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計量分析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醫學檢驗人員網絡自主學習淺析
【摘要】
網絡資源平臺已經從傳統的文獻服務,向個性化的學科情報服務、科研交流服務的方向發展,本文對醫學檢驗人員的網絡自主學習路徑進行探討,包括文獻輔助學習、綜合資源學習、學術平臺交流等學習路徑。
【關鍵詞】
檢驗醫學;網絡自主學習
我國的醫學檢驗迎來了一個快速的發展期,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檢驗醫學與越來越多的學科交叉融合,這對其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實時進行學科的知識補充,還需要及時了解檢驗醫學相關的新設備、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標準,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愈發的凸顯其資源的多樣性和服務的便捷性,醫學檢驗人員亟待改變原來的自主學習方式,通過更為便捷的網絡自主學習途徑進行知識更新。網絡平臺自主學習模式是以網絡為基礎的計算機網絡的資源庫、知識庫為學習主要載體,進行有目的、自主的學習的過程[2]。網絡資源平臺已經從傳統的文獻服務,向個性化的學科情報服務、科研交流服務的方向發展。國外醫學教育也愈發的重視對網絡平臺路徑的應用[3-4],本文對醫學檢驗人員的網絡自主學習路徑進行探討,包括文獻輔助學習、綜合資源學習、學術平臺交流等學習路徑。
1文獻輔助學習路徑
文獻輔助學習路徑,即通過文獻跟蹤、文獻分析研讀、文獻計量等文獻的輔助分析方法,實現對科研信息的動態跟蹤,具有使用便捷、容易掌握的特點,是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的常用路徑。
文獻計量法網絡教育學習探析
【摘要】有效監測與研判國內網絡教育學習的基本概況,能及時掌握網絡教育發展動態,分析網絡學習的發展路徑與規律。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以CNKI數據庫為數據來源,通過搜索關鍵詞“網絡教育”和“學習”,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國內網絡教育學習研究文獻的分析,探討國內網絡教育學的年發文量、研究機構、熱點和發文機構情況。研究發現,針對網絡教育學習的研究日趨成熟,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缺少對該領域的深刻挖掘的學者。
【關鍵詞】網絡教育;學習;計量分析;綜述
引言
網絡教育(NetworkEducation)是指使用電視及互聯網等傳播媒體介質的教學模式,通過電視及互聯網,學員與教師即使相隔萬里也可以開展教學活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基于文獻計量法,通過對網絡教育學習特點研究的回顧,探討網絡教育學習的特征,對于加強學習者行為的檢測和管理、改進網絡教育的管理工作,提高網絡教育的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數據來源和方法
1.數據來源。本文選取CNKI收錄的全文數據作為樣本來源,以“網絡教育”和“學習”為篇名,采取“并含”的邏輯關系進行準確檢索。時間設定為CNKI的起始時間至2020年3月5日(檢索日),共檢索到2000-2020年間的所發表的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四大類相關文獻376篇,通過二次篩選,剔除會議公告等不相關文獻,最后應用于統計分析的有效文獻共計359篇。2.研究方法。采用科學文獻計量法,通過EXCEL、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對檢索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包括年發文量、作者、研究機構、熱點和發文機構等五個方面探討國內網絡教育學習的現狀與特點。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園林核心期刊研究熱點演進探析
摘要:以中國知網中2003~2019年間的核心期刊《中國園林》文獻記錄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軟件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中國園林》核心期刊的研究熱點。研究表明,《中國園林》期刊的研究熱點從最初的“空間”“生態”“景觀”等向“鄉村”“工業廢棄地”“綠色空間”“生態智慧”等主題展開,并賦予了園林更多的人文和科技,通過與地理信息系統(GIS)的交匯融合,借助“地理設計”這一概念能夠更好地形成景觀格局。
關鍵詞:中國園林;熱點;Citespace;可視化
中國園林跨越了幾千年發展歷程,承載著人類通過風水、風土和風情對園林的思索和實踐、依賴與信仰。從古代詩人的“詩意棲居”到現代社會的“花園城市”,園林已成為人們的信仰追求和精神的寄托。劉濱誼在《學科質性分析與發展體系建構———新時期風景園林學科建設與教育發展思考》一文中提到守住自然是風景園林學科的“底線”;為生態文明預測愿景、提出夢想、確定目標是風景園林學科的“擔當”;協調多學科專業,保護人居環境是風景園林學科的“角色”[1]。隨著文明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園林城市得到越來越多關注,而其相關學科(園林生態學等)也日益受到重視[2]。文獻計量學是利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定量分析科技文獻外部表征,進而揭示學術研究活動特征,已廣泛地應用于多學科領域的發展現狀和規律探索中[3~4]。隨著園林相關研究主題的深化和內容的豐富,學者們對研究領域易依賴自身經驗,產生認知偏差,不能客觀公正地深入剖析相關主題和內容。針對此問題,文獻計量分析方法能夠較好地通過文本數據方式,用可視化圖譜展現研究領域的演變趨勢和發展進程。顧至欣等采用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國內關于蘇州古典園林為主題的1154篇文獻,發現其主要研究領域是遺產保護與管理、園林史與園林比較、園林文化與特色、園林意境與審美等,其研究趨勢的關鍵詞是“融合”“溯源”和“深化”[5]。王艷婷等也采用該方法可視化分析西蜀園林的研究狀況,結果發現園林歷史與發展、園林美學與意境、園林文化與特性、造園要素與景觀和旅游開發是其主要研究主題,“追根”“交融”和“升華”是研究趨勢的根本[6]。研究借助Citespace軟件分析核心期刊《中國園林》2003~2019年間的文獻記錄,為學者梳理研究概況、分析不同時期的研究熱點。
1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中國園林》作為在國內外發行的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主辦的綜合性、理論性核心期刊,緊密結合行業特點和學科前沿,主要刊登風景園林及相關交叉學科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論文等內容。研究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CNKI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文獻來源《中國園林》的相關期刊論文,數據采集時間為2003~2019年,并清理無關數據如“刊首語”等導出“Refworks”文獻格式,除重(RemoveDuplicates)導入的數據得到4719條文獻記錄。利用Citespace文獻計量分析軟件繪制知識圖譜,分析《中國園林》核心期刊的研究熱點及趨勢。
2結果分析
2.1期刊引文分析。期刊引文是文獻的重要組成,分析期刊的引文有助于研究主題發展脈絡的梳理,對文獻受關注程度和價值的體現則可從引文頻次看出。研究結果表明,引用頻次最高的為多義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林箐和北京林業大學王向榮合作在2005年發表的“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一文,被引頻次達到896次。該文從地域特征與歷史園林、地域特征與現代風景園林和突出地域特征的設計實踐3個方面,闡述了地域特征對園林風格的形成和規劃設計有重要影響。并提出了不僅可以將天然山水風景作為參考對象,還可以將更廣闊的自然(田園和國土)作為對象形成設計語言[7]。同濟大學王云才的“論中國鄉村景觀及鄉村景觀規劃”被引頻次為781次,系統探討了鄉村景觀、鄉村景觀規劃的概念并進一步探討了中國鄉村景觀意象、景觀功能區、人類聚居環境等鄉村景觀規劃核心[8]。該文獻的高被引次數也印證了我國鄉村振興這一戰略的發展。隨著后工業時代的來臨,傳統制造業在城市中遺留的具有較大環境和社會問題的工業廢棄地也被提上議程,針對這一棘手難題,王向榮等通過“生態”“藝術”和“后現代”的景觀設計思想提出整體保留、部分保留和構件保留3種方式設計廢棄工業建筑、構筑物和工業設施[9]。
高效實現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目標
作者:孫榮 余魯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計量經濟學是因為人們研究經濟現象活動規律的客觀需要于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一門新型的經濟學科,是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同屬于中國高校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必修的三門經濟學核心理論課程。與傳統經濟學相比,雖然歷史不長,但已表現出了強大的理論價值與社會實踐價值,對于財經類院校大多數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本科生,是需要運用計量經濟方法去分析和解決本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而不是重在研究計量方法本身,所以需要的是理論與應用并重,融基本理論方法與應用為一體的一門計量經濟學課程。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深深認識到要更高效地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有必要針對這門課程的特點切實做好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環節的設計工作。
一、理論教學環節的設計
首先要選擇好教材。在理論教學上,根據高校統計學專業學生的高等數學、矩陣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學科的知識水平情況,以及教學計劃的課時安排,要注重選擇理論教學內容重點突出、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案例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其次要能抓住教學主線,這條主線也是計量經濟學研究的主線。筆者在長期的教學中緊緊抓住了計量經濟學的“模型設計—模型參數的估計—模型檢驗及模型的應用”這條主線,于是很自然地就減少了其中的數學和數理統計學理論上的推導內容,重點說明推導結論與計量分析方法的關系,比如:多重共線性、異方差、自相關等內容重點講解它們所產生的后果、如何檢驗,以及補救措施,避免了一部分數學基礎差的學生因為其中繁雜的數學公式認為計量經濟學就是統計課、數學課,繼而產生畏難情緒,對學習失去興趣的情況出現。三是重視案例教學內容的開發。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課,體現其工具性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是20世紀初哈佛大學創造的圍繞一定教學目的,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生思考分析和決策的案例,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當今世界的教育中受到重視和廣泛的應用。案例教學的關鍵是設計高水平的案例。我在課件中安排了一些針對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的案例,比如:居民住房消費,物價問題等方面的案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每一個案例提出后,引導學生按照“模型設計—模型參數的估計—模型檢驗及模型的應用”的計量經濟學研究步驟思考怎么建立模型,怎么估計參數、怎么進行模型檢驗等問題。使學生通過討論并運用計量分析方法分析這些問題后,即提高了同學們認識經濟問題、分析經濟問題的熱情,又更深刻的體會了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的應用。
二、實驗教學環節的設計
在本課程的實驗教學環節中,將實驗教學內容分為基礎實驗與綜合實驗兩個方面,基礎實驗有五個項目,綜合實驗一個項目。教學方式采用自主性實驗模式,自主性實驗模式是突出學生在實驗教學環節中的主動性,即在實驗主題的選擇、方案的設計、數據的收集、軟件的運用等方面都是由學生自己完成,學生要先提交實驗方案,經教師審核,認為具有可行性即可進行實驗。從教學過程來看,自主性實驗教學的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是分開的,理論教學部分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教學部分則是在老師的嚴格監控下由學生自愿組成實驗小組,每個小組根據實驗項目自愿選擇實驗主題,然后收集相關數據資料,應用模型及軟件研究所選擇的課題,最后寫出實驗報告,互相幫助以小組實驗的方式共同完成實驗。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環節的設計。
1.做好實驗教學準備工作。認真編制好實驗教學計劃,精心選擇實驗內容(研究課題)。編制實驗教學計劃對學生實驗進行布置、指導和檢查,是教學工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本課程的實驗教學計劃中體現了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的地位與課程性質,安排了實驗教學進度,確定了學生實驗教學成績的考核方式等。在實驗內容上我們在教學中設計了6個實驗項目,即EViws軟件的認識、一元回歸分析、多元回歸分析、多重共線性的診斷與修正、異方差診斷與修正、自相關診斷與修正、綜合實驗等基本涵蓋了教材教學內容。
國內外學者對SSCI影響因子的認識
一、引言
在社會科學研究逐步深入的幾天,隨著研究分析和評價工作的深入,理性化和科學化的對待SSCI文獻逐漸被人們倡導。他們認為,一個國家一方面應該留意SSCI文獻的數量,另一方面更要重視SSCI文獻的質量。但是,由于目前沒有很好的測度文獻質量的工具,那么可以用文獻影響力來評價文獻質量。因此國內外以文獻的影響力研究為核心對社會科學研究展開了系列評價工作。影響因子(IF,ImpactFactor)作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測度期刊的有用性、顯示度和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同時也可以作為測度期刊所在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影響因子作為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它是以引文為基礎的,其評價的主觀性相對較小,能夠更精確、客觀的測定期刊的質量。
二、國外學者對SSCI影響因子研究綜述
國外的很多學者認為影響因子能夠具有評價文獻質量的功能。Seglen(1997)說,以引文為基礎的影響因子在評價文獻時,相對于其他方法較為客觀。Geary(2004)說在學術研究質量與政府撥款、基金資助、職稱評定和晉升相掛鉤的今天,學術期刊質量的評估可以通過其發表期刊的地位展現。EggheandRousseau(2000)和Svensson,(2010)指出SSCI的影響因子作為測定期刊質量的指標,也能夠作為評價文獻質量狀況的最有用的方法。DanielaRosenstreich(2012)在分析GoogleScholar和SSCI相關領域的期刊影響因子及其排名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同一篇文獻在不同數據庫的影響程度是一致的。RonaldN.Kostoff等(2007)對比分析了中國和印度的SSCI文獻發表期刊的加權影響因子,評價了兩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影響力表現狀況。
三、國內學者對SSCI影響因子研究綜述
我國學者利用基于影響因子對我國在國際上發表的社會科學文獻的影響力進行了研究。胡俊榮等(2004)基于影響因子,分析了華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狀況。黨亞茹等(2005)【基于2000-2004年SCI、SSCI和A&HCI的影響因子研究,對天津市基礎和社會科學研究的影響力狀況進行了分析。程瑩等(2007)在統計分析國內9所名牌大學的SCI、SSCI論文的累計影響因子的基礎上,對國內名牌大學的平均質量進行了研究。于曉華(2008)基于影響因子角度,分析了1998-2007年SSCI經濟學領域期刊的英文論文數量和質量情況。劉莉等(2009)以期刊影響因子作為分析論文影響力的指標,評價研究了我國國際化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影響力情況。劉紅建等(2012)基于1975-2010年中日韓三國的社會科學文獻發表在SSCI的影響因子,分析了中日韓三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競爭力狀況。
四、對SSCI影響因子研究的評價
論計量經濟學教學創新
作者:王榮 單位:賀州學院
一、引言
計量經濟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門集經濟理論、高等數學和統計學為一體的經濟學科。在經濟學、管理學領域及經濟管理活動中得到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大多采用了設立模型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1]105,并且獲得的效果也很顯著。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克萊茵所說:“計量經濟學已在經濟學科中居最重要的地位”。只有掌握好計量經濟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才能提高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程度的計量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教育部將計量經濟學列入經濟學科核心課程是我國經濟學科走向現代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標志,對于提高我國經濟學人才培養質量和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我國高等學校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出現了一些例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不能將所學知識得以應用,教學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薄弱,教師重視理論的講授、數學過程的推導等問題,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鑒于此本文從我國高校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出發,提出解決方法,以便推動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進程。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培養計劃的制定不合理目前在我國高校中,關于學習課程的安排,以及學時等方面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對財經類學生的需求,尤其是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安排上凸顯了這個問題。
1•課程安排不合理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三門學科的有機結合,所以計量經濟學課程應安排在學生對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三門課程學習完之后更加合理。然而在實際的培養計劃中,往往由于有關人員對這門課程不夠了解,有時會安排在大二下學期,使得學生在沒有學習數學與統計學等基礎課程的情況下就開始了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學習[2]200。由此帶來的問題使學生不能扎實地理解和掌握計量分析方法,同時也使得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無法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總課時少計量經濟學的課時安排少。很多講授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師認為,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課時不足。有些高校為了增加學生的知識寬度開設了許多課程,從而壓縮了一些重要課程的學時數[3]113。一般包括實驗課及軟件的學習在內只有54課時。而這些課時對于初級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明顯是不夠的,不能將知識講得透徹,教學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大數據技術前沿與熱點研究
摘要:文章以WebofScience數據庫為基礎,以2015—2021年大數據領域高被引論文為樣本,運用知識圖譜軟件VOSview-er對樣本中的關鍵詞頻次進行統計,對關鍵詞數據進行手動預處理后生成科學知識圖譜,然后從研究熱點、研究前沿以及演進路徑對大數據技術進行量化和聚類分析。結果表明,大數據技術前沿有三個研究方向,分別是大數據開發與挖掘技術、大數據分析與管理技術、大數據運維與云計算技術。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是大數據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大數據運維與云計算是大數據技術的研究前沿,數據安全是大數據技術的未來研究熱點。隨著人們對大數據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大數據理論體系和大數據治理體系會更加完善和成熟,人類將進入信息技術引領下的萬物互聯新時代。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VOSviewer;熱點研究;高被引論文;數據安全
引言
大數據這一科技術語并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2008年9月,Nature雜志推出Bigdata:ThenextGoogle???,討論大數據技術用于處理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其中便首次使用了“大數據”的說法[1]。而首次提出大數據的定義是在2011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在其發布的《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前沿領域》(Bigdata,Thenextfrontierforinnovation,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研究報告中清晰表述:大數據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常規數據庫工具獲取、儲存、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集[2]。隨著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大數據不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逐漸融入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呈現出萬物互聯的趨勢。大數據技術的繁榮與各個國家的政策和經濟投入密切相關。2020年3月,數據首次被納入生產要素范圍,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之外的第五大生產要素[3]。數字技術發展到今天,計算機算法越來越復雜、穩定和科學,數據的產生、傳輸和處理的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大數據的基礎技術是基于云計算對數據進行存儲、管理、挖掘和分析,核心技術包括數據采集、機器學習、數據預處理、數據庫等。大數據技術意味著數字化進程的新階段,驅動人類社會發展,推動社會生產格局的調整?!?021年IDC全球大數據支出指南V1》(IDCWorldwideBigDataandAna-lyticsSpendingGuide,2021V1)[4]中,對全球大數據市場的未來發展做出推斷,稱到2025年IT投資規模將得到巨幅增長,數額將超過3500億美元,其復合增長率(CAGR)也將達到12.8%左右。IDC中國新興科技研究組分析師王麗萌認為,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升級和加速發展,政府、企業等終端用戶正在廣泛開展數字化轉型,完善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運用大數據分析和解決方案提升管理決策水平、改善內外部用戶體驗、支持創新應用,中國大數據市場支出將在五年內穩定增長。政府、企業對大數據技術投之以更多的關注。信息和數據規模增長,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受到大數據技術的影響發生改變,學界也涌現出大量大數據領域的相關研究。隨著國內外研究深度和廣度的不斷延伸,形成了復雜的研究網絡,這些龐雜的文獻數據信息亟需梳理和總結。知識圖譜法和文獻計量分析方法中的共詞共現法是分析學術領域研究態勢的基本方法,科技術語和高被引論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學科領域的研究內容,顯示出該學科領域的學者對某一方向的重視程度和研究傾向。因此,本文以VOSviewer可視化軟件為工具,以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檢索到的大數據領域的高被引論文為數據源,構建關于大數據領域的科技術語知識圖譜,然后對該領域的前沿和熱點進行挖掘、分析和解讀。
1數據準備
1.1數據收集
研究數據來源于2015—2021年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中大數據領域的文獻,通過主題字段檢索,檢索標題、摘要、作者關鍵詞和KeywordsPlus,以“bigdatatechnology”作為主題詞,截止到2022年4月9日,共檢索出8944篇文獻,為了使數據分析的結果更有意義,對這些文獻進行清洗,過濾掉信函、會議摘要、綜述論文、被撤回論文等無效文獻,最終以7169篇文獻為樣本。然后根據被引頻次從高到低進行排序,選取出前1000篇高被引論文。最后將這些文獻數據信息以純文本文件的格式導出,作為本文的數據源。
高校期刊需求可視化分析方法
1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專業期刊越來越多,價格也不斷升高,高校不可能通過購買全部期刊資料滿足所有讀者的文獻需求。即使將高校所有相關學科的文獻全部購買,也存在因學科發展不平衡而導致相當部分文獻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的現象。因此,高校在購買期刊時能夠做到有針對性,用有限的經費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多數老師和學生對期刊的需求,是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重要任務。完成這一任務的關鍵點在于準確地掌握師生的需求。高校圖書館主要是通過深入院系訪談師生收集信息,或是通過問卷調查法,或是通過調查學校學科設置等方法來確定讀者的期刊需求。但這些調查方法不能很好地發揮資源建設人員的主動積極性,調查結果很容易受到調查對象主觀性和隨意性的影響,很難做到全面精準地掌握讀者期刊需求情況,導致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存在較大的偏差。如何為高校對期刊種類需求分析以及期刊訂閱提供量化依據,是目前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所高校所有學科團隊時所引用的文獻,可以反映該高校對文獻資源的需求情況。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采用引文計量分析方法定量評估讀者對期刊的需求。隋桂玲等通過引入期刊使用率和保障質量的概念,將吉林大學哲學專業教師所選期刊和論文中引用期刊排序,定量描述期刊在該專業中的被需求程度和學術價值,以指導圖書館的期刊資源建設。李海霞等以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教師發表的論文引文為統計源,采用引文分析法,從引文數量、引文類型、引文語種、引文年代以及高引期刊等進行統計分析,揭示期刊館藏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配置期刊資源、優化館藏期刊結構、改進傳統服務方式等措施有助于提高館藏期刊資源保障率,滿足教師對期刊資源的需求。王兆勇等對南京陸軍指揮學院2004—2011年內容為公開的43篇博士學位論文的引文數量、引文年代、引文語種、引文類型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對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提出參考建議。焦坤等以相關學科科研人員發表的SCI收錄論文為研究對象,利用引文分析法從資源性質、期刊數量、被引頻次三方面分析外文資源對SCI收錄期刊論文的引文資源保障情況。李東升以福建工程學院發表的外文論文為研究對象,采用引文分析法對引文及其載文期刊分布、學科分布等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對館藏外文期刊資源保障能力進行評估,有效地反映了高校的外文期刊需求情況。Alves等對巴西圣卡塔琳娜聯邦大學2012年提交的博士論文中文獻的出版年份和引用模式進行研究,研究方法被應用到改善圖書館的工作流程,不斷優化該圖書館的館藏發展政策。Riahinia分析了2003—2008年伊朗5所大學的圖書館和信息科學學位論文的引文行為,以指導高校圖書館對圖書和電子資源購買的決策。上述研究表明雖然通過引文計量分析可以為圖書館的期刊需求進行定量化研究,但很難做到實時、動態化分析與研究,很難實現特定期刊實現高校學科建設的精確評價。近年來,美國德雷賽爾大學計算機與情報學陳超美教授開發的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專門針對文獻的共引進行分析,挖掘文本空間的知識聚類和分布,并可以顯現文獻的動態應用情況,為期刊資源在學科建設中的實際貢獻提供更為精確的定量化分析。本文利用信息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V對某高校2006—2016年所發表的外文核心期刊論文的引文進行可視化分析,獲得該高校學者所引用期刊的來源分布及年度變化趨勢等科學數據,為高校圖書館調查了解讀者期刊需求工作提供一種新的方法,為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改革提供新思路。
2數據來源和處理
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的SCI-E數據庫中,以某高校的英文名為檢索詞,使用“地址”與“機構擴展名”兩個限制字段,檢索2006—2016年內出版的學術論文。選取檢索結果中文獻類型為Article和Review的記錄導出,形成該高校SCI收錄學術論文數據集。利用CiteSpaceV軟件對所檢索到的學術論文數據集進行可視化處理。相關功能參數設置如下:時間區間為2006年—2016年,時間切片為1年;閾值選擇TOPN,N=100,即每個時間切片內提取前100條數據;節點選擇引用期刊(CiteJournal)。
3基于被引頻次的期刊需求分析
作者引用文獻受多種因素影響,但最主要的因素為該文獻對作者的研究起到支撐作用。期刊的被引頻次可用來反映作者對期刊的需求程度。某高校發文作者對期刊引用次數越大,說明其對該期刊需求程度越高。使用CiteSpaceV對數據進行期刊引用分析,結果以知識圖譜的方式呈現,如圖1所示。圖1中節點的大小表示期刊被引頻次,節點越大被引頻次越高,節點越小被引頻次越低;標識的節點為被引頻次前5%的期刊節點。表1列出被引頻次前5%的23種期刊信息。圖1中其他期刊被引頻次信息可以通過“Export”菜單中的“NetSummaryTable”命令導出查看。經統計,被該校SCI收錄論文所引用2次以上(含2次)的期刊有457種,總被引頻次為12785次。每種刊的平均被引頻次約28次,被引頻次在28次以上(含28次)的期刊共有121種。被引頻次在400次以上的期刊僅1種,被引頻次在300—399次之間的有3種期刊,被引頻次在200—299次之間的有4種期刊,被引頻次在100—199次之間的有23種期刊,被引頻次在50—99次之間的有53種期刊,被引頻次為3次的有60種期刊,被引頻次為2次的有104種期刊。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的經費是有限的。在訂購期刊時,期刊的性價比分析至關重要。圖2顯示了某高校被引頻次與被引期刊數量的變化曲線圖,被引頻次越多的期刊,其數量越少,大多數期刊的被引頻次比較少。在圖書館期刊資源建設時,購買被引頻次高的期刊,性價比相對較高。原因有二,一是期刊利用率高,二是期刊數量少,購買所需的經費也較少。相反地,由于被引期刊大多數都集中在低被引的部分,期刊被引次數較低,利用率不高,而期刊數量相對較多,購買時需要花更多的經費,性價比偏低。性價比高的期刊應該優先訂購。高校在遴選訂購期刊時,閾值選擇非常關鍵。一般地,被引頻次-被引期刊數量曲線存在著拐點,這個拐點可以作為該高校的訂購期刊時閾值選擇的依據。圖2所顯示的某高校被引頻次-被引期刊曲線的拐點在10—20之間,該高??梢砸罁陨淼慕涃M情況選擇閾值。被引頻次大于閾值的期刊在該高校的性價比較高,應該積極建設,而被引頻次低于該閾值的期刊在該高校的性價比較低,在經費不充裕的情況下可以暫時不訂購。
4基于被引頻次年度變化的期刊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