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互聯網+對音樂啟蒙教育的意義,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兒童音樂啟蒙教育也越來越被大眾所重視,涌現出了越來越多音樂教育機構和啟蒙平臺。同時,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依靠互聯網交互平臺和傳感器等新興科技,使“足不出戶”實現兒童音樂啟蒙教育成為現實。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有效推動使音樂啟蒙教育。
關鍵詞:互聯網+;音樂啟蒙;音樂教育
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實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也在穩步提升,于此同時,人們對藝術的要求越來越高,音樂啟蒙、幼兒啟蒙、音樂鑒賞等行業的應運發展。新的“互聯網+”平臺和交互技術使得這一領域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互聯網改善了音樂啟蒙這一領域的時空局限和地區差異,使這一行業更增添了新的可能性,產生了更大的社會效益。
一、“互聯網+”的應用對音樂啟蒙時間利用的推動
音樂啟蒙和音樂培養需要大量的時間,根據問卷調查,有70%以上的音樂技能學習和音樂啟蒙都是在附近的音樂機構學習。以南京市鎖金村為例,周圍居民如果想進行音樂啟蒙教育最少需要10分鐘時間進行準備,最多達到2個小時。音樂機構的分布與人口密度和高校分布的有關,在一二線城市,居民接受專業音樂院校教師教授的音樂課程,花費在交通上的時間平均在1小時以上。“互聯網+”技術無異于給這一領域帶來了新的可能。僅需要一臺電腦和一臺與其匹配的音響,音樂啟蒙變得比以往更加便利,花費在路上的時間將被大大節省,而這些被節省下來的時間也完全可以利用在音樂感受力和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上。“互聯網+”對于時間利用的推動方面有著毋庸置疑的貢獻。
二、“互聯網+”對音樂啟蒙的經濟成本節省的推動作用
(一)交通費用的節省
“互聯網+”節省的音樂啟蒙成本絕不可小覷。新技術甚至可以讓居民“足不出戶”享受到音樂啟蒙教育,累積的交通費用的節省是相當可觀的。以南京市居民為例,正常居民在參加音樂啟蒙、音樂教育等相關課程次數人均為一周2次,按照南京市人均交通費用計費標準,按每人每次使用交通費用為3元,來回2次,而“互聯網+”技術完全可以使這一部分費用降低至一半甚至更多,一些家庭甚至可以不花費交通費用就可以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音樂啟蒙教育。
(二)學習費用的節省
“互聯網+”可以節省的音樂啟蒙經濟成本不僅表現在交通成本方面,影響更大的則是“學習”費用。同樣以南京市為標準,居民僅通過學習鋼琴來進行的音樂啟蒙課程費用人均超過100元/次。南京地區剛請授課人均收費標準如下:普通大學生輔導:5-15歲兒童(120元/次),成人(150元/次)音樂系本科生輔導:分別為150元/次和200元/次音樂系碩士輔導:分別為300元/次和350元/次教授/導師輔導:分別為500元/次和800元/次“互聯網+”將對這一行業帶來巨大改革。現代“電子化鋼琴”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人對音樂啟蒙教育的需求了。“電子化鋼琴”即利用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耦合,將音樂用數字化的方式表現出來:用戶可以戴上耳機,通過和鋼琴1:1制造模擬實體的按鍵和踏板來發出真實鋼琴的聲音。現代技術的推動力更在于技能的多樣和優越性,“電子化鋼琴”已經可以利用傳感器技術對用戶演奏的力度來反饋,與互聯網連接更可以對自己的彈奏進行評價、保存、,現代“電子化鋼琴”更可以“自動演奏”,從而更快讓初學者學習技術。這樣的科技早已不再是紙上談兵,其所消耗的經濟成本也將為一些較為貧困的家庭節省開支。
(三)音樂啟蒙的普及的推動作用
互聯網早已不是稀罕物,“家家有電腦,人人有手機”已經成為常態,較貧困地區大多具備了上網的條件。然而音樂藝術的普及力度卻遠遠沒有達到外國同時期水平。這與我國音樂教育的普及和投入密切相關。盡管我國正在不斷完善藝術教育相關政策,也補貼了很多項目,但對很多家庭來說,“藝術”仍然“很貴”。調查顯示,仍有約30%的人認為“音樂啟蒙教育”僅僅是“會彈鋼琴”,而他們喜歡的音樂往往停留在“抖音神曲”。“不懂樂器分配、音樂欣賞、音樂禮儀”使得很多人望而卻步。而新技術的出現讓很多家庭都有欣賞音樂、普及音樂啟蒙教育的機會。從簡單的賞析到樂器技術等方面,互聯網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互聯網的普及程度也會讓音樂啟蒙更加壯大,相信不久的未來,人民對于藝術的欣賞能力和受教育程度會更上層樓。
三、“互聯網+”技術對音樂事業的推動
“互聯網+”技術可以提高音樂藝術教育的普及程度,為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注入新鮮血液。傳感器技術可以測量樂手演奏每一個音符的力度、位置,并將這些數據傳播到互聯網上進行交流,用戶也可以借助互聯網和傳感器的反饋裝置立體化利用這些數據,使這些數據重現樂曲。這對于一些音樂技術的學習如虎添翼,用戶之間的交流省去了不必要的路程和時間,相比線下教學,使用數據化處理也會更精確,這對于一些初學者來說很有幫助。與文學和美術都不同的是,音樂使用的物質材料是聲音,是通過聲音來表達感情的一門藝術。音樂教育兼具教育性和公益性,互聯網也將為音樂教育帶去新想法和新思路。現代作曲家作曲并改編的很多作品,也越來越被大眾接受。
四、結語
“互聯網+”技術給音樂啟蒙教育這個行業造就了新的可能,也給了大眾一個認識、了解、熟知音樂啟蒙教育的機會。新的技術推動一個甚至多個行業的發展,也提升了人民的藝術修養,這一點顯而易見。未來,新載體會繼續承載音樂行業的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音樂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郁文武,謝嘉辛.在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尹愛青,曹理,繆力.外國兒童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邱胤超 謝怡歆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