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景觀文化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園林景觀設計中傳統文化論文
1傳統文化與園林藝術的關系
中國古典園林與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在古代,園林既是技術層面的,也是文化層面的。當時,沒有園林設計師的稱謂,園林的建造主要靠一些文人雅士與工匠藝人共同溝通協作完成,明代造園專家計成在《園冶》一書中提出“三分匠,七分主人”,“主人”相當于現代的設計師,在古代當屬文人之列,他們的人生背景,學養深淺影響了園林的面貌,反之,園林也獲得了與傳統文化相契合的機會,成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從中國數千年的園林史中可以看出園林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受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影響在主體建筑、裝飾色彩、植物搭配等方面均有不同。以下舉例為證。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園林藝術
我國的北方園林與南方園林都有著豐富的景觀資源,對比兩處園林,都不乏耗資巨大,心思巧妙的傳世佳作,然而,兩個園林在地域文化內涵上卻不盡相同,由此也影響到了藝術風格的呈現。北方園林以皇家園林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響。其布局嚴謹,多為前朝后寢,即宮殿的布局是園林處于宮殿的后部或側位,如故宮的御花園;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園在后,如恭王府花園。景物的配搭強調軸線對稱,規模雄偉宏大、建筑主體突出。色彩輝煌華麗,紅黃墻、琉璃瓦配上雕梁畫棟,很好的體現富貴雍容的特色。南方園林,多為私家園林。與北方園林相比,南方園林因為“天高皇帝遠”,所以更“接地氣”,它比北方園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感悟。園林的布局瀟灑活潑,廳堂自由安排,結構不拘定式,亭臺水榭,宛轉其間,規模雖不及北方的氣勢宏大,但善于以小見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樸素,富書卷氣。如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等??傮w來說,北方園林沉穩大氣,南方園林明秀典雅。
1.2儒釋道文化影響下的園林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影響力的便是儒、釋、道這三家,在中國園林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儒、釋、道的思想互為交織,共同影響了園林的發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倫理”,北方園林中前朝后寢,軸線對稱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寢與儒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觀點對應,軸線對稱則是儒家提倡“禮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滲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涵之一,古典園林也將“崇尚自然,師從造化”視為最高準繩,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盡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條件,為了在有限的空間中抒發無限的情懷,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蘭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創造出心理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生相協的園林藝術。二是佛家思想的影響,佛教對園林影響較大的是禪宗思想,它關照人的“心性”,將園林空間升華到“意境”的層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為園林這種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時空直達最高靈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與中國園林,道教是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成長的宗教,主張“道法自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與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道教思想對中國傳統園林的影響還體現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與道教有極深的淵源,道家傳說東海之東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與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宮殿中營造園林,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島隱喻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至漢代,此格局尤為興盛,漢高祖、漢武帝都曾在宮中開鑿滄池,池中建島,以效仿仙境。此后這種模式成為歷代帝王營建宮苑時常用的經典布局方式。我們從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園林表現出來的藝術特征中證實了文化與園林藝術間不可分割的關系,讓建筑“建”起來的是理工科的知識,測量、計算、繪圖等等,讓建筑“立”起來的卻是人文藝術學科的知識,二者交相輝映。由此可見,建筑價值不僅體現于建筑本身的工藝技術,也體現在建筑所蘊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點與時代精神上,我們研究園林藝術與文化的關系,重視歷史文脈對景觀設計的影響,有助于提升現代園林建筑的高度。
2傳統美學觀念對中國園林的影響
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傳統文化論文
1傳統文化與園林藝術的關系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園林藝術
我國的北方園林與南方園林都有著豐富的景觀資源,對比兩處園林,都不乏耗資巨大,心思巧妙的傳世佳作,然而,兩個園林在地域文化內涵上卻不盡相同,由此也影響到了藝術風格的呈現。北方園林以皇家園林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響。其布局嚴謹,多為前朝后寢,即宮殿的布局是園林處于宮殿的后部或側位,如故宮的御花園;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園在后,如恭王府花園。景物的配搭強調軸線對稱,規模雄偉宏大、建筑主體突出。色彩輝煌華麗,紅黃墻、琉璃瓦配上雕梁畫棟,很好的體現富貴雍容的特色。南方園林,多為私家園林。與北方園林相比,南方園林因為“天高皇帝遠”,所以更“接地氣”,它比北方園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感悟。園林的布局瀟灑活潑,廳堂自由安排,結構不拘定式,亭臺水榭,宛轉其間,規模雖不及北方的氣勢宏大,但善于以小見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樸素,富書卷氣。如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等??傮w來說,北方園林沉穩大氣,南方園林明秀典雅。
1.2儒釋道文化影響下的園林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影響力的便是儒、釋、道這三家,在中國園林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儒、釋、道的思想互為交織,共同影響了園林的發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倫理”,北方園林中前朝后寢,軸線對稱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寢與儒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觀點對應,軸線對稱則是儒家提倡“禮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滲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涵之一,古典園林也將“崇尚自然,師從造化”視為最高準繩,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盡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條件,為了在有限的空間中抒發無限的情懷,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蘭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創造出心理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生相協的園林藝術。二是佛家思想的影響,佛教對園林影響較大的是禪宗思想,它關照人的“心性”,將園林空間升華到“意境”的層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為園林這種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時空直達最高靈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與中國園林,道教是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成長的宗教,主張“道法自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與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道教思想對中國傳統園林的影響還體現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與道教有極深的淵源,道家傳說東海之東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與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宮殿中營造園林,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島隱喻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至漢代,此格局尤為興盛,漢高祖、漢武帝都曾在宮中開鑿滄池,池中建島,以效仿仙境。此后這種模式成為歷代帝王營建宮苑時常用的經典布局方式。我們從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園林表現出來的藝術特征中證實了文化與園林藝術間不可分割的關系,讓建筑“建”起來的是理工科的知識,測量、計算、繪圖等等,讓建筑“立”起來的卻是人文藝術學科的知識,二者交相輝映。由此可見,建筑價值不僅體現于建筑本身的工藝技術,也體現在建筑所蘊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點與時代精神上,我們研究園林藝術與文化的關系,重視歷史文脈對景觀設計的影響,有助于提升現代園林建筑的高度。
2傳統美學觀念對中國園林的影響
中國傳統美學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美學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園林發展過程。無論是如詩畫般優美的景致,如書法般巧思的布局,還是如音樂般空靈的境界,都讓我們體悟到中國人特有的美學觀念。傳統的美學思想是快速形成中國現代園林自身特色的捷徑。園林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態,它既擁有可觸碰的物質形態,又有耐人尋味的精神形態,只是它的精神形態容易掩蓋在紛繁復雜的物質形態之下,尤其是新技術新材料層出不窮的今天。因此,從中國詩、書、畫、樂的表現手法中提煉園林藝術的民族語言顯得尤為重要,而以詩、書、畫、樂的創作手法進行園林的空間處理和營造意境更具有代表性。
文化空間景觀設計論文
一、分割和互動是共存的
中國園林的審美講究婉轉自然、隔而不絕,不喜歡一眼望穿、平鋪直敘,分割和流動是相對存在的。中國園林中用隔景的手法把一個大面積的園林分割為若干個小巧的景區并讓其各具特色。圓明園四十景都各有特色,如萬方安和、鴻慈永祜、山高水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武陵春色、蓬島瑤臺、平湖秋月、坦坦蕩蕩等。而區域的分割則是通過水面、壘土、疊石、植物或建筑物隔景等方法做到的,廣場中的空間分割同古典園林中的空間分割基本相同。
二、借景在空間互動中的作用
借景是空間流動的重要表現手法,狹義地說就是視線穿透了立足點所在的空間,而看見了這個空間外面的景物。借景的手法在中國造園的歷史上由來已久,秦漢時期已有筑高臺以瞻遠景的做法,“如果說借景的初意是把園外之景納入園內娛游觀賞活動當中,那么南北朝時代謝靈運的‘羅曾崖于戶里,列鏡瀾于窗前’的思想以開借景學說的先河”。計成在《園冶》中對借景的意義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展,提出了“借景”這個專業名詞,并認為“夫借景,林園之最要者也”。計成把借景分為遠借、鄰借、仰借、俯借、因時而借。計成的“借景”論打破了前人只有借園外之景為園內游賞的狹義思維,認為景境不分內外遠近,而且得景有時空聲色的不同,并認為人是造園得景的主體。借景是從人與景境之間的整體的動態關系,由實踐升華而具有傳統園林文化特色的造園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思想方法。《帝京景物略》中所記英國公新園是座別開生面的園林,它不在園內造景,幾乎全靠借外景而造園。其中,對其借景有如下闡述:“園亭對者,橋也。過橋人種種,入我望中,與我分望。南海子而外,望云氣五色,長周護者,萬歲山也,左之而綠云者,園林也。東過而春夏煙綠,秋冬云黃者,稻田也。北過煙樹,億萬家甍,煙縷上而白云橫。西接西山,層層彎彎,曉青暮紫,近如可攀。”“過橋人種種,入我望中,與我分望”,道出借景的辯證關系。文中寫園主人同橋上行人視線的互動,道出相互因借的道理,揭示出空間是相互流動的。“過橋人種種”也揭示出人的生活可借景入內成為可以觀賞的景觀。相互借景在現代廣場中也是同樣存在的。廣場空間不同于私家園林,廣場是個公共開放的空間,沒有院墻阻隔四周,廣場四周道路環繞,交通便利,廣場內向四周借景都非常便利。“觀賞周圍世界”作為廣場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說廣場本身是一個借周圍世界的景致為我所賞的空間。因為借景是相互的,在廣場借得周圍景物的同時周圍的人們也借廣場之景。行于環繞廣場道路上的人同樣會觀望廣場中的景致,文化空間中的景觀也會在人們觀望廣場中景色的同時影響到廣場外的人們?,F代城市高樓聳立,廣場周圍亦是如此,廣場借周圍的建筑為景,可增加園內空間層次感,也可以使廣場同周圍的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說置身在廣場內時是以感受廣場立面效果為主要目的,那么在廣場周圍的高樓上就可觀得廣場的鳥瞰效果,廣場在平面上的精心設計和布局也可以為人們所欣賞。
三、對景與空間互動
對景是園中兩景或多景相互因借的常用手法。位于園林軸線和風景線端點的景觀叫做對景。對景可使景物相互觀望,豐富園林景色。蘇州留園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軒,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兩者相對,園中有數立峰,相互對視,景時隱時現,含蓄相對。對景在古典園林中多用于建筑相對,特別是能觀景的建筑;但在現代廣場的建設中建筑對景的出現是很少的,主要以靜觀或景區的相對為主。
四、結語
小學龍文化景觀設計論文
1環境現狀分析
1.1學校簡況
橋山小學始建于1958年,因地處橋山腳下而得名。學校占地面積31600m2,有教學樓3幢,綜合辦公樓2幢,教工住宅樓1幢?,F有教職工168人,3016名學生,41個教學班。學校始終堅持“質量立校,全面發展,育人為本,增強素質”的辦學宗旨,堅持人性化管理,不斷更新辦學理念,優化教育資源,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走特色辦學之路。先后被命名為國家“教育質量管理示范基地”、陜西省“基礎教育科研項目學校”。
1.2環境亮點
(1)整體布局合理,功能分劃明確。學校面積雖然不大,但整體布局規范合理,入口干道、辦公樓、教學樓、操場等,功能分區明確、方便教學、利于休息,給來人以較為清晰的印象。(2)船型主體建筑,校園文化亮點。中小學校建筑大多為傳統的方體建筑,橋小辦公樓主體如同船型建筑,具有校園文化脈絡,成為最大亮點。(3)景觀小品多樣,文化氛圍濃郁。學校重視環境建設,校園景觀文化氛圍濃郁,文化墻、宣傳牌、雕塑、置石均有不同方式的展現;室外景觀小品也有布局,如園椅、花壇、樹壇等。
1.3存在問題
(1)植物問題相對突出:一是綠籬普遍偏高(高籬),二是植物之間搭配不符合常規,三是花壇內布局凌亂,四是墻基綠化不足。(2)綠地可進入度欠缺。綠化作為校園的外衣,不僅是給師生看,更要方便師生使用,需要增加園路、小徑和汀步。(3)硬質景觀方面問題。大門入口整體景觀不足,標志擺放不盡美觀,如排水井在大門正中,電線漫天飛舞。(4)景觀小品風格不夠統一。景觀小品作為校園環境的室外家具,包括果品箱、園椅、路燈、草坪燈、宣傳欄、標志牌等,貴在風格統一。(5)佳則收之、俗則屏之。處在住宅、辦公諸多環境中的校園,四周環視,凌亂不堪,影響視線,建議在墻面上作文章。另外,現有景觀特色優勢利用不到位,也影響了整體環境景觀效果。
巴人文化廣場植物景觀設計論文
1巴人文化廣場植物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分析
1.1植物配置不適合廣場氣候
鳳凰山海拔近80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常綠針、闊葉與落葉混交植物,山上樹種有馬尾松、柏樹、櫟樹等,以柏樹為主,一年四季常青,荊棘雜草共生.而廣場栽種了800余棵香樟、皂角、銀杏、水杉等高大喬木,紅槿木等灌木4000㎡,草坪、麥冬14000㎡.由于巴人文化廣場位于鳳凰山,四周沒有高大的建筑群遮風擋雨,終年處于風口上,廣場植物栽了一批又一批,成活率卻較低,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1.2土壤不適應植物生長忽視鄉土植物的應用
土壤里腐殖質越多,土壤就越肥沃.而巴人文化廣場在原頁巖磚瓦廠的舊址上修建,燒磚將大量比較疏松的表層土、下層土取走,只剩下缺少養料的巖石層土,非常貧瘠,同時,屬山地森林酸性黃棕壤,四川俗稱石谷子,粘土少,石子多,植物難以生長.廣場植物景觀設計沒有充分考慮鳳凰山地貌特征,忽視廣場綠化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對廣場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設計者缺乏對植物生態習性的了解,忽視鳳凰山鄉土植物的開發和利用,異地移植銀杏、水杉等再生樹,導致許多銀杏、水杉樹在廣場綠地中生長不良,極大地影響了廣場綠地的綜合效果,造成了綠化成本的成倍增長.
1.3植物景觀設計與周圍自然景觀不協調
巴人文化廣場的一邊背靠以柏樹為主且四季郁郁蔥蔥的鳳凰山,其余三邊則是村民種的菜地及梯田,具有濃郁的鄉野氣息.而廣場雖有成排的桂花樹、成叢的銀杏樹、低矮的植物,以及現代草坪和麥冬等,將植物景觀設計簡單地理解為栽樹栽花種草,華而不實,植物景觀設計顯得很生硬,與周圍自然植物景觀格格不入.
傳統文化城市景觀園林設計論文
1.追溯歷史、立足當今、與時俱進的學習態度
由于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在物質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上人們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們更多的是追求“居者優有其屋”而不是滿足于“居者有其屋”。另一方面在住宅的戶型上要求舒適美觀的基礎上拓展了對住宅的外延周邊環境、城市景觀、人文環境、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權衡。這就要求了我們具有綜合的設計能力,既要知曉歷史、了解政治,又要從基本國情出發,合理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打造屬于本土特色文化建設的城市環境,提高人們居住環境和質量的舒適性、安全性以及可持續發展性。成都人好休閑、愛坐茶館、愛吃火鍋、擺龍門陣,每逢周末節日我們都能看到茶樓、農家樂、景區里打牌、燒烤、喝茶的人們絡繹不絕。而易園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地居民物質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時也展示了具有成都特色休閑文化空間增強了人們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它的存在很好地避開了城市規劃進程中弊端,立足成都,展示具有西南特色巴蜀文化空間的開放性、包容性及參與性。為了順應潮流的發展其下屬的易園餐飲公司在成都開創了園林食府茶道之先河,創造出具有易園特色的易園食譜,易園茶藝來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文化交流。
2.把握民族的、地域性的文化設計理念
我們有優秀的傳統造園理念“小中見大”、“意境之美”、“移步異景”,我們也有優秀的園林作品拙政園、獅子園,所以,在現代的景觀設計中,完全可以將這些中國地域文化和造園手法運用到景觀設計當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園林景觀。步入成都易園園林景觀中,你就會被主體建筑養正軒吸引。它的存在將園中的水面一分為二,在水體的周圍興建筑、筑亭、依疊石而見長廊;白墻褐色木材的傳統建筑,山墻上鑲嵌著富有寓意的吉祥圖案作為裝飾,也吸取了四川民居特色;園內景觀植物的栽植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經濟美觀”的原則,采用了具有川派園林、川派盆景的地方特色布置在易園的入口處、轉角處以及重要的景觀節點處。讓人一步入園林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特色的韻味。
3.傳統文化與城市建設的完美結合
傳統與時代是相對而言的,傳統的存在是因為時代作為參照物,而時代的發展是基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向前推進的。傳統必須要適應時代,而時代也必須要繼承傳統。談起西安,我們都能立即想到它的古城文化,大唐芙蓉園、秦始皇陵兵馬俑、大雁塔、鐘鼓樓;說起成都都會想到少城文化寬窄巷子、青城山、春熙路等等,追其原因就是西安、成都的城市建設都是立足于本城市的傳統歷史文化,深入挖掘具有該城市的歷史文化元素運用到城市文化建設上來,激發人們的文化認同感。而成都作為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古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之一,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重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易園園林就位于成都市金牛區、金牛鄉、金牛村、金牛大道、金泉路八號的金牛壩,與金牛賓館一墻之隔,占地120余畝。與成都寬窄巷子少城文化景觀一起作為成都文化的縮影。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韻味、有涵養的同時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建設才會讓人流連忘返。廣東、深圳經濟發展可喜可賀,但他們畢竟是工業高速發展的產物,城市建設并沒有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在某些方面而言,它是失敗的。就像西餐肯德基快餐一樣,沒有營養只能是充饑。真正有營養的還是我們傳統中餐。我們的城市建設也一樣,在城市文化景觀建設方面,還是要立足于傳統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區域性景觀,這樣的城市建設發展才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4.傳統文化與群眾互動、參與性
傳統文化與園林景觀設計論文
1傳統文化與園林藝術的關系
中國古典園林與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在古代,園林既是技術層面的,也是文化層面的。當時,沒有園林設計師的稱謂,園林的建造主要靠一些文人雅士與工匠藝人共同溝通協作完成,明代造園專家計成在《園冶》一書中提出“三分匠,七分主人”,“主人”相當于現代的設計師,在古代當屬文人之列,他們的人生背景,學養深淺影響了園林的面貌,反之,園林也獲得了與傳統文化相契合的機會,成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從中國數千年的園林史中可以看出園林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受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影響在主體建筑、裝飾色彩、植物搭配等方面均有不同。以下舉例為證。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園林藝術
我國的北方園林與南方園林都有著豐富的景觀資源,對比兩處園林,都不乏耗資巨大,心思巧妙的傳世佳作,然而,兩個園林在地域文化內涵上卻不盡相同,由此也影響到了藝術風格的呈現。北方園林以皇家園林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響。其布局嚴謹,多為前朝后寢,即宮殿的布局是園林處于宮殿的后部或側位,如故宮的御花園;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園在后,如恭王府花園。景物的配搭強調軸線對稱,規模雄偉宏大、建筑主體突出。色彩輝煌華麗,紅黃墻、琉璃瓦配上雕梁畫棟,很好的體現富貴雍容的特色。南方園林,多為私家園林。與北方園林相比,南方園林因為“天高皇帝遠”,所以更“接地氣”,它比北方園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感悟。園林的布局瀟灑活潑,廳堂自由安排,結構不拘定式,亭臺水榭,宛轉其間,規模雖不及北方的氣勢宏大,但善于以小見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樸素,富書卷氣。如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等。總體來說,北方園林沉穩大氣,南方園林明秀典雅。
1.2儒釋道文化影響下的園林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影響力的便是儒、釋、道這三家,在中國園林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儒、釋、道的思想互為交織,共同影響了園林的發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倫理”,北方園林中前朝后寢,軸線對稱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寢與儒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觀點對應,軸線對稱則是儒家提倡“禮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滲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涵之一,古典園林也將“崇尚自然,師從造化”視為最高準繩,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盡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條件,為了在有限的空間中抒發無限的情懷,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蘭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創造出心理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生相協的園林藝術。二是佛家思想的影響,佛教對園林影響較大的是禪宗思想,它關照人的“心性”,將園林空間升華到“意境”的層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為園林這種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時空直達最高靈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與中國園林,道教是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成長的宗教,主張“道法自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與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道教思想對中國傳統園林的影響還體現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與道教有極深的淵源,道家傳說東海之東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與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宮殿中營造園林,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島隱喻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至漢代,此格局尤為興盛,漢高祖、漢武帝都曾在宮中開鑿滄池,池中建島,以效仿仙境。此后這種模式成為歷代帝王營建宮苑時常用的經典布局方式。我們從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園林表現出來的藝術特征中證實了文化與園林藝術間不可分割的關系,讓建筑“建”起來的是理工科的知識,測量、計算、繪圖等等,讓建筑“立”起來的卻是人文藝術學科的知識,二者交相輝映。由此可見,建筑價值不僅體現于建筑本身的工藝技術,也體現在建筑所蘊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點與時代精神上,我們研究園林藝術與文化的關系,重視歷史文脈對景觀設計的影響,有助于提升現代園林建筑的高度。
2傳統美學觀念對中國園林的影響
地域文化下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論文
一、鹽城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我們的城市體量越來越大,道路越來越寬,在全國許多城市,產生了很多非常優秀的道路景觀設計作品,鹽城地區城市道路的景觀亦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品,如鹽城城南的園林大道等。但是當前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存在的著許多不足,突出表現在:一是道路景觀環境乏味單調,設計模式單一,地域文化特色未能體現,缺乏個性;二是對道路景觀資源沒有加以利用,甚至為了強調工程設計而造成了景觀資源的破壞;三是道路景觀與地域環境不協調,盲目模仿造成特色的喪失。這些都是對地域文化缺乏獨立的思考和表達,忽視了融合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二、鹽城地域文化的作用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地域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在一定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鹽城市頻臨黃海,其區位戰略位置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是江蘇沿海的重要城市之一。鹽城市地域文化底蘊深厚,經過幾千年歷史傳承和不斷創新已經形成了豐富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其中海鹽文化、新四軍文化、濕地生態文化和淮劇雜技文化為鹽城的四張文化名片。
三、影響道路景觀設計的地域文化因素
1.自然氣候因素。
氣候因素是影響地域性設計的最基本的要素。鹽城東臨黃海,屬于北亞熱帶氣候向南暖溫帶氣候過渡的地帶。四季分明,季風盛行,雨熱同季,雨水豐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氣候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俗,植物受氣候的影響更大,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各地域生長著差別迥異的植物品種和植物群,也構成各個區域典型的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