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基礎醫學課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基礎醫學遠程教育的困難與措施
作者:侯鵬高 呂長淮 單位:皖北衛生職業學院
基礎醫學不僅理論性很強,實踐性也很強,實驗實訓教學是基礎醫學遠程教育的“短腿”和“不足”,已成為制約基礎醫學遠程教育教學質量和基礎醫學遠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利用Internet技術構建基礎醫學遠程教育虛擬實驗實訓平臺十分必要和重要。
1.基礎醫學遠程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基礎醫學遠程教育的主干課程包括: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病理學、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護理學等。上述主干課程每門課都有實驗實訓內容,一般醫科大學教學大綱對理論課和實驗實訓課都有明確的比例規定。基礎醫學遠程教育教學大綱也對實驗實訓課有明確的規定,實驗實訓課占相當的比例,因為基礎醫學遠程教育培養目標不僅要求其畢業生在理論上要達到各醫科大學畢業生的水平,而且要求其畢業生在實踐上也要達到各醫科大學畢業生的水平。基礎醫學遠程教育的學生,基本都是在職在崗醫學專科學校的畢業生,如護理專業的大專畢業生,她們中有的已經在臨床護理崗位上工作多年,有一定的臨床護理工作經驗,不僅在理論和實踐上需要再提高,而且迫切需要提高學歷層次,以適應醫院升級和個人技術職務升級的需要。同時,經過基礎醫學遠程教育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以提高指導下級開展護理工作的能力,規范自己和下級的護理操作。鑒于護理工作的特殊性,我們不僅要培養理論型人才,而且要培養實用型人才,這樣,基礎醫學遠程教育的實驗實訓就更加重要了。但是,目前基礎醫學遠程教育存在的問題,一是學生難以“個別的”、“自主的”到學校實驗室完成實驗,如護理專業的學生,她們有的工作繁忙,還要上大小夜班;有的家庭上有老人需要照顧,下有小孩需要培養。在時間上的確存在困難,難以適應遠程教育的教學模式。二是一般的基礎醫學遠程教育院校都缺乏實驗實訓基地,缺乏實驗實訓的設備和器材。基礎醫學遠程教育的主干課程較多,實驗實訓內容也相對較多,購置繁多的實驗實訓設備和器材所需資金太大,一般講是不現實的,目前我國開設基礎醫學遠程教育的院校基本上都沒有基礎醫學各相關課程的實驗室。三是遠程教育院校也缺乏基礎醫學各相關課程實驗實訓的老師。現有的狀況是,開設基礎醫學遠程教育院校的教師,或是自有的,或是外聘的,其中外聘的專家教授所占比例較大,其理論和實驗教學水平較高,但實驗實訓準備、實驗實訓管理的人員幾乎為零,實驗實訓教室更是缺乏,因為遠程教育院校的教師數量受編制和資金條件的限制,不僅如此,其實驗實訓教室更是缺乏。
所以,我們說基礎醫學遠程教育的“短腿”和“不足”是實驗實訓教學,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采取措施,研討適應基礎醫學遠程教育的虛擬實驗教學平臺。虛擬實驗室(VirtualLaberabry)的概念最早由美國Vir-ginia大學的WilliamWolf教授于1989年提出,能夠提供給實驗者一個基于網絡的虛擬實驗操作、技術交流的平臺,具有靈活、安全、低成本等特點[1]。在國內,目前虛擬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已有起步,少數高校在有的專業建立了虛擬實驗室,例如,清華大學的虛擬汽車發動機檢測實驗室,華中理工大學的虛擬工程測試實驗室。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虛擬實驗室已有了長足發展,比如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的MBL虛擬化學實驗室,就很有代表性。這就為基礎醫學遠程教育構建虛擬實驗實訓教學平臺奠定了基礎,并有了可借鑒的樣板。對于基礎醫學遠程教育如何進行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性教育,以及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創造性工作的能力,都是我們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基礎醫學遠程教育構建虛擬實驗實訓教學平臺,運用Internet技術進行遠程實驗實訓教學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一大趨勢和重要的發展方向。
2.升級改造現有校園網絡構建基礎醫學遠程教育虛擬實驗教學平臺
2.1升級改造校園網絡
內分泌系統基礎醫學整合課程改革初探
【摘要】: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醫學課程整合已經成為目前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發展趨勢.為實現內分泌系統模塊認知、能力、職業素養教學目標,吉林醫藥學院內分泌系統基礎醫學整合教改組在教學設計與實踐中,以轉化醫學理念為指導,注重教學內容系統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導向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創建并完善以“能力為導向”的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從整體上重新構建了內分泌系統課程教學體系并取得初步成效.
【關鍵詞】:轉化醫學;內分泌系統;課程改革;體系
自美國西儲大學(CaseWsternRserveUiverGeensity)醫學院在1952年提出以器官系統為代表的整合課程以來,醫學整合課程在歐美發達國家已實施多年并得到了廣泛應用[1].目前,各高校吸取國內外經驗,先后在整合課程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2].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醫學課程整合已經成為目前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發展趨勢[3].如何在臨床本科基礎醫學教育中建立科學、高效的教學方式,避免知識脫節[4],并且有效提升醫學生轉化式學習能力至關重要.為此,吉林醫藥學院內分泌系統基礎醫學整合教改組在轉化醫學理念下對內分泌基礎醫學課程進行了整合,3年多的整合實踐證明,學生在內分泌系統基礎醫學知識的整體性方面,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人文素養等方面均得到了提升,課堂效果好評率達到98%,教學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5G6].
1內分泌系統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總體設計和目標
根據«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精神,內分泌系統基礎醫學整合教改組在教學設計中,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生能力的培養,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導向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7],創建并完善以“能力為導向”的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從整體上重新構建內分泌系統課程教學體系,以實現內分泌系統模塊認知、能力、職業素養教學目標.在認知教學目標方面,讓學生掌握內分泌及代謝病臨床實際問題所折射出的基礎學科知識(如內分泌系統正常解剖、組織學結構和反饋調節機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內分泌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病變特點,以及該系統常見藥的藥理學知識;在技能教學目標方面,通過對內分泌系統常見病、多發病開展病例討論,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辯證思維能力及對內分泌系統相關的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的判讀能力;在職業素養教學目標方面,在理論課堂及實踐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醫風,引導其樹立人文關愛意識,培養其與內分泌系統疾病診療相關的交流溝通技巧和團隊合作能力.
2轉化醫學理念下重構內分泌系統基礎醫學課程
2.1教學內容改革
實驗課積極性教學改革論文
一、如何調動學生上實驗課的積極性
長期以來,基礎醫學的實驗課是附屬于理論課的,學校在教學中將基礎醫學的理論課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實驗課的內容也基本離不開教材,導致學生在實驗中對教師的依賴性較高,獨立實驗的能力較差,對實驗課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些因素都使得學生參與實驗實訓課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從而造成了基礎醫學實驗課教學質量不高,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要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我認為必須要讓學生成為實驗課的主體。
(一)跳出教材,增強實驗的綜合性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病理生理學、生理學、藥理學”這三門學科的實驗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整體化的綜合實驗,不再將實驗課作為基礎醫學的附屬課,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將典型的臨床病例引入其中,通過實際臨床病例提高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此一來,實驗課跳出了教材,將三門獨立學科的實驗教學內容融匯成綜合性的實驗,既增加了實驗課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又有利于激發學生上實驗課的興趣。
(二)在實驗教學中合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
在以往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常常先進行理論教學,然后讓學生自己做實驗,而學生在實驗中并沒有實際操作可以借鑒,在操作上很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自己又找不到解決方法,因此極易產生厭煩情緒,降低對實驗課的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通過視覺和聽覺雙重作用,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容易被激發出來。鑒于此,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可以合理運用多媒體,在實驗操作之前,先給學生一個題目,如診斷實驗中病理反射檢查,教師可先讓學生利用網絡查找有關病理反射檢查知識的相關文獻資料,了解病理反射檢查的概念、原理、檢查的臨床意義等,接著再通過網絡課程讓學生了解病理反射檢查的操作步驟、檢查方法以及檢查中應注意的事項,最后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自己只需在旁給予一些正確的指導即可。如此,學生便能在自己查找資料、看網絡視頻以及教師的適當指導下成功完成實驗,其信心必然增,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
(三)小組合作完成實驗
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知識整合教學模式
[摘要]傳統的醫學教育普遍存在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脫軌的現象,探索整合式教育成為醫學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在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醫學課程中有許多課程涉及“不孕不育”方面的知識,且我國居民不孕不育癥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不孕不育”成為日益關注的社會問題。因此,該文以“不孕不育”為例探索知識點整合教學模式,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相關內容進行縱向整合,系統地闡述疾病發生的結構基礎、病理和生理、診斷和防治,使其達到醫學教育的連貫性。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喜歡知識點整合的授課模式,認為其能提高學習積極性,促進自己對課程專業知識掌握,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知識點整合;教學模式;不孕不育
在我國傳統意義上,醫學教育包括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兩大部分,其中臨床醫學教育是指對基礎醫學的熟練度和應用[1]。在我國現代醫學教育中,基礎醫學的教育發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此,如何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聯系更為緊密,讓醫學生在未來的醫學職業生涯中更好地利用目前所學到的知識,一直以來是從事現代醫學職業教育者迫切需要進行探索及亟待改革的研究方向。醫學課程整合的目的是以跨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重新關聯組織的整合教學內容,讓兩者可以形成更有意義的教學關聯[2]。在整合課程中,將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有關聯的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創新的重新設計排版,可以為廣大醫學生提供良好的專業學習環境構架,激發廣大學習者的興趣,提高醫學病案邏輯分析處理能力,加深對醫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建立獨特的臨床醫學思維[3],從而有效解決醫學教育中出現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脫軌的各種現實問題[4-5]。廣西醫科大學于2011年開始對大學本科醫學教育進行整 合 教 學 改 革,開 設 了 許 多 整 合 課 程,其 中,“生殖、性、生長與發育”是一門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整合的課程,其將組織學、胚胎學、婦產科學、男性科學和兒科學中有關“生殖”“性”“生長與發育”的內容進行縱向整合,從結構基礎到生理過程,再到生長與發育,并涵蓋了在此期間發生的疾病和診斷及防治等方面的內容,使其達到醫學教育的連貫性。在這門整合課程中,“不孕不育”是進行整合的各學科聯系最緊密、知識點交差最多的內容。而且我國居民不孕不育癥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日益關注的社會問題。因此,本研究以“不孕不育”為例探索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點整合教學模式的建立、應用及效果探討。
1確定教學內容及方法
雖然整合式醫學教育已經逐漸成為國內外醫學學者所普遍認同的一個大發展趨勢,但遠遠不能簡單的“拼盤”組合。由于我們的“生殖、性、生長與發育”課程整合教學內容包含好幾個學科課程,授課教師分別來自不同的學科專業和不同的技術部門,在轉變授課教學方式和整合授課課程內容等方面均有各自的教學特色,并且還由于需要充分兼顧各自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和相對獨立性,造成整合的內容深度和知識廣度明顯不足,且同時存在部分教師重復授課內容。為此,我們需要對傳統課堂教學內容進一步優化整合,避免出現重復課堂教學,徹底拋棄“拼盤式”的老舊課堂授課方式。在教學方法上則需要側重于啟發學生的學習思路,注重對學習方法的橫向引導,讓學生自主地對各知識點進行縱向分析把握和橫向分析比較。由于這門整合課程中,各學科重復內容最多,最相關的是“不孕不育”知識點,所以我們將組織學、胚胎學、婦產科學和男性科學中所有涉及“不孕不育”的內容 進行 知 識點整 合,內容 包括 不 孕 不育的 結 構 基礎、病理和生理、診斷和防治3個方面,以基礎知識和共性規律為教學重點,對上述學科相應內容進行縱向把握和橫向比較。主要采用“問題導入型教學方法”,利用互聯網及多媒體講授與討論相結合,引導學生融入整個教學過程,有助于調動醫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去閱讀更多文獻,促進課內和課外知識的運用。
2教學設計
2.1課前課后準備
融入課程思政的案例式醫學課程探索
摘要:以臨床案例為載體,以醫學人文教育為切入點,將價值塑造、知識探究、能力培養“三位一體”融會貫通,實踐探索出融入“課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模式。該模式將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顯性教育與價值塑造的隱性教育浸潤融合、有機統一,既可以提高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又可以提高專業課程“課程思政”育人的深度、溫度和效度。
關鍵詞:基礎醫學課程;案例式教學;“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專業課課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通識課程的教育實踐活動。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我校結合辦學定位、專業特色、培養目標,在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案例中,將價值塑造、知識探究、能力培養“三位一體”融會貫穿于基礎醫學課堂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專業課程課堂教學陣地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小細節、大教育、重醫德”的育人特色。
1地方醫學院校在教學模式及專業課程教育“課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不足
通過師生訪談、文獻研究、專家咨詢等方式,調研我國地方醫學院校醫學生人才培養的現狀。結果顯示:大部分地方醫學院校依然采取“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科為中心”的大班制、“老三段式”等傳統授課方式[1]。傳統授課方式存在基礎與臨床知識、能力培養脫節,專業能力培養與立德樹人相分離,專業課程所承載的“育人”作用弱化,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等現象[2],難以適應新時代社會對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探索適應地方醫學院校的教學模式改革,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以適應新形勢下人民對健康的需求。
2融入“課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為加強專業課程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們探索實施了融入“課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礎醫學教學模式改革實踐,具體措施如下。
醫學整合課程神經科學教學論文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武漢大學醫學院2009級、2010級、2011級臨床醫學五年制教改實驗班149名學生。
1.2教學實踐
整合課程學時數為108學時,其中理論課76學時,實驗課及小組討論(包括臨床病例討論和臨床見習)32學時。課程內容的安排以中樞神經系統的解剖為主線,遵循“從結構到功能”、“從生理到病理”的原則,分別介紹中樞神經系統各部分的正常生理功能及相關疾病,并通過臨床病例討論和臨床見習強化所學知識。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是建立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整體知識框架、以利于學生系統、整合學習神經科學相關知識,并通過病案導入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整合課程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基礎與臨床教師擔任授課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和課件共享,促進教師之間進行授課內容的溝通和整合。除理論授課外,整合課程加強了實踐教學,包括實驗課、臨床病案小組討論以及臨床見習。病案討論在每個階段課程結束后進行,以小班(20-24人)為單位開展,以小組報告和討論問題的形式進行。病案討論時,學生應用本階段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病例,最后由教師總結討論中存在的問題。臨床見習安排在課程最后階段,以利于學生對臨床病例的綜合分析與理解。
1.3教學效果評估
針對課程內容的整合以及整合學習方式設計學生問卷調查表,以了解學生對整合課程的評價。調查問卷中設置“贊同”、“中立”、“不贊同”3個不同程度的選項。
基礎醫學與教學形式
作者:孫永波 單位:淄博職業學院護理學院
沉思當前高職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醫學課程結合點,在教學模式上倡導“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學內容上推行“以系統、器官為核心”教學方式,是高職基礎醫學課程教改的熱點。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該教學方式實行并不順利,并存在某些問題,認識和解決這些相干問題,可進一步驗證該教學方式的優越性。
一、具體教學理念認識模糊和內化不到位
目前,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范式[1],在高職醫學院校推行“教、學、做(用)合一”的教學套路,需要有一個過程,不能急功近利。不實事求是考證高職醫學教育的教學特色,生搬硬套工科高職教改的理念,對以“問題為中心”、“以器官、系統為核心”和“活學活用為要素”的具體教學理念產生模糊認識或內化不到位,使基礎醫學、橋梁醫學和臨床醫學先后銜接的教學層次、教學規律脫節,“教、學、做(用)合一”的教學套路不能有效施展,不能保障高職醫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知識體系的有效建構,進而沖擊橋梁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的實效教學[2]。由于我國的高職醫學教育改革起步較晚,盲目推行所謂“必須、夠用”的教學理念,使基礎醫學課程教學體系的運行受到較大的沖擊,教改未走出獨立的路子。針對該現狀和“教、學、做合一”的基本素求,高職基礎醫學課程的具體教學理念必須轉變為“以問題為中心”、“以器官、系統為核心”和“活學活用為要素”[2]。目前,該具體觀念還沒有成為基礎醫學課程的整體優勢理念,其具體問題在于:(1)該具體觀念指導的課程建設的整合手段空洞化;(2)高職院校推行該具體觀念的補償機制沒有完善和到位,使人體機能實驗課程的“教、學、做合一”大多停留在形式上;(3)基于該觀念的具體思路尚未形成。
二、高職基礎醫學課程的精品課程建設沒有形成整體、集合和互動的關聯優勢
1.精品課程教材的優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決或完善。就單項基礎醫學課程精品課程建設來講,其教材的優化、包容和整合具有特殊性,應該體現課程特色,明確該課程的定向、定位;從基礎醫學課程群的精品課程的建設方面推理,其教材的優化、包容和整合具有共性,應該整體體現“以問題為中心”、“以器官、系統為核心”和“活學活用為要素”的具體理念,使“以器官、系統為核心”教學方式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素求相容與共。只有完善上兩項事宜,才能推出優秀的基礎醫學課程體系的精品課程建設的優秀教材,籍以推動“以器官、系統為核心”教學方式的有效展開。令人遺憾的是,現行的基礎醫學精品課程的教材建設并沒有經過專業課教學專家和教學實踐的具體考證,教材建設重復“翻板”傳統教材,關聯課程教材之間的重復、繁雜、交織現象比較突出,教材的優化、包容和整合沒有與“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素求相統一。故基礎醫學課程群的精品課程教材的優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決或完善,刻不容緩。
2.沒有形成良好的實驗教學情境規程。“教、學、做(用)合一”教學過程的展開是基礎醫學實驗課“以問題為中心”、“以器官、系統為核心”和“活學活用為要素”的具體理念的具體操作化,其載體形式就是創設“以器官、系統為核心”的實驗教學過程規范化運行的良好的情境規程,使高職醫學生真正體驗“教、學、做(用)合一”的教學流程,強化和豐富分析、理解、運用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當前的高職院校教改并沒有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進行規范投入或投入后又變向束縛,使得基于工作過程的范式教學和“教、學、做(用)合一”的實驗教學沒有形成優勢的情境規程,因而“以器官、系統為核心”的實驗教學模式并沒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應。
四年制專業醫學檢驗論文
一、回顧我國高等醫學檢驗教育發展簡史
在醫學檢驗專業本科開設時,絕大部分院校均定為五年制,畢業后授予醫學學士學位,也有極個別院校設為四年制,畢業學生授予理學學士學位。而在1998年國家教育委員會規范專業設置時,統一規定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為五年制,畢業學生可授予醫學或理學學士學位。近年教育部有規定,新設置的醫學檢驗專業本科學制一律為四年制,畢業學生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專業目錄中,已明確統一規范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歸屬醫學技術類,學制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二、重新認識和定位新專業目錄及培養目標
新專業為“醫學檢驗技術”,雖然名稱沒有太大改變,但明確歸屬新單獨設立的醫學技術類,統一學制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使本專業其內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們認為,學制、學位及歸屬類別的改變,主要是強調、突出了該專業的“檢驗技術”屬性,而淡化“臨床檢驗診斷”屬性,即業務培養要求由“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受到醫學檢驗操作技能系統訓練,具有臨床醫學檢驗及衛生檢驗的基本能力”,應該轉變為“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基礎醫學、醫學檢驗基礎及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受到醫學檢驗操作技能系統訓練,具有臨床醫學檢驗及醫學實驗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關診斷性報告的簽發、檢驗所獲信息的應用、轉化及臨床檢驗診斷,應由具臨床檢驗醫師資質的專業人員承擔。
三、正確處理幾點轉換和關系
1.四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培養目標的轉換。
原有目錄中醫學檢驗專業,由原歸屬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類、可授醫學學士或理學學士的五(四)年制專業,明確歸入新設立的醫學技術類中,意味著本專業的醫學檢驗技術類人才的培養定位,淡化了其臨床醫學內涵。因此,本專業原有培養目標(1998年教育部專業目錄),即“本專業培養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級醫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門從事醫學檢驗及醫學類實驗室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業務培養要求為: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受到醫學檢驗操作技能系統訓練,具有臨床醫學檢驗及衛生檢驗的基本能力”,應進行相應調整。新專業的培養目標應改為“本專業培養具有基礎醫學、醫學檢驗及醫學檢驗相關臨床醫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術能力,能在各級醫院、醫學研究、血站、體外診斷試劑研發及生產等部門,從事醫學檢驗及醫學類實驗室工作的醫學技術高級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