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近代建筑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近代建筑設計受包豪斯設計理念的影響
摘要:為研究中國近代建筑設計受包豪斯設計理念影響的主要表現,更好地了解中國近代建筑的發(fā)展狀況和文化演變,并且尋求解決發(fā)案。通過資料梳理和對比研究各個時期的包豪斯和中國近代建筑的思想,然后探析中國近代建筑設計受包豪斯設計理念影響的主要表現,并從不同層面探索中國近代建筑設計的現代主義之路。梳理和對比研究卓有成效,最后給中國的近代建筑的發(fā)展之路給出了具體意見。中國近代建筑更多的是對西方建筑形式生硬的模仿,我們需要深刻地去解讀包豪斯的設計理念,并要不斷創(chuàng)新,結合國情,這樣才能使中國建筑設計大放光彩。
關鍵詞:包豪斯設計理念;中國近代建筑設計;借鑒;人文關懷;中國特色
引言
包豪斯是20世紀最為著名、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學院,它改變了現代設計理念的格局,對于中國建筑設計的影響也是十分深刻的。作為現代設計的搖籃,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為發(fā)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校,它很好地解決了藝術與設計的關系問題,為后來的工業(yè)發(fā)展以及建筑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近代建筑受近代城市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方面變化的影響下,呈現出多樣的形式,包豪斯理念在中國的風行給中國近代建筑史留下了別樣的風采,而包豪斯傳達出的設計理念也對中國近代建筑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本文將時間限定在十九世紀后期的洋務運動時期、1902年到清末的新政時期、南京政府成立之前的民國初期以及成立之后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從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入手認識中國近代建筑設計,分析包豪斯理念對于中國近代建筑設計的啟發(fā)和影響。中國近代建筑設計受包豪斯設計理念的影響研究RESEARCHOFTHECHINESEMODERNARCHITECTURALDESIGNWHICHISINFLUENCEDBYTHECONCEPTOFBAUHAUSDESIGN
一、包豪斯設計理念
(一)包豪斯在各個時期的發(fā)展歷程
包豪斯于1919年成立,1933年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最終解散,可以說政治、經濟、社會對包豪斯的影響深遠。由于生存在動蕩的年代,包豪斯的改革理想產生了多樣的變化,同時內憂外患使得它不斷變遷地址,理念上也不斷地跟著發(fā)生改變。1.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由格羅皮烏斯任校長提出了“藝術與技術新統(tǒng)一”的崇高理想,包豪斯在此階段開始了一段理性的、帶有構成主義色彩的科學探索。2.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迫于財政壓力,包豪斯在德國德紹得以重建,并進行教學調整,以適應工業(yè)界的需求。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了包豪斯校長的職務,由瑞士建筑師漢內斯·梅耶(HANNSMEYER)繼任。包豪斯在這位馬克思主義者建筑師的帶領下,將包豪斯原本的藝術激進逐漸擴大到了政治方面。最后梅耶也于1930年辭職離任,由密斯·凡·德·羅繼任。密斯·凡·德·羅雖然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但是由于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終于包豪斯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德紹后被迫關閉了。3.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移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電話制造廠中,試圖將學院作為一所私人機構維持下午去,但是隨著希特勒的納粹政府上臺,包豪斯的理念無法與之融合共存,密斯終于于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性關閉。1933年的11月包豪斯被封閉,歷時14年的包豪斯宣告瓦解。
近代建筑文物浪漫旅游文化認同研究
摘要:大連地區(qū)近代建筑文物包含俄式、日式以及西方等多種風格的建筑,匯集異國風情和浪漫氣息。該地區(qū)針對城市特色,發(fā)展“浪漫”旅游品牌,形成了獨特的旅游城市文化。通過加大宣傳力度、開發(fā)周邊產品、擴展游客來源、協(xié)調旅游文化、深挖建筑歷史構建旅游文化認同策略,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以此推動大連旅游經濟收入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大連;近代建筑;浪漫;旅游文化;認同策略
旅游文化是旅游業(yè)的靈魂,是吸引游客以及實現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近年來大連已經逐漸從觀光型旅游城市向度假休閑型旅游城市轉變,并主要通過“浪漫”旅游文化吸引并留住游客。
一、大連近代建筑文物概覽
大連地區(qū)受到近代歷史和社會的影響,建筑風格包含古典主義、近代歐式風格、俄羅斯風格、歐美折衷主義、哥特式風格、日式和風風格、文藝復興風格等。雖然城市中各種建筑風格千變萬化,但是整個城市風格卻相得益彰,沒有給人以雜亂的感覺。如關東州廳舊址,始建于1900年,位于大連旅順口勝利塔西段,是典型的俄式風格建筑,目前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河本大作舊居,始建于1938年,位于中山區(qū)楓林街,是占地500多平方米,主結構為磚木構造,外墻以花色不同的石磚裝飾,門廳使用枕木作為裝飾,搭配大理石,凸顯出日式建筑含蓄的風格;大和賓館舊址,始建于1909年,直至1914年才建造完成,總建筑面價達到1萬多平方米,建國之后改稱為大連賓館。在近代歷史上,曾經有眾多名人在此居住過,如、張學良、等,因此大連賓館也被稱為大連中山廣場上故事最多的歷史建筑。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大連不只是為了游覽山海風光而是被大連地區(qū)獨具“浪漫”風格的建筑群所吸引。大連的近代建筑既區(qū)別于西南地區(qū)的游廊支柱、落花流水,也不同于江南地區(qū)的黛瓦灰墻、古鎮(zhèn)清幽,而是獨具浪漫活潑、灑脫歡快的城市文化風格[1]。
二、大連旅游文化建設
若要想發(fā)展一個城市的旅游行業(yè),首先要加強當地旅游文化的建設。部分研究者認為大連是一座僅有百年發(fā)展歷史的年輕城市,其文化底蘊不夠厚重[2]。相較于南京這種六朝古都,大連在歷史并不是經濟政治中心,也不像蘇杭等地歷史名城一般有眾多的風流名士,因此眾多學者認為大連缺乏歷史氛圍和文化內涵。但是在研究旅游文化過程中,并不是要簡單地將文化與旅游結合在一起,而是討論二者結合的契合點以及融合模式。旅游文化的建設將文化價值作為依托,依據旅游各元素,將旅游的主體與客體作為基礎,使其能夠在旅游產業(yè)優(yōu)化過程中發(fā)揮出重要作用。旅游文化范圍與含義廣泛。大連近代建筑文物從飽受侵略和炮火的洗禮到如今的現代文明,已經沉淀出獨特的歷史韻味;從充滿戰(zhàn)火與?煙的遼東海岸到充滿“浪漫”旅游文化的現代大都市,逐漸發(fā)展為旅游資源豐富的旅游文化城市。眾多學者認為大連缺乏旅游文化而空有旅游資源,實際上只是目前缺少對于大連旅游文化的深層挖掘,對于當地旅游文化的深入研究更是不夠充分。若要大力發(fā)展大連地區(qū)的旅游文化,必須將現有文化作為立足點,挖掘旅游與文化之間的有效契合點,以構建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文化。有效發(fā)展現有旅游資源,并且將原有旅游資源賦予更具歷史價值與愛國主義的文化內涵。一方面進一步發(fā)掘現有建筑文物“浪漫”風格,另一方面開發(fā)新的旅游項目,將大連建筑風格與地理特色相結合,以山海風光、田園風光與建筑風光為依托,打造特色旅游文化網絡。不僅如此,還要深度發(fā)掘大連近代建筑文物“浪漫”風格,提煉城市建筑文化。如上文所述,大連地區(qū)建筑風格文藝氣息與浪漫氛圍具有獨特性,匯集東西方眾多國家的建筑特色與造型風格,現代建筑與古典風格互相映襯,別具風趣。近年來隨著大連地區(qū)的建設和發(fā)展力度的不斷增強,房地產經濟迅速崛起,因此在許多歷史文物建筑周圍增添了很多現代建筑,二者相互融合,呈現出別樣的“浪漫”旅游文化。大連城市建設風格同樣彰顯了當地人民兼容并蓄的處世風格,既具有包容性又具有創(chuàng)新性,實現旅游文化的多元化組合[3]。近年來,大連地區(qū)不斷建設各類新型建筑,為了不影響當地建筑文物的風格,新型建筑既具有現代風格,又對建筑文物風貌進行改良,使大連散發(fā)出浪漫的建筑文化氣息[4]。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極具現代風格,低矮古樸的建筑文物又具備西方古典藝術,再加上大連地區(qū)星羅分布的各類廣場,年代感與現代感相結合的有軌電車,共同繪制了大連地區(qū)特色旅游文化景觀,吸引眾多游客慕名而來,徜徉在富有浪漫氣息的旅游文化氛圍中。
近代建筑環(huán)境設計及啟示
【摘要】
本文主要就近代天津中西合璧建筑的背景、形式特點、設計方法等三個方面法來闡述近代建筑對現代城市建設發(fā)展的啟示。
【關鍵詞】
中西合璧;天津;近代;融合;建筑環(huán)境設計
1天津近代建筑環(huán)境設計的背景
19世紀后期,西方列強侵入中國,由于九國租界在天津的設立,使其成為近代史中特殊的城市。此間,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留洋歸來的建筑設計師,給長期處于封閉狀態(tài)的中國帶來了新的文化沖擊。首先,處于近代的天津建筑,正值國際建筑的發(fā)展。此時城市建設因租界也發(fā)生改變,英、法租界形成古典主義銀行建筑風貌,法租界勸業(yè)場一帶形成新的商業(yè)中心,自成體系的意租界成為住宅區(qū)等等。中西建筑風格雜糅直接影響近代天津形成獨特建筑風貌。其次,在這一時期內,西方各國建筑還基本上都處在由傳統(tǒng)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階段,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古希臘建筑、古羅馬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古典復興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可建筑、新古典主義建筑、折中主義建筑等。中西建筑元素融合,是形成獨特建筑風貌背景的關鍵原因。
2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及裝飾特點
大運河工業(yè)建筑遺產現狀調查探析
摘要:工業(yè)建筑遺存折射出城市工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軌跡,由于當前城市產業(yè)結構調整升級,大量工業(yè)建筑遺存面臨可能被拆除或被廢棄的命運。準確掌握大運河鎮(zhèn)江段現存工業(yè)建筑遺產的真實情況,保護利用具有重要價值的工業(yè)建筑遺產成為當前緊迫的研究任務。本文通過調查考證文獻和實地走訪,擬整理大運河鎮(zhèn)江段工業(yè)建筑遺產的基本現狀、建筑風格、建筑結構和質量狀況,為鎮(zhèn)江市工業(yè)建筑遺產保護、活化和再利用提供基礎性參考。
關鍵詞:大運河;鎮(zhèn)江;工業(yè)建筑遺產;現狀;調查與分析
1大運河鎮(zhèn)江段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形成
1.1鎮(zhèn)江近代工業(yè)與城市發(fā)展。鎮(zhèn)江始于1861年開埠通商,1861年至20世紀初,鎮(zhèn)江基本形成“老城區(qū)—商埠區(qū)—租界區(qū)”的分布格局;20世紀初,城市中心向西轉移,當時鎮(zhèn)江城可分成四個區(qū),一區(qū)城內,二區(qū)河北日新街一帶,三區(qū)西門大街一帶,四區(qū)小碼頭街一帶(主要是新河、金山河區(qū)域),小碼頭區(qū)域后因其良好的區(qū)位條件和交通優(yōu)勢成了工業(yè)集中地帶。
1.2鎮(zhèn)江近代主要工業(yè)及形成。鎮(zhèn)江城市的演變發(fā)展與大運河水運交通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lián)。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即1861年,鎮(zhèn)江成為長江沿岸第一個開放的通商口岸,英國、美國領事館等建筑隨之建立。工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城市的發(fā)展,工業(yè)技術的進步促進了建筑結構以及形態(tài)的變化,可以說鎮(zhèn)江工業(yè)建筑的發(fā)展歷史就是鎮(zhèn)江的城市發(fā)展歷史。19世紀末20世紀初,鎮(zhèn)江開始出現近代工業(yè),1894年西津坊先后建立的四經絲廠和大綸絲廠,是鎮(zhèn)江近代工業(yè)的起點。1895年,鎮(zhèn)江開始創(chuàng)辦剿絲廠、面粉廠、榨油廠、火柴廠等工業(yè)廠坊。此后,清政府又出于“自強”、“求富”的需要,興辦近代工業(yè)和新式企業(yè),電廠應運而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鎮(zhèn)江民族工商業(yè)逐漸興起,初期成立的工廠多達45家,主要包括貽成面粉廠、熒昌火柴廠、大綸絲廠、織襪毛巾廠等,初步形成了鎮(zhèn)江早期工業(yè)實業(yè)的新局面。①
2大運河鎮(zhèn)江段近現代工業(yè)建筑遺產現狀調查
西津渡位于鎮(zhèn)江市長江與古運河的交匯處,古代及近代的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顯著。該區(qū)域工業(yè)建筑興起于鎮(zhèn)江設立外貿口岸的時期,早期的工業(yè)建筑大多屬于殖民性質,中后期民族工業(yè)建筑逐漸發(fā)展,形成了當前獨具特色的西津渡工業(yè)建筑遺存區(qū),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體現出鎮(zhèn)江典型的大運河工業(yè)文化特征。當前大運河西津渡工業(yè)建筑遺存區(qū),通過相關部門近20年的不斷探索與嘗試,先后對印刷廠、農藥廠、濾清器廠進行了可行性的保護與更新。例如,原印刷廠內的單層工業(yè)廠房與臨街的二層廠房建筑遺產,結合其自身建筑風格經整修后形成現在的“西津畫院”和“清水灣溫泉中心”;原農藥廠辦公樓遺產經設計改造后,形成具有傳統(tǒng)歷史建筑風貌的“鎮(zhèn)江菜館”和“八分飽·西津會”;另外一處五跨度廠房結構類型的原濾清器廠經更新改造后,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餐飲、住宿、酒吧綜合場所,即當前的“濾清廠·1966”和“藍色海洋西餐廳”。總之,更新改造后的大運河西津渡建筑遺產區(qū),逐漸成為集公共旅游參觀、休閑娛樂、場館展示、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創(chuàng)旅游歷史街區(qū)。②特別是位于長江路的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是一座磚木結構兩層西式建筑風格的房屋,融合了西方建筑形式與中式傳統(tǒng)建筑形式的精髓,于1982年被列為鎮(zhèn)江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已被改造為鎮(zhèn)江民間文化藝術館。另外,美孚洋行舊址被改造為鎮(zhèn)江市工人養(yǎng)老院,鎮(zhèn)江市自來水廠在原址上重新修繕,鎮(zhèn)江解放前的火車站(鎮(zhèn)江西站)在拆除重建時,保留并恢復了獨特外廊式建筑風格的工務段用房。20世紀80年代,鎮(zhèn)江稅務司公館臨時作為前進印刷廠的辦公用房,其主體建筑是二層磚木結構,仿西式樓房,這個建筑見證了帝國主義進行經濟侵略與掠奪的歷史。20世紀初,民族工業(yè)得到發(fā)展,海外引進的機械和電力設備使工業(yè)建筑在房屋高度和空間結構上往高大方向發(fā)展,逐漸形成近現代工業(yè)建筑的特征。經調查統(tǒng)計,現在鎮(zhèn)江大運河沿線歷史工業(yè)建筑遺存區(qū)共有8處,其中近代輕紡工業(yè)制造企業(yè)有15家,近代輕工業(yè)企業(yè)有10家,近代主要重工業(yè)企業(yè)有9家,近代工業(yè)相關企業(yè)或單位有8家(表1)。
建筑制度變革下的室內坐具發(fā)展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近代廣東地區(qū)建筑制度變革的角度作為研究視野的切入點,并立足時代背景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層面,進行闡述室內坐具與建筑空間的關系。從傳統(tǒng)木構建筑發(fā)展角度來看,室內坐具形制是建筑形制的縮影。文章將從建筑制度變革的維度探討室內坐具形制的演變,并對傳統(tǒng)室內建筑空間中的坐具文化進行梳理,進而對室內坐具近代化轉型進行探討,進一步闡述時代變遷中物質文明演變,給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廣東地區(qū);建筑制度;室內空間;坐具形制;物質文明
1近代廣東地區(qū)室內坐具形制與建筑空間禮制文化的關系
1.1室內坐具是社會禮制文化發(fā)展的產物。坐具作為中國禮制文化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演變的產物,其有著相當嚴格的使用制度。就先秦來說,周代就有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不同名分的人需要根據各自的地位來規(guī)范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周代對于各個朝代器物的使用、秩序的建立有著深遠的影響。先賢思想家孔子根據周代的禮樂制度撰寫了《周禮》、《儀禮》、《禮記》等著作,這些著作在中國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被經學家注入新的含義,以此用于規(guī)范各自朝代中不同階層的社會生活。因此周朝在一定意義上奠定了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中的禮制文化,這讓器具的使用、營造、裝飾有了特殊的意義,可以說中國坐具的發(fā)展是伴隨著禮制文化的演變,而被賦予了不同的時代意義。在此基礎上,對坐具中的禮制文化現象做出總結。
1.2建筑空間中的禮制文化對室內坐具形制的影響。探討嶺南地區(qū)室內坐具與建筑空間關系的同時,還需對室內坐具的時代風格做出分析。近代廣東地區(qū)是室內坐具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在潮汕地區(qū)宗族祠堂中坐具的造型和擺放位置都蘊含著傳統(tǒng)空間秩序。從傳統(tǒng)建筑空間中的高低椅坐禮來看,其詮釋了空間中權利“在場”的禮儀文化。例如,在《新刊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的《鶯命童吃飯寫書寄生》插圖中,描繪了用坐具高低關系來彰顯身份地位的不同,童侍坐在低于?杌的坐具之上,飯菜置于帶托泥圓形高束腰圓?,崔鶯鶯坐于另一張帶托泥圓形高束腰圓?上研磨書寫,其禮儀規(guī)范造就了近代坐具在使用功能之外的象征文化符號。此外,近代廣東地區(qū)建筑空間關系的變化對室內坐具設計觀念產生一定影響。在近代社會建筑空間中往往通過器物來營造等第關系,例如芝加哥大學巫鴻教授也在其著作《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指出,自周代以來屏風就是漢族傳統(tǒng)禮制的象征,并且通過屏風和坐具的結合樹立起中國古代室內建筑空間的禮儀與秩序。因此,通過研究近代廣東地區(qū)室內坐具形制與建筑空間禮制文化的關系,對坐具中的文化現象做出展望。
2近代廣東地區(qū)建筑制度變革對室內坐具發(fā)展的影響
2.1建筑制度的變革促進室內坐具商品化。我國近代鴉片戰(zhàn)爭、洋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共同促進了社會意識形態(tài)轉變以及近代建筑制度的變革,廣東地區(qū)建筑制度的變革并非僅僅趨向于樣式風格的變化,而是形成一種系統(tǒng)又多元的商品經濟模式,并延伸到空間內部中。建筑制度的變革是以其外向型經濟格局為前提,促進建筑活動中各要素商品化關系的形成與發(fā)展,使人們的目光逐漸深入到建筑內部環(huán)境和功能器物中,并促其商品化活動的展開。另外,室內坐具作為建筑內部功能器物存在,依附于建筑空間風格發(fā)生相應變化,形成當時社會文化以及社會心理的直接反映。在近代廣東地區(qū)殖民文化的影響下,設計的概念逐漸被人們開始認知,人們逐漸對空間內部功能器物進行技術與藝術的綜合設計,促使室內坐具作為單獨的手工藝設計門類從建筑空間禮制文化象征的角色中分離出來。此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制度的變化并非單一趨向于樣式風格的視覺變化,而且還導致了建筑空間的商品化,又延伸出空間器物商品化模式,并劃分出功能與形式以達到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tǒng)一,近代廣東地區(qū)室內坐具的產業(yè)化模式也由此開始形成雛形。
中西文化共同作用下的建筑
1、江北天主教堂創(chuàng)建的時代背景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通過中英《南京條約》,英國割占香港,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并可以在這五個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1844年簽訂的中美《望廈條約》,規(guī)定可以在通商口岸建基督宗教教堂。1844年簽訂的中法《黃埔條42約》,除規(guī)定可以在通商口岸建教堂外,還有保護教堂的義務。從此,西方各國基督宗教各派傳教士蜂擁而至,在我國各地興建教堂形成了一個高潮。這種侵略式的傳教方式及教堂建設依仗西方列強與我國訂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保護,造成了19世紀下半葉興建的中國基督宗教教堂,無論是興建的速度、數量,還是教堂的規(guī)模,都遠遠超過了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寧波因其獨特的地域位置,向來為西方世界所關注,1702年法國傅圣澤神父在他的一封信中說到:寧波的教務對我們很重要,不僅可以由此進入中國,而且可以由此到日本。[3]因此,寧波也是天主教傳教的重點地區(qū)。道光二十三年(1843),贛浙兩省主教張芳濟來寧波巡閱教務,至咸豐元年(1851)法籍教士顧芳濟首任寧波主教,教務日盛。咸豐四年(1854)顧芳濟重建藥行街天主堂(后毀,現為新建)。同治十一年(1872),浙江教區(qū)法籍主教蘇鳳文創(chuàng)建江北岸天主教堂,名“圣母七苦堂”,光緒二年(1876)始為主教常駐堂,增建主教公署、修道院等。光緒十年(1884)法籍教士趙保祿任主教。是時,正值中法戰(zhàn)爭,清廷降旨保護教堂。其時寧波官府禁止?jié)O民出入鎮(zhèn)海口,為生機所迫,漁民欲起事,趙保祿請命官府馳禁,聲名鵲起。近代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期間,由于趙保祿的奔走斡旋,寧波教會組織和教堂得以相安無事。趙保祿任主教歷42年,因其辦學、救災等義舉歷受清廷和民國政府的褒獎,在寧波權勢顯赫,俗謂:道臺一顆印,不如趙主教一封信。光緒二十五年(1899)江北天主教堂增建鐘樓。趙保祿死后靈柩由法國移至江北天主教堂。寧波江北天主教堂是浙江境內等級最高、現存最完整的教堂建筑。
2、江北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
江北天主教堂為單鐘塔式教堂。教堂坐東朝西,即大門朝西,圣壇位于東端,在于教徒舉行儀式時面對耶路撒冷的圣墓,是典型的基督教堂朝向。教堂的平面總體呈拉丁十字布局,為天主教最基本的教堂建筑形制
。東西縱長43.94m,分別有鐘樓、大廳、橫翼(袖廳)、后廳(圣壇);南北橫長20.58m,橫翼各開一道側門。大廳南側突出外墻專辟一間趙主教墓室,平面為方形抹八角。建筑面積795m2。教堂設計源自哥特式建筑風格,西方文化特征明顯,然與西方純正天主教堂建筑相比,其建筑形式已經產生一定的變異,生成一個中西方建筑藝術與技術交融的產物。
2.1西方建筑元素的移植
2.1.1典型的立面構圖
中西文化融合下的近代私家園林探析
摘要:隨著近代西方文化的傳入,鼓浪嶼營造了一批優(yōu)秀的私家園林。鼓浪嶼至今還留存一些受西方園林風格影響的私家園林,這些近代私家園林在繼承我國古典園林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對西方園林的審美理念、造園技術及造園材料進行積極借鑒,融合中西園林文化之精髓,展現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探索歷程。從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的發(fā)展背景、概況及類型實例角度來分析,總結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特點,其中的一些設計思路和藝術理念至今仍值得當代園林營造者學習和研究。
關鍵詞: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中西文化;融合
鼓浪嶼地處廈門島的西南一角,該島嶼深受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影響,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和世界遺產地。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閩南地區(qū)廈門通商口岸的開埠與鼓浪嶼租界的建設,西方國家為滿足其殖民擴張需求不斷將西方文化輸入閩南地區(qū)和鼓浪嶼,在這個面積僅有1.88平方公里的島嶼上形成了中西文化融合的近代私家園林,其中獨具特色的景觀與人文風情離不開富有濃郁西式園林特色的建筑。今天,鼓浪嶼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的歷史風貌建筑和園林景觀,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文化特質,共同構成了鼓浪嶼特色的空間結構和內涵豐富的城市歷史景觀。目前,學者對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的研究成果極少,缺少系統(tǒng)性區(qū)域的綜合整體的分析歸納。通過實地調研、現場勘查和歸納分析對現存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案例進行探索分析和歸納總結。根據調查,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數量眾多,留存至今的大都為華僑園林,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的建筑裝飾和噴水池等帶有西方園林的特點,呈現中西文化的融合趨勢。
一、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的發(fā)展背景及概況
中國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不斷受西方文化的沖擊,西方文化的傳入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園林的發(fā)展。《南京條約》簽訂后劃廈門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洋園林亦進入閩南地區(qū)。作為一個面積不大的島嶼,鼓浪嶼本來是一個普通的漁村,但后來鼓浪嶼被劃定為租界,西方文化的涌入深深影響著鼓浪嶼的經濟、政治與文化面貌,使整個村落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碰撞交匯的重要區(qū)域。兩種文化的交流也極其明顯地反映在園林營造的變革上,鼓浪嶼至今還留存一些受外來園林風格影響的私家園林。19世紀末期,鼓浪嶼在外國人眼中已經“像歐洲南部的城市一樣”呈現出“一幅悅人心目的圖畫”[1]。興建一座園林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基礎。清末民初,歸國華僑在開創(chuàng)中西文化融合下的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歸國華僑在事業(yè)上取得很大成就,以期報效故土,在鼓浪嶼興起私家園林的建設風潮[2]。在這種情況下,鼓浪嶼出現了一批優(yōu)秀的近代私家園林。辛亥革命后新鮮的西方事物更如潮水般涌入鼓浪嶼,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也體現出越來越多的近代西方園林元素。“造園之藝,已隨其他國粹漸歸淘汰。自水泥推廣,而鋪地疊山,石多假造。自玻璃普遍,而菱花柳葉不入裝折。自公園風行,而宅隙空庭但植草地……”[3]。在這些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意義的有菽莊花園(港仔后路7號)、黃家花園(晃巖路)、觀海別墅、容谷別墅(旗山路7號)、番婆樓花園(安海路36號)等。
二、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的分類及代表作
通過對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的實物進行實地調查、歸納分析研究和梳理,可將鼓浪嶼近代私家園林從整體上分為三個類型,即“中國傳統(tǒng)文人”私家園林、“仿外來西式”私家園林、“中西合璧式”私家園林。
茶館風格對現代室內設計的影響
摘要:在現代茶館設計與風格展現中,不管是具體的茶館建筑中,各種元素的合理設置與融入,也是茶館建筑自身設計風格集中表達,這些具體因素將為當前我們開展現代室內設計活動提供有效支撐。本文擬從當前室內設計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認知入手,結合近代茶館的風格及文化內涵認知理解,通過探究現代室內設計活動的具體實施訴求,從而細化探究近代茶館風格對現代室內設計活動的實質性影響。
關鍵詞:近代茶館風格;現代室內設計;價值影響;生態(tài)內涵;文化創(chuàng)新
我們必須認識到茶館的功能價值決定了消費者在茶館品茶時,往往會從全面、具體視角來對茶館的風格和情感內涵進行集中衡量和藝術化表達。因此在近代茶館建筑中,形成了成熟而客觀的茶館建筑風格。當然,該風格的具體詮釋與表達,為當前我們更好開展現代室內設計活動提供了本質指引。
1當前室內設計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認知
在現代建筑設計活動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無論是整個建筑活動內元素的具體篩選與融入,還是具體的室內設計風格詮釋,都需要從室內設計的功能與應用價值角度來分析,從而實現整個室內設計的全面創(chuàng)新與本質化提升,能夠從設計風格的具體展現,到設計內涵的表達,都需要現代室內設計活動的整體具體訴求相匹配。事實上,對于當前我們所需要具體開展的現代室內設計活動而言,我們必須認識到,設計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更多在于當前室內設計活動中,未能對建筑本身的內涵特色形成必要考慮,從而使得現代建筑很難對必要的文化理念和設計認知形成應有感知。如果我們全面分析當前所普遍開展的現代室內設計活動狀況看,其中所具體存在的關鍵問題在于缺乏必要的設計新意,進而使得設計活動展現為“千篇一律”。在現代室內設計活動開展時,其也未能對具體使用的技術形成必要的更新,特別是在現代建筑發(fā)展日益成熟的時代背景下,我們看到BIM技術、AI技術等等,都能應用到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客觀上看,也成為影響和制約現代室內設計內涵的重要障礙和不足。結合現代室內設計的實施背景看,其中不足還在于設計過程中,缺乏對室內建筑自身內涵的有效融入,從而使得很多建筑“內外隔離”,或者其建筑活動內,很難對其中所需要具體詮釋和表達的文化理念,乃至藝術設計思維形成必要的詮釋。因此,結合當前建筑設計活動的開展訴求看,選擇極富內涵的元素,融入室內設計活動之中,就發(fā)展成為當前該設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所在。
2近代茶館的風格及文化內涵認知理解
當然在目前多元文化融入時代背景下,利用茶元素時,不僅要挖掘茶文化資源中所彰顯的具體文化優(yōu)勢,也要注重選擇合適的傳承載體和機制。茶館不僅僅是專門飲茶的場所,同時更是向我們彰顯和詮釋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長期而系統(tǒng)化的茶館建設與功能發(fā)揮時,其中所詮釋的生態(tài)理念和人文藝術內涵都是當前我們更好認知和利用近代茶館的基礎。茶館自身并不是普通的建筑場所,在茶館這一建筑中,我們所感知、品味的不僅是茶的濃厚氛圍,同時更關鍵的是,其恰恰也為當前我們系統(tǒng)、全面了解和認知整個傳統(tǒng)茶文化提供了合適的載體和認知空間。所以,我們在茶館中飲茶時,不僅體會的是茶的獨特內涵,同時也是濃厚而成熟的茶文化。當然人們在飲茶時,其中所彰顯的,不僅僅是具體的生活習慣,同時也是系統(tǒng)化的精神情感,這也對整個茶館的風格設計與表現產生了實質性影響。尤其是要站在茶館建筑自身的功能特點角度來對其進行分析和認識,從根本上確保茶館建筑特點,能夠從茶館自身的風格、內涵和茶館自身的功能發(fā)揮,都需要與茶館的實際價值和訴求之間形成的深度匹配。近代茶館自具體應用以來,其內涵就得以不斷完善,無論是具體的應用功能,還是系統(tǒng)化的設計風格之中,都在與社會大眾需求之間不斷匹配,無論是風格上的具體詮釋和表達,還是設計方案的整體確定等,都必須將大眾的功能訴求與之相結合,通過設計理念的全面優(yōu)化,從而實現茶館建筑自身文化內涵與設計品質詮釋的層次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