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6S管理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淺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外關于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研究較早,像美國的“通識”教育、德國的“雙元制”和日本的“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等都是較早的對在校學生進行職業素質培養的教育模式。遠藤晃賢在《關于日本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考察》中指出日本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目的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與實踐技能的技術勞動者及生產一線的領導者,并提出了“少數人、大容量、重實踐”的教育原則。國外的這些研究理論都特別重視實訓環節,鼓勵和要求學生多參加實踐,在仿真的企業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提升職業素養。關于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研究在國內起步較晚,許多專家和學者開始引進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審視并改進我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途徑和模式,這些研究成果已經觸及的基本內容比較廣泛。近幾年來,也有不少的學者嘗試將企業管理的因素,包括“6s”管理,引入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問題中來,這是我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模式的新方向,也是國內外關于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研究的主流問題。譚懿主張將源于日本的“6S”管理與高職學生的實習教學和實訓管理緊密結合,認為這一模式的最大優勢就是提升了實習實訓場所的管理水平,提高了高職院校的實習實訓教學質量。這一模式的引進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了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龍偉忠嘗試運用“6S”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強化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糜祖烈將“6S”管理應用于高職教育管理中,營造時時“6S”,事事“6S”的學習生活氛圍,通過實踐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學校內涵實力,深化校企合作文化融合,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2我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現狀
職業素質包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心理、職業意識、職業能力等方面。它是在職業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是職業素養的內在要求和基本規范。通過對煙臺高職院校畢業生和相關合作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進行調研分析,高職畢業生職業素質存在以下問題。
2.1職業心理不良
職業心理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的認識、情感、意志等相對穩定的心理傾向或個性特征,職業心理會影響人們對于職業的適應性。調查發現,高職院校畢業生普遍存在職業心理不良的現象,突出表現為求職自卑、急功近利和消極守舊。這些不良的職業心理會大大增加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和就業質量。
2.2職業意識淡化
職業意識是人們對職業的認識、意向以及對職業所持的主要觀點。意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時間的引導、訓練和沉淀。調查問卷表明,目前高職畢業生職業意識相當淡漠,對于自我未來的職業目標、職業發展和職業規劃等問題幾乎從不考慮,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畢業時再考慮”的思想,這些消極的職業意識是高職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的障礙。我校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開設了《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通過兩年四個學期的引導和訓練,逐步使學生構建起科學合理的職業意識,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
2.3職業道德缺乏
職業道德是在職業活動和交往過程中職業人所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調查數據顯示,高職院校對于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一直比較重視,也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由于職業道德難以測量和因人而異的特質,使得很多培養手段形式化,從而使得這一企業最看重的個人素質成了高職畢業生的求職短板。
2.4職業能力落后
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其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與普通高校畢業生相比,職業能力應該是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優勢之一。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校企的極度融合,教學實訓環節應與企業現代生產技術和場景無縫對接。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現在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無法達到這一程度,導致學生的培養質量低下,職業能力與企業生產現狀脫節。
3基于“6S”管理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途徑
職業素質的培養與知識能力的開發途徑截然不同,傳統意義上的簡單說教和訓練是無法有效地培養職業素質的,職業素質的養成需要全方位的教育滲透和潛移默化的行為浸染。
3.1借助“6S”理念,建設與企業文化融合的高職校園文化
高職教育是培養面向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適當引進企業文化,借助“6S”理念,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建設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讓高職學生時時接受“6S”理念的熏陶,將有助于培養目標的實現。校園文化建設不是形式上的建設,不是“做幾塊看板,豎幾個宣傳欄,貼幾幅海報”就能完成的;校企文化融合也不是“搞幾個校企合作項目,做幾次校園宣講,辦幾期企業講座”就能實現的。校園文化建設應以學生活動為主體,以學生學習、生活、實訓場所為載體,將“6S”管理理念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不同區域不同建設,體現專業面向崗位職業特色,建立立體的、全方位的文化氛圍。但是,“與企業文化融合的校園文化”也并不是單純的把企業文化照搬照抄,把校園打造成企業的工作場所,而是在保留校園獨特文化的同時,提煉“6S”理念的精華,二者相互依托,建設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
3.2融入“6S”理念,實施與企業管理對接的學生管理制度
高職院校學生具有職業定向性比較強的特點,將企業管理與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相對接,可以讓學生提前的適應工作場景,感受工作氛圍,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在學生管理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可以參照企業管理的定期例會制度、績效考核制度、培訓制度、項目責任制度等,結合“6S”理念,制定學生日常管理、宿舍管理、活動管理等學生管理制度。改革傳統的管理模式,在班級管理中,引導學生開展“仿真企業管理模式”,將“整理、整頓、清掃、素養、安全、清潔”的“6S”理念“潤物細無聲”般地侵入到學生思想和日常行為中,從而達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標。
3.3結合“6S”理念,構建與工作崗位相關的教學實訓情境
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模式已經由課堂式的講授教學轉向情境化的項目教學,企業的工作情境要素也越來越多的融入到了學校的教學情境中,以達到有效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目的。在教學情境構建過程中,要有意識的融入企業的管理要素,以達到職業能力的提高和職業素質的培養相互促進的效果。在課堂教學和實習實訓過程中,應將教師和學生視為一個整體,以專業為單位,建立“6S”管理小組,落實責任制,制定獎懲措施,全員培訓,使每一位學生、每一位教師都有明確的崗位責任和工作標準,全面實施“6S”管理制度。這一過程中,教師尤其要轉變意識,改變角色定位,緊密配合制度的推行。
3.4基于“6S”理念,培養與職業生涯匹配的職業意識
3.4.1通過職業個性測量數據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
求職者尋找工作崗位的第一前提就是與其特性相一致。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求職者的職業意識出發。要從學生的興趣、性格、能力等特點出發,尋求解決與特性相適應的工作崗位。職業個性測量量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學生的潛在的職業個性,了解學生的特性所在,從而有針對性地有的放矢地進行職業指導。在進行個性化的職業指導時,我們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點,進而認識到在其個性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的能動作用。解決了這一問題,對最終能否主動培養和增進有利于自身職業選擇的職業素質是十分重要。
3.4.2建立職業指導導師制,一對一銜接明確職業理想
人才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社會需求所決定的。作為高職院校職業指導教師,應當幫助學生解讀這一基本規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積主動極去了解和把握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動向,并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確立自己的職業理想。高職院校應該根據這一職業指導特色建立“學習生涯職業指導導師”制度,在區別對待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一對一進行銜接,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選擇、規劃和設計。
4結束語
“6S”理念來源于企業界,將“6S”元素融入到學校的日常教育管理中,有助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途徑的規范化、科學化及合理化,有助于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質量,為社會提供滿意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劉會忠 張俊 單位:煙臺職業學院學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