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對文修辭手法中學語文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對文的涵義
“對文”這個詞本身就含有“相對為文”、“對舉”等意思。“對”是“相對應”或“相對稱”的意思;“文”指的是“文字”,也就是詞或詞組。“對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語法結構中,處于相對應位置上的詞或詞組。“對”“文”連起來作為一種修辭或訓詁使用時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語法結構中,處于相對應位置的詞或詞組,意義相同相似或相反,意義相同比相反更常用。古人行文忌用語重出,在遇到上下文有重復的詞語出現時,往往用近義詞或同義詞來替換。古人或稱作“錯綜為文”。運用這種修辭手法能使語言凝練傳神,富于變化,增強表現力。利用這種同義詞替換的特點,可以據已知的詞來推斷未知的詞義,有時雖然不能解釋的很準確,但至少可以弄清楚釋詞義的大致范圍。這對我們學生理解文言文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對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舉例分析
在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有很多文學作品中都運用到了“對文”這種修辭手法,當然以文言文居多,還有相當多的現代文中運用的成語用了“對文”這種修辭手法,如張潔的《我的四季》中的“怨天尤人”和“幸災樂禍”。
(一)“對文”在中學語文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舉例分析
1《.莊子•秋水》:“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課文注解將“少”解為“小看”,將“輕”解為“輕視”。其實,這二者并沒有什么差別,小看就是輕視,避復而已。?
2.蘇洵《六國論》:“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彌”與“愈”意義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
(二)“對文”在中學語文現代文學作品中的舉例分析
教材中現代文里也有“對文”這種修辭的出現。而且很多現代文中運用的成語運用了“對文”。
1.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尤其是其中的精彩語句:“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其中“驕傲”和“自豪”意思相近,但用詞有變化,這種修辭方法就是“對文”。
2.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山也虛無,林也縹緲”。“虛無”和“縹緲”很明顯在這里是一個意思,運用了“對文”。
三、“對文”在高考中的舉例分析
江西省語文自主命題的翻譯題有一句是:為國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則人殘,法寬則失罪,務令折中,稱朕意焉。分析:此句中的“急”有急躁、緊急、急速、緊、迫切等義,到底應取哪一個呢?其實上面沒有一個適合,那么“急”到底該怎么翻譯呢?如果學生知道這句存在古漢語修辭中的“對文”現象,根據下文的“寬”是“寬松”之義,很快可得出“急”是“嚴厲、嚴猛、嚴酷”之義。可見,了解古漢語修辭方面的知識很重要,很實用。
四、成語中“對文”的舉例分析
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個成語:“文過飾非”:文、飾:掩飾;過、非:錯誤。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這個成語是高考成語的比較難的,有單個字的解釋,也有整體的解釋。“文過飾非”等成語平時學生很少接觸到,教師用普通方法單純地講解,讓學生記憶是需要學生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的,而且時間一長效果又會打折扣。如果讓學生記住這些成語都是運用了“對文”的修辭手法,那么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就能記住這些成語中單個字的解釋和整體的解釋。運用了“對文”的成語還有很多,比如“陽奉陰違”“除舊布新“”避重就輕”“刪繁就簡”等等。希望以上研究能使“對文”這種修辭手法為廣大中學教師和學生所熟悉,并能使廣大中學教師和學生在語文教學和學習中充分應用。
作者:紀玉霞 單位:青島市城陽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