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任務型模式下中學英語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學者們如朗(Long,1992)和威利斯(Willi,1996)等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施任務可以分成預備、正式和后期三個階段。預備任務階段(Pre-taskPhase)是指在正式任務之前,教師與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執行課堂教學任務促進語言學習,可以通過支持學生執行一項與正式任務相似的任務、為學生提供一個示范、讓學生參與那些用來準備性活動或向學生指明時間安排和執行任務的方法等步驟完成。正式任務階段(MainTaskPhase)以任務本身為中心,提出實施教學任務的選擇,包括如何實施任務的各種考慮和如何處理任務過程中的語篇問題等。后期任務階段(Post-taskPhase)是指完成了正式課堂教學任務后的一系列跟蹤任務程序,包括重復正式任務、對正式反思和聚焦語法形式等。上述任務型語言教學各個階段和步驟都是設定在正式的課堂內完成的,比較適應國外第二語言教學和習得。在第二語言環境下,除了正式課堂教學之外,學習還有很多課堂之外的近似母語的第二語言的輸入、輸出機會,即學習和使用所學習語言的機會,這與任務型語言教學相輔相成。而英語在我國是外語,盡管與第二語言有很多共同之處,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起來。在中國,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校園是他們學習英語的最主要場所,很少有其他學習和使用英語的環境和機會,如果幾乎把任務型教學的所有內容和環節都壓縮在課時和資源都很有限的正式課堂教學范圍內,任務型語言課堂教學就會演變為少數語言程度相對優秀的學生的表演,很多學生被動地扮演了觀眾的角色,任務型教學最終只能會流于形式,不能產生預期效果。所以,非常有必要對國外學者提出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做一定的調整和補充。下面是初中英語Goforit中的Unit8Isthereapostofficenearhere?單元教學任務是在英語國家問路及指路的實施方案和具體步驟。
(一)預備任務階段
第一步:構建任務框架在課前設計與正式任務相關的詞匯和與主題相關的預備任務,比如要求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方式,要求學生繪制學校附近的建筑物名稱及路名地圖,讓他們在空間上感知方向感.同時了解問路及指路等相關詞匯和表達方式。第二步:控制性操練練習首先,給學生看一段帶字幕視頻介紹,并要求他們參照字幕仔細觀察,熟悉相關詞匯發音和用法。第三步:練習真實材料要求學生聽聽力材料中的2b,然后了解方位介詞及問路,指路需要的句型。第四步:聚焦語言知識讓學生聚焦書上圖片內容的操練,教師做適當的監督和補充。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拓展。第五步:自由練習第一至四步學生一直在用所提供的材料與模式進行復述性(reproductive)語言操練;這步的自由操練任務會推動(push)學生進行意義商榷(negotiationformeaning)。各個小組成員進行組內交流教師課前要求準備的資料,經歸納整理后,以小組表演的形式與全班共同分享。教師根據任務要求,對以上資料做必要的篩選、補充和講解后,然后要求學生進行自由練習,比如角色表演:學生甲扮演去英國旅游的中國學生,學生乙扮演英國學生。學生乙問路,此處教師可以給出不同場景。小組成員運用新、舊語言知識,就問路這一話題發揮想象,通過情景創設,自編對話,進行角色扮演。
(二)正式任務階段
第一步:導入課堂正式教學任務。在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預備任務并對正式任務有一定認識和相關知識以后,接著進入正式課堂任務實施階段。學生根據以上獲取的信息和知識點,結合自己原有對指路的認識,討論和描述中盡可能多地拓展。教師提出任務:HowcanIgetto…?學生可能談及:學校附近的公共場所及如何到達。然后,教師繼續問:Canyousaysomethingaboutyourneighborhood?學生會回答:Ilivein…,thereisa/an…nearmyhome.Ilike…,Ienjoy…,最后教師引出主題任務:讓學生介紹自己所居住的環境,盡可能多地使用所學的介詞及句型。第二步:語篇聚焦。各組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介紹自己家附近的環境。各組選出一位同學做記錄。每個學生準備后向全組成員報告自己的意見,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討論。個別同學遇到不會表達的詞或句子,可以向本組成員尋求幫助,實在無法解決,就向老師求助。在執行任務時,學生應相對注重表達的流暢性,即注意力應集中在話語的意義之上而不是形式上。
(三)后期任務階段
第一步:反思正式任務。學生回想任務進行的全部過程。適當評價每個人的居住環境,綜合設計理想的居住環境。第二步:語言跟蹤任務。師生共同復習本課學的語言文化知識,以游戲的方式進行知識點的呈現,上一環節中介紹他們所設計的理想居住環境,讓某一名同學以地圖的形式畫出,教師把學生在任務實施各個階段所犯的典型錯誤寫在黑板上,并和學生一起改正,并分析其原因,并告訴學生認識到錯誤是進步的開始,以此暗示學生積極進入下一任務環節。教師最好不要針對某個學生進行糾錯。教師可以將學生說出的本課的句子重點指出,并書寫到黑板上。第三步:任務強化。通過這一主題的討論,學生整節課都沉浸在對居住環境及地圖的空間構筑上,同時也學到了相關的知識,擴大了詞匯量,學到了新的句型。教師趁熱打鐵給學生布置一篇課后作業:要求學生邀請一名外國筆友來家里做客,并介紹怎么去你家,描述周邊的特征.以此鞏固和強化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教師以抽查的方式進行評估監督。以上做法,在不改變整體結構和各個任務階段的前提下,增加一定的步驟,把任務實施過程向前后拓展,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途徑,疏散和緩解正式課堂任務教學的壓力,增多學生語言輸入和輸出的機會,強化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改善英語學習和教學效果。這比較適合以英語為外語的教育背景。
二、結語
本文根據外語教學相關理論,結合中學英語教學實踐,參考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對從國外引進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和補充,使其更加符合我國英語教學的國情,更好為英語教學和學習服務。教師在參考這個模式時,應確保任務的難易度適中,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貼近生活,否則因為學生的過渡語能力有限難以完成,影響了任務型教學效果。另外,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制訂和編寫適合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的大綱和教材;培養中學英語教師全面的語言觀,提高他們綜合素質;不斷完善任務教學評價體系;進一步加強中學英語教學第二課堂建設,為學生提供和創建更多的英語輸入和輸出機會;消除學生英語學習情感障礙,提高其參與意識和積極性。
作者:劉曉瑞 單位:杭州啟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