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職業素質實踐教學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高職學生進入企業之后,企業除了要求其知識、能力與崗位要求相適應之外,還要求與企業的價值觀、企業意識相適應。因此,在對學生實施職業素質教育的同時,還應在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考慮到與企業文化之間的溝通及同質性。選取“三相異步電機維修實訓”這門具有代表性的課程,探索對學生實施職業素質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
職業素質是職場的立身之本。高等職業教育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大量的調研表明,高職畢業生進入企業后存在的諸多不適應,并非體現在知識及專業技能上,而更多的是體現在對企業文化的理解、認知上的欠缺與不適應。學校在培養動手能力方面下足了功夫,但在培養學生職業素質上卻少有實招,片面強調培養學生具有現代工業技術所需要的技術能力,而忽視了培養學生做職業人的道德和精神[1],導致培養的畢業生難以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這就要求高職教育必須創新教育理念,將企業文化充分融入校園,滲透并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始終。如將“生產技術管理”“6S管理”(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等先進企業文化引入校園①,既重視科技價值追求,又注重適應企業、融入社會,追求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
一、引入先進企業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建立校企文化相互融合的新型校園文化,是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核心保障[2]。企業文化是一種經營性文化,強調實用性和功利性,以促進企業生產與經營為根本出發點,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高職校園文化是一種教育文化,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培養優秀人才,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需要,以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為目標。職業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在終極價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3]。企業用人選擇既要看職業技術、技能,更看重職業素質。職業院校對學生除了進行文化教育和職業技術、技能的培養外,還必須進行誠實守信、愛崗敬業、遵章守紀等方面的職業素質教育,以更好地實現與企業上崗要求的“零距離”。
(二)有利于學生向優秀員工角色的轉換
大多數職業院校往往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企業對職業素質的要求。這種現象導致高職畢業生到企業后很難適應企業工作環境,嚴重阻滯了學生向企業優秀員工的轉換過程。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為構建符合學生發展、適應人才培養需求的新型校園文化提供了方向,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同時,讓學生在校提前接受職業素質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了解、接受和認同企業文化,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創新意識、質量意識、安全意識、環保意識等企業文化理念,不僅可以扭轉高職教育中存在的偏頗,還可以極大地促進新型校園文化的建設,通過這種新型的校園文化,對學生進行心靈塑造、行為干預、情感熏陶和意志鍛煉,使學生最終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技術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伴隨人一生的文化力量,把高職生培養成企業需要的職業人,使學生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順利過渡,不同身份的完美轉換。
(三)有利于新型校園文化建設
把現代工業文明、工業文化的要素通過適當的方式移植并滲透到教育管理及教學工作中,使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不斷磨合與相互融合,有利于形成一種具有企業管理和學校教育雙層文化背景的高職內涵式沉淀,提升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教育質量及競爭能力,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新型校園文化的發展,使得校園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職業教育特色更加突出,使學校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增強,以更好地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企業文化的內涵、特征、構成及功能,對高職學生實施企業文化教育有很多種途徑。其中,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實施企業文化教育是一種簡單而高效的途徑。
二、引入先進企業文化,同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素質
“三相異步電機維修實訓”課程是將電機學、電力拖動、電氣控制三門課程有機整合而形成的,在知識結構上較全面,是電氣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同時,這門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現場環境與企業的情況類似,具有代表性。這門課程開設的初衷就是模擬工業現場電機的拆裝與維修,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素質,為學生畢業進入企業打好基礎。但在實際教學中卻發現學生只注重專業知識,忽視了諸如工藝流程、質量標準、工作責任心等職業素質方面的要求,使得課程開設的意義大打折扣。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在教學中引入了工業企業中廣泛采用的“6S管理”體系,以補齊短板,同步進行職業技能與職業素質的培養。在三相異步電機維修實訓教學過程中,引入生產技術管理的理念,旨在培養學生嚴格遵守工藝流程、操作規范、質量標準、安全生產及工作責任心養成等;引入“6S管理”(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理念,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效益”“節約”“效率”素養以及良好的衛生習慣、環境保護意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在行為干預的過程中,提高其綜合素養,為將來能迅速適應企業要求打好基礎。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
根據“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模擬企業生產的真實環境,邊教、邊做、邊學、邊練地開展教學活動,將先進的企業文化理念融入實踐過程中,使學生在獲取職業技術、技能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職業素質。首先,是科學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最大限度地把生產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情況預設進去,要求學生不折不扣地按“生產技術管理”及“6S管理”的要求去運作,讓學生在實訓操作中去逐步學習、體會、消化先進企業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其過程將遵守工作流程、操作方法、質量意識、安全意識、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工作責任心等企業文化元素一一體現出來,形成意識,實現從“要我這樣做”到“我要這樣做”的轉變,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積極、自覺地學習企業文化,培養自身的職業素質。其次,是強化過程管理。在實訓過程管理上著重抓好四個方面:一是管理工作從細節抓起。職業素質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的功夫,是長期學習、實踐、積累的過程,因此必須從小事抓起,從細節抓起。二是過程管理從嚴抓。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及時發現學生在職業素質上的欠缺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點撥引導,而且要點破、點透,從嚴管理。三是考核工作全面抓。將“生產技術管理”及“6S管理”制定的相關規定及標準納入考核范圍,全面評定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表現,將學生取得的職業能力、職業素質成績量化并當場公布。四是養成教育全程抓。在課堂教學、實踐訓練過程中,抓住各種有利時機,采用自然恰當的方式方法,“應時”“應景”開展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用企業文化激發學生的職業興趣,樹立職業道德,強化職業意識,遵守職業規范,自始至終在每一個環節抓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從而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養成自我培養職業素質的好習慣。如“電機嵌線專用工具和材料的認識”實訓在項目的內容設計上,發放的物品在數量、質量、型號、規格上都不同程度地被預設了各種問題,指導教師強調該項目實訓的工作任務及要求后,發放各類專用工具及材料,學生領到物品后,按物品發放單核對物品數量,并將核對結果在物品發放單上填寫清楚;依次對領用物品的質量、規格、型號進行核查,將核查出的問題分別在物品領用清單上注明并進行更換;確定所領用物品均無問題后,在物品發放清單上簽字;對領用物品進行衛生清潔,對工作臺及周邊環境進行清掃;將清潔后的物品整齊擺放在規定的位置上;按實訓要求將實訓物品的名稱、型號、規格、用途等內容書寫清楚并擺放在物品上,做到活完料凈場地清;最后請指導教師核查評定成績。對發放有問題的物品未能發現及未按要求完成的,要在考核中扣除相應的分數;對考核成績不達標者,填寫“實訓補做申請表”,由指導教師安排重新補訓。看似簡單的專用工具及材料認識實訓,其過程將企業文化元素及監督管理、考核評定工作一一體現出來,培養了學生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
(二)以課外活動為載體
“三相異步電機維修”課外實踐活動,主要包括課外業余時間的實踐訓練和參加校內外組織的技能大賽,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業余時間在實訓室完成規定的課外訓練任務。在具體管理上同課堂實訓管理一樣,由值班指導教師負責實施,讓學生做中學、練中學,在提高操作熟練度和實訓產品質量的同時,強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為了調動學生做項目的積極性,積極參加校內外舉辦的技能大賽,競賽的內容源于職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考核參賽選手完成的實際過程及結果。通過技能大賽,既考查選手操作技能、完成產品的質量,也考查其執行工藝流程、操作方法和安全生產規范、分工協作、交流溝通、環保意識、成本與效率意識等表現,凸顯了職業教育貼近生產一線的本質要求,進一步強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工作責任及職業素質的培養。
(三)以企業實踐為陣地
頂崗實習是學生參加實踐過程的重要環節,從學校走向職場,以準員工的身份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實地感受和接觸企業文化,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在同企業人員的技術、文化交流中,深入了解企業的需要,將在學校教育中已獲得的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在具體實踐中加以檢驗、充實和提高,盡快適應企業生產環境,真正實現從校園文化到企業文化,從學校精神到企業精神的根本轉變。以職業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本位,踐行先進的企業文化,構建適應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需求的新型校園文化,使學生在課堂學習、實訓、課外活動等方面提前接受職業素質教育,并通過到企業頂崗實踐,實地參加企業的生產活動,在職業技能、職業素質上再有一個質的飛躍,為學生盡快適應企業工作環境,成為企業優秀員工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郭斌 單位: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電氣工程系
注釋:
①關于印發《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6S管理標準》的通知,院發[2009]36號。
[參考文獻]
[1]徐生.教育的功利主義與終極價值追求[J].理論前沿,2009(4):17-19.
[2]郝維鋼.探索校企文化對接途徑,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0):48-51.
[3]任耀生,于紅軍.以行業企業的視角審視職業教育與石化工業文化的對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