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我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對作文的畏難心理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學生很早就涉及到語文的寫作問題。由于其年齡偏小,沒有足夠的閱歷,再加上沒有健全的知識結構,導致對事物的理解缺乏一定的判斷能力,使得表達能力也差。語文的閱讀有本可依,但是語文的寫作就完全找不到參照點,面臨這點困難,小學生肯定會產生寫作上的畏難心里。作為教師,往往因為缺乏經驗,對作文教學也是畏首畏尾,教與被教的雙方不良心理,都會導致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得不到正常的開展。
(二)教學策略上出現了失衡
1、重視數量,輕視質量
在受到現在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授作文的過程中,往往在乎學生在作文寫作中的速度,再依據考試的規定來制定出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過程。在寫作當中限制了學生的內容、范圍以及字數,而這種局限性的要求會造成在寫作時候的磨洋工現象的出現。例如:在教授學生學寫議論文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對無關大局的部分寫的相對拖沓,而在真正到了文章重點、高潮的部分幾句帶過。很多時候,為了讓學生保證一定的寫作能力,基本上每天都會規定學生寫作一篇日記,這樣使得學生有一種碼字的習慣,久而久之,碼字的形式越來越重,文章如流水賬,像那平靜的湖面,毫無特點可言。
2、注重模仿,輕視學生的自行創作
寫作是心靈情感的描述,創作是寫作進步的階梯,可現實的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形成了一種千篇一律的感覺。教師時不時的會強調經典的作文案例,使得學生產生了一種盲目跟隨的心理。對經典案例的重復使用,使得學生即使在寫于案例無關的作文的時候,也會在幾句話后繞到熟悉的案例路子上來,導致作文的寫作完全跑偏。例如:教師規定,請學生寫一寫這美麗的星空,學生可能就會將星空引到星空下的路燈,由路燈再到自己家的燈光,然后就到了慈母的身上,從而對歌頌母愛寫一大篇的情感。眾所周知,在考試中同一個題目下,想要脫穎而出,必須要在作文的創作、構思上得到創新,走一條不尋常的路,或者可以“唱反調”,用不一樣的方式寫作,才能夠避免文章落入俗套。
(三)時間、地點的局限性
在傳統教學的45分鐘的課堂,在家庭的保護下,小學生很難得到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使得學生對生活、自然缺乏一定的了解。但是作文則是要求學生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對自然的體驗。如果學生僅僅局限于課堂、家庭,自然而然沒有接觸其他事物的機會,就談不上什么獨特的、有深度的思想表達了。在小學生的作文中,經常會出現通順的文字,但是內容卻讓人苦笑不得的情況發生。例如:學生在寫水果之間的嫁接的時候,例如蘋果與梨子的嫁接的時候,寫出那天爺爺買回來了蘋果和梨子種到了地里,結果等幾天挖出來,就嫁接成功了。因此,可以看出,缺乏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經驗,也就沒有深刻的寫作思路,更談不上精辟。
二、面對教學問題,提出對策分析
(一)教師也需要調節
正所謂,沒有教不了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作為老師,想要取得教學上的成功,離不開教學心理的調整,離不開心態的擺正。在進行小學語文的寫作教學的時候,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階段、學習特點,考慮到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實行針對性的寫作練習。由于是小學生,五六年級的學生表現會好點,但是總的來說,其動手能力較弱,欠缺理解能力,在邏輯思維的表達上較為混亂。在教師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后,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好奇心與強力的求知欲,學生對外界的事物都有強烈的親近感,在這方面就存在著一定的可塑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對癥下藥,保證寫作教學取得最佳的效果。例如:在寫作春天的故事的時候,可以將學生帶到戶外,讓學生看看我們的春天有什么:那春雨、那春風、那綠草、那藍天,讓學生在自然的環境下,掌握到春天的氣息,也就更加有利于寫作。在學生寫出春天的故事時,及時的對學生做出一定的鼓勵。學生在受到表揚后,也會提高對寫作的興趣以及寫作的信心。在輕松的環境下,讓教師和學生都能在最佳的心態下參與到寫作教學活動中,對提高小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二)調整教學策略,提高寫作質量
1、加強指導,傳授學生寫作技巧
老師要讓學生多親近自然,感悟世界,體會生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思考大千世界中萬物的生存、發展以及競爭等,隨時隨地的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聽到的、看到的、體會到的才是事實,才是真相,學生才能夠寫得下去,也才能寫得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此同時,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表達手法,例如:議論手法、舉例手法等,教會學生如何才能夠把話說明白、說清楚。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開頭、什么樣的寫作素材、什么樣的詞句以及什么樣的結尾才稱得上佳作,在不斷的寫作練習中,挖掘出自己最適合的方法。盡量避免對作文進行硬性規定,讓學生進行自由創作,發揮自己最佳的寫作水平,不去追求速度、不去追求數量,重點把握好寫作上的個性化。
2、結合閱讀,強化學生寫作技巧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為小學生,正式接觸外界興趣最為濃厚的階段,老師應當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籍,經常性的閱讀文章中的經典語句,分析別人是怎么寫出來的,好在哪里。這樣,不進可以豐富、積累學生的寫作素材,更能讓學生學習到作者的寫作構思以及技巧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不僅可以加強應用技巧,也能夠提高寫作的質量。另外,加強優秀古今著作的朗讀與背誦。當學生做到這些時,在寫作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胸中有墨,不吐不快”的感覺,寫作也自然成為了學生表達自己感情的需要,從而慢慢的愛上語文的寫作。筆者經過多年事實證明,沒有積累的寫作是沒有底氣的寫作。
3、及時反饋,提升學生寫作技巧
作為教師,及時的反饋學生在寫作上的優勢、劣勢,讓學生了解清楚自己的寫作能力,才能夠針對特點進行有效的改進,以保證學習和教學達到一致的進步,讓學生懂得揚長避短,這也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作文信息的反饋也不能簡單的認為就是給學生說了不足之處就成,也不是單一的老師闡述就成。反饋的形式多種多樣,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教師的指導性面批、佳作對照等等,恰當的話語和高分的獎勵,對學生寫作激情也具有一定的鼓勵作用。例如:學生在創作中描述親情時,很多學生都想到母愛。我考慮到這點,對親情文章的指導上作出了一點改變。引導學生,對母愛進行最深處的情感體驗,個別的學生就選擇了寫父愛的偉大,寫出了母愛雖廣闊,但父愛亦無疆。從母愛引發到父愛,不僅讓學生提高了寫作興趣,更能夠開發學生的思維。換個角度、換種模式,學生也不會覺得詞窮語僵了。
(三)放飛寫作思想
1、走進大自然
自然界是神奇的,是無奇不有的,帶領學生在大自然中暢游,了解那一草一木一蟲一草,從心靈中喚醒學生。讓學生在大自然中玩耍、欣賞、觀察,在大自然中獲取感性真知,很多學生都會寫出教師想不到的東西。
2、走進大生活
寫作的源頭來至于生活,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猶如那溪水源頭,文章如溪水,當源泉富而不枯,那么溪水自然能夠流個不停”。一個人的生活越充實,他對生活的感悟也就越深刻,他的寫作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才能更加的與眾不同。教師應當帶領學生走入社區、貼近生活進行參觀、收集、采訪。面對大千世界的無窮變化,學生的觀念也會從根本上發生變化,對生活有了自己獨特的了解,才能夠寫出意味無窮的文章來。
3、不要輕易規定作文命題
小學生是個性最為豐富的個體,不同的學生,他們的喜好、興趣、表達方式、述說方式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學生在選擇作文的寫作方向、題材上都會存在不同,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去寫出他們心里的多彩世界。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如果將學生束縛在一定的命題當中,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厭惡的情緒,從而討厭寫作。因此,在寫作教學的安排中,因考慮每一位寫生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創作形式,讓不同智力的學生都能夠很多的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表達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在快樂中書寫、在書寫中尋找快樂。
(四)擺脫盲目性,學生的活動才是本能,好玩才是天性
從筆者多年的經驗總結看來,很多剛畢業的小學語文老師,對作為教學都存在著盲目性。我覺得:作為的教學不能過多的在意形式,要懂得創設情境,激發出學生心里最根本的欲望——解決學生的寫作難題。小學作為難教,首先在于學生對于作業的興趣;其次是一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覺,感覺沒有什么可寫的。所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才是最根本的途徑。曾經,有個哲學家說過:“我們順著天性來做事,那一切都會變得特別的簡單。”作文教學要聯系到有趣的、好玩的、新奇的事物中去。因此,教師應當注重作文寫作前的知道,必須禁止在寫作前的“無所作為”,到了真正寫的時候,才去考慮什么素材、中心思想等等。
三、結語
總之,寫作應當從娃娃開始培養,在小學教育中,我們要懂得教會孩子如何去讀、如何去寫,要引導、教會他們表達自己對事物最真實的情感,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以及寫作能力,讓學生習慣獨立思考、善于思考,為以后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小學語文的寫作能力,能夠讓學生成為將來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