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集成技術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花生集成技術綠色種植模式探究
遼西地區主要種植作物為花生、玉米。氣候特點是干旱少雨,光熱資源充足。土壤質地以砂壤土為主,特別適宜花生種植。農業部門近年來不斷優化種植模式,不斷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摸索幾套適合遼西地區花生高質高效集成技術綠色種植模式。
1花生滴灌節水增效模式
1.1選用良種。選擇適宜的高油酸花生品種,當5~10厘米地溫穩定達到18℃以上時播種,覆膜種植可提前5天左右。播種前做好種子挑選、分級,播前用種衣劑包衣。
1.2播種、施肥、鋪管(覆膜)。用播種施肥鋪設滴灌管帶(覆膜)一體機進行單粒精播,大壟寬85厘米,小壟寬30厘米,播深3~5厘米,播種密度1.8萬~2萬株/畝,畝施復合肥20~25公斤,硫酸鉀5公斤,菌肥20公斤,鈣肥10公斤。
1.3膜下滴灌。出苗后視土壤墑情適時滴灌。在花生苗期、花針期、結莢期、飽果成熟期分別滴灌1次。第一次于播種至出苗期,如土壤濕度不足最大持水量60%時,膜下滴灌水量約5立方米/畝,能保證土壤返潮即可。第二次為開花期至下針期,土壤濕度不足最大持水量60%時進行滴灌,水量約10立方米/畝,此階段是花生需肥水最大時期。第三次莢果膨大期,此階段為花生需水臨界期,灌水量10~30立方米/畝。第四次飽果成熟期視土壤墑情適量滴灌(根據降雨情況確定滴灌量和時間)。
1.4病蟲害綠色防治。采用性誘捕器防治二代、三代棉鈴蟲,在花生團棵期、花針期、飽果期結合肥水管理進行三噴三防。
1.5適時收獲。當中下部葉片轉黃脫落,70%以上莢果果殼硬化、網紋清晰、子粒飽滿時及時收獲、晾曬。收獲后人工回收毛管,機械回收殘膜。
談計算機軟件集成化技術輔助材料成型
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已經成為工程領域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人們借助計算機的力量,在工業試驗、制造及生產之前進行大量的計算機輔助試驗,以解決傳統試錯法耗時長、成本高、可試驗范圍受限等問題,這種輔助試驗方法被稱為計算機輔助工程(簡稱CAE)。制造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先進制造技術,這是全球科學技術發展的最前沿,是國際高技術競爭的主要方向,激烈的技術競爭已經在全球展開,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感受到了制造技術方面的巨大壓力。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具有較高的計算機輔助工程技術水平,但材料加工行業的CAE技術則相對偏低,甚至有些企業在CAE技術的使用方面還是一片空白。我國材料加工行業要想獲得高質量的發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就必須具有良好的CAE軟硬件環境及大量掌握并精通CAE技術的優秀人才。由洪慧平主編的《材料成形計算機輔助工程》(冶金工業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一書系“高等學校規劃教材”。全書包括6個章節,理論深刻、案例豐富,全面介紹了材料成形計算機輔助工程的方方面面,比如材料成形過程模擬、虛擬制造技術以及計算機輔助質量系統、CAD建模等。為了提高該書的實用性,編者還設置了上機實踐的環節,針對軋制過程CAE為例展開,著力培養并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材料成形加工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越來越意識到材料加工的重要性,從加工利用自然資源到加工制作金屬類工業材料,到新時代的材料合成,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與傳統材料成形技術比較起來,基于計算機及信息化技術的新型材料成形加工技術迅猛發展,實現了驚人的飛躍。以“計算機輔助孔型設計”為例,編者指出,CAD技術的引入能夠計算一切必要的參數、檢驗所有必要的限制條件,通過計算機模擬設計結果并進行相應的修改,代替或減少試軋過程,降低因試軋對生產的影響降低生產損失的同時,將設計人員從繁瑣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開展更多別的活動。在此基礎上,編者歸納了CARD中的經驗模型、理論模型及經驗-理論模型等多種變形模型及算法,并運用多種算法對單道次軋制實施變形實例進行計算,詳細的計算思路及過程,配以對應的計算公式、程序設計框圖等,幫助學生能夠更快地掌握相關算法。與此同時,編者將書中使用過的所有CARD變形參數計算模型全部作為附錄匯總成表格,方便讀者參閱。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對材料加工成形方面的重視度越來越高,新型的材料成形技術不斷出現,這使得計算機軟件集成化技術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只有擁有了成熟的計算機軟件集成化技術,才能從源頭解決影響我國材料工業的短板。編者明確指出,應用于材料成形的計算機軟件集成化技術主要從這樣幾個方面發揮作用:其一,利用計算機軟件集成化技術模擬塑料注射環節。優化注射成形工藝參數既要考慮工藝過程,也要考慮多個參數的優化。如果完全依賴于設計者的個人經驗或能力,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及人力物力。而引進計算機軟件集成化技術進行仿真分析,則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其二,利用計算機軟件集成化技術模擬鑄造環節。作為材料生產流程的基礎,鑄造過程必須保證高溫、連續的狀態。但由于材料的物理化學反映所引發的不確定性,使得材料鑄造工藝極為復雜。采用傳統基于數學模型的優化方式無法優質高效地解決相關問題。計算機軟件集成化技術的引進就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復雜問題,實現對復雜系統的評價。在虛擬域進行新產品或新技術的測試又能縮短新技術引進、新產品啟動的時間限制,降低測試成本;其三,利用計算機軟件集成化技術分析固化模型。材料固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放熱效應極為明顯。通過軟件技術的應用能夠仿真出固化動力學模型積分;其四,利用計算機軟件集成化技術分析整體工藝。以汽車零部件的制造為例,超過七成的汽車零部件是通過板料成形技術制造。這其中面臨的共性問題有厚度均勻性、殘余應力等幾個方面。傳統工藝布局采用的是試錯方法,挑戰性大、錯誤率高。引進計算機軟件集成技術進行模擬沖壓則能夠有效應對這些問題,提高鈑金試驗工藝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效率。
《材料成形計算機輔助工程》既突出了計算機輔助工程在材料成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系統構成,也強調了材料成形過程中運用的各種計算機軟件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等,還針對材料加工成形工藝過程的優化進行了相應的思考,該書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的好書,在作為高等學校材料類相關專業教材的同時,也可作為相關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及研究人員的參考用書。
作者:殷艷菊 單位:湖南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談教育數字化關鍵技術及集成應用
摘要:為了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將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簡述教育的發展歷程、對比分析教育信息化現狀的基礎上,對教育數字化進行定義,歸納數字化技術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并提出一種教育數字化的集成應用——校園計算。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校園計算;數字化轉型
1引言
隨著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式改革的推行,教育體系隨之發生變化。終身學習體系的出現產生了繼續教育學院、終身學習教育、開放大學,使得“活到老學到老”成為一個永恒的話題。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科技進步、教育意識強化的今天,教育數字化擁有優質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潛質,教育生態正從“互聯網+教育”向“智能+教育”轉變[1]。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師生交互不僅可以在物理空間,也可以遷移到虛擬空間,實現師生線上線下交互虛實融合的分布式學習[2]。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使用目前先進算法模型結合全過程大數據進行分析、預測和判斷,能夠為學習者創造新型學習條件[3]。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教育行業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數字化革命,教育行業正駛入數字化轉型的快車道。本文主要闡述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各技術優勢,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即大數據促進個性化學習、實現差異化教學、優化管理決策、推進教育智能化,開啟教育新時代;區塊鏈技術構建學信大數據、學位證書系統、去中心化教育系統,助力教育體系改革。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種教育數字化的集成應用——校園計算(CampusComputing,又稱校園大腦)。
2教育數字化定義
在農耕時代的原始社會,教育是一種自然教育,基于生產活動、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生。教育內容簡單,圍繞生產需求開展,教學手段也比較單一,無明確教學概念,以模仿學習為主。這種以傳統技術、工匠精神為代表的教育仍在以“師徒制”方式傳承。到奴隸社會私學的出現,官學與私學并重,形成中國古代教育的雙軌制。到了工業化時代,工業化生產模式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知識的生產工人,從而催生了規模化培養人才的學校。學校的教育模式類似工業化的量產模式,為工業時代的標準化輸送了大量可用人才。信息時代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促進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等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在我國日益普及,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實踐成為現實,開放性、協作型、交互性、共享性、實時性、個別化的網絡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當前,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重塑我們的世界,數字化正在潛移默化地推動整個社會轉型,人類社會將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共享的智能時代[4]。數字化被定義為信息表示與處理方式,而本質上強調信息應用的計算機化與自動化[5]。為此,本文將教育數字化定義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發展,促進教育思維轉變,推動物理和虛擬教學環境相融合,使個性化、情景化、數據驅動的教學模式成為常態,建立人機融合的智慧教育新生態。
3教育數字化技術
計算機網絡系統集成技術反思
1計算機網絡中的集成技術
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中,應用較為廣泛的集成技術有以下幾類:數據集成、方法集成、API集成等。
1.1數據集成
這是計算機網絡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集成方法,數據轉換與數據聚合是該集成方法的關鍵。在對數據進行轉換時,可以通過相關的轉換工具來完成,經過轉換之后,可實現不同系統之間數據信息的傳遞。數據聚合需要在虛擬全局的模式下進行,通過聚合,可對局部數據源進行集成。
1.2方法集成
對于計算機網絡系統而言,方法集成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歸屬商業應用軟件的范疇,它的應用優勢非常明顯,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方法集成的應用程序在操作范圍上更廣;(2)采用方法集成軟件的計算機網絡系統能夠對公共商業功能進行訪問;(3)方法集成軟件可對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的相關應用程序進行調用。
1.3API集成
谷子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集成研究推廣
谷子俗稱小米,屬于一年生草本植物,隨著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加,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機械化種植水平不斷提升,大部分谷子種植基地均已經應用了全程機械化技術,對于谷子產量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谷子全程機械化技術主要指在谷子各個生長階段,通過機械技術為其營造優質的生長環境,優化各項種植技術,解決傳統人工種植耗時長、耗工多的問題,同時通過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提升谷子種植面積及種植量,適時播種及收獲,從而促進谷子的現代化種植生產,實現農民增產增收。本文主要介紹了谷子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措施,以期為谷子現代化種植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1谷子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
1.1機械化耕整地
1.1.1技術要點
谷子機械化耕地技術要求主要以秋季深耕及春季耕地為主,秋季深耕時常用的機械設備為鋅式犁,使用鋅式犁對土地耕翻后需進行耙磨保墑,春季谷子整地同樣為鋅式犁翻耕,在耕翻時要求土地翻耕后含水量適宜并使用鎮壓器對農田進行鎮壓,以確保土壤緊密度適宜,在鎮壓時可根據種植要求進行蓋膜處理,若土壤墑情較好,地塊品質優良,可不蓋膜[1]。
1.1.2作業質量要求
谷子機械化耕整地作業要求耕地耕幅一致,避免存在漏耕或重耕情況,防止土壤墑情不一影響谷子正常出苗生長質量,耕幅誤差距離不可超過5cm,且需要確保耕翻后的土地表面平整,回垡率及立垡率均不可超過3%,耕翻之后地表肥料、雜草及殘株完全掩埋于地下,耕地時需保證耙細、整平、表面無雜物留存,切不可將耕翻在土壤中的肥料再次翻到土壤表面,避免基肥施入質量受到影響。翻耕完成后需進行地表耙平處理,要求地面坡度不可高于10°。春耕后需進行適當鎮壓,鎮壓時需確保鎮壓滾表面不沾土,鎮壓完成后要求種子無地面裸露情況且畦田規范,寬窄一致[2]。
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中的集成運用
摘要:隨著裝配式施工發展越來越成熟,系統的集成化施工理念已經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BIM技術對于推動裝配建筑集成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裝配式建筑施工效率高,節能環保,還有助于控制施工成本,因此在當前施工中有廣泛的應用。BIM技術具有可視性、仿真性、一體化、協調性的特點,可以說與集成化裝配式施工需求完全契合。本文分析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中的集成應用,希望能有效提升裝配式建筑施工中質量。
關鍵詞:BIM技術;裝配式建筑;集成應用;分析
隨著裝配式施工發展越來越成熟,系統的集成化施工理念已經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BIM技術對于推動裝配建筑集成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筆者分別介紹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設計階段、預制生產階段及裝配施工階段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當下在裝配式建筑中BIM技術應用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從事相關研究的工作人員需要深入探索BIM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在提升裝配式建筑工程質量水平和綜合效益方面尋找突破口。
1BIM技術介紹及在裝配式建筑中集成應用的意義
1.1BIM技術介紹
BIM技術又稱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是綜合建筑各種相關數據信息在計算機中建立起來的虛擬建筑模型。BIM技術誕生之初是為了虛擬化多為建筑模型實現仿真模擬,具有可視化功能,便于進行各種建筑方案調試,對比進行量化分析,從而科學計劃建筑材料,減少浪費,提升工程建設效率。隨著BIM技術發展,其在工程建設中發揮功能遠不止這些,對于建筑企業來說BIM技術已經與企業管理系統、技術部門和其他信息系統融為一體協同工作,實現智能化工程建設管理,所以可以說現代BIM技術應用推動了建筑行業的發展變革。從BIM技術對建筑行業各部門的影響力來看,BIM技術未來會引領建筑行業發展趨勢[1]。
1.2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中集成應用的價值
集成旱農技術農業產業化進程研究
摘要:
結合定西市安定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分析提出了集成旱農技術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措施建議,對同類地區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發展建議;推廣
一、安定區基本情況
定西市安定區位于甘肅省中部,全區總流域面積3638km2,總人口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萬人。耕地面積11.4萬hm2,人均0.31hm2。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屬中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6.3℃,無霜期141d,降水是唯一可利用的潛在水資源。雨水利用率低使干旱成為我區的常駐性自然災害,據統計,安定區干旱發生頻率達40%左右。十年九旱成為安定區的真實寫照。年均降雨380mm,降水低谷期引起土壤水分低值槽現象造成作物出苗難。干旱導致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滯后。因此,如何“利用天時,主動抗旱,以雨水治旱”成為安定區的當務之急。近年來,全區上下圍繞旱作農業特點,審時度勢、因地制宜,以增強農業抗旱減災能力,實現高產優質農業為突破口,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效益為目標,采取農藝、工程、生物化學、機械、高新技術并舉,節水農藝技術、集雨節灌技術、保護性耕作等各種成熟的旱作節水技術集成組裝,堅持“向科技要效益、要潛力、要品牌”的原則,把提高現實生產能力與持續發展能力相結合,把提高單產與改善品質相結合,把生產與生態相結合,把促進生產與探索運行機制相結合,邊引進、邊試驗、邊示范、邊推廣,形成技術研究、引進、推廣和培訓相互銜接,行政、科研、推廣與應用互相聯動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總結出了“覆蓋抑蒸、土壤培肥、抗旱新材料、保護性耕作、集雨補灌、抗旱品種、坡改梯、節水農機具應用”的八項旱作農業綜合技術集成模塊,使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得到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增強,在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上發揮了主導作用,實現了由被動抗旱向主動抗旱的轉變。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集成膜技術處理電鍍廢水的中探索
摘要:針對電鍍廢水污染日益嚴重的現狀,對合肥某工業園區電鍍廢水進行在原生物處理的基礎上采用集成膜技術進行了中試研究,并將出水循環至電鍍工藝。試驗結果表明,這一系統運行穩定,能用于電鍍工業并優于現工業園廢水處理系統。
關鍵詞:電鍍廢水;集成膜技術;納濾;廢水;回用
隨著我國制造業的崛起,電鍍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電鍍行業產生的電鍍廢水因含大量懸浮顆粒、有機物、重鉻、鎳、銅等重金屬,使其成為污水處理系統中一類高污染的廢水來源。以往電鍍廢水常采用化學沉淀技術處理,但此法需用到大量化學試劑,且造成大量重金屬損失,中水回用率低。最新的《電鍍污染物排放標準》(GB21900-2008)對電鍍廢水污染防治、重金屬排放濃度限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企業采取更環保的生產工藝、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符合要求的廢水治理技術,以期在達到中水回收利用同時減少廢水治理過程中能源的過度消耗和資源浪費。本項目采用微濾(MF)、納濾(NF)及反滲透(RO)集成膜處理技術處理電鍍廢水,構建試驗裝置,設計中試工藝,探索集成膜技術在電鍍廢水工業上的應用,以期實現電鍍行業清潔生產的目標。
1試驗
1.1試驗水樣
試驗水樣來自于合肥某電鍍工業園電鍍企業,廢水水質情況如表1所列,其每日廢水排放量高達1400噸。其中30%的水量可循環再利用,回用價值非常高。
1.2試驗工藝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