,只有不斷的技術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推動農業由高碳轉向低碳。目前,必須圍繞低碳農業發展需求,大力研發和推廣先進的節能降耗型、生態環保型、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提供清潔生產技術、測土配方技術、農藥化肥減量及替代技術、能源利用增效技術等關鍵性技術,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提高生物質能源使用效率。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國際農業科技資源,在更高起點上實現自主創新和跨越發展。
(三)因地制宜,選擇恰當的低碳農業生產路徑
實現農業的低碳轉型,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可供選擇,主要有減源型、增匯型和低碳鄉村建設模式。減源化生產,利用低碳農業技術,盡量減少化學化產品投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并在清潔生產中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匯型生產,利用耕地、林地、草地等進行固碳,提高碳吸收能力;低碳鄉村建設,創造優美發展環境,大力發展低碳休閑旅游,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多重效益。各地在進行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過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依據資源稟賦及發展條件,選擇恰當的發展模式,也可綜合利用多種發展模式,提升低碳生產水平。
(四)規模經營,夯實農業低碳轉型基礎
農業分散經營,既增加了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的成本,也增加了農戶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低碳轉型。規模化生產對低碳農業比較效益的實現意義重大。為此,我們要積極促進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加快低碳農業技術的規模普及和應用。同時,要進一步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提高農業合作組織規范運行水平,夯實農業低碳轉型的基礎。
(五)加強培訓,提高農業從業者低碳生產水平
農民素質直接影響低碳農業發展。而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又受農業教育培訓的極大影響。為此,我們在農業教育方面,要振興發展農業教育,全面提升農業教育質量,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快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建設,實施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打造一批低碳發展意識強、技術水平高的高素質農業從業人員隊伍,為推動低碳農業創新應用奠定人才發展基礎。
作者:王凌 單位:內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