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探微教師職業素質能力培訓平臺的構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目前高職教師職業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培養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職業素質缺乏統一認識和統一理念的指導,職業素質在課程中的融入缺乏整體的設計與規劃。如何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其實體現著對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不同價值取向。只有在理念清晰的情況下才有助于找到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手段。沒有明確的職業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使得職業素質融入課程的隨意性非常強,缺乏系統性,甚至取決于教師的個人興趣取向,自發形成,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第二,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培訓的內容,以及培訓的方法和途徑缺乏整體設計與規劃。隨著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建設,各類機構舉辦的師資培訓班、研修班、論壇紛至沓來,宣講世界各種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經驗。由于各國的職業教育所承擔的社會功能不同、發展程度不同、社會認可度不同,這些理念和經驗不同程度地給大家造成了困惑和迷茫,急需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高職教師師資培訓體系,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培訓的內容,以及培訓的方法和途徑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高職教師職業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第一階段為學習和研討階段
1.樹立職業素質教育理念
現代教師應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我國的過去,對當今教育的發展、教育對象的變化有全新的認識,更新教學觀念才能有清晰的思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才市場特征日趨明顯,職業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要求從業者具有強烈的職業意識,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目前我國從業者的總體職業素質偏低,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素質,對職業素質的培養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落實。隨著社會對從業者職業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應適應這種時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根據高職教育人才規格提出的“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基本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要求,教師更應該充分挖掘和培養高職教育學生的職業性特征,樹立以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專業技能素質教育為主線、以公共基礎素質為基礎的高等職業素質教育思想。
2.職業素質教育內容培訓及職業素質
教育內容與各個專業及各門課程有機結合的研討。職業素質(ProfessionalQuality)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影響和制約職業素質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環境、工作經歷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況(如身體狀況等)。根據職業素質的概念,職業素質教育的內容應主要包括高職學生應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職業禮儀素質、職業核心能力素質、心理素質、就業與創業意識及能力、身體素質、人文素質、科學素質等。
在高職院校開設的各個專業及各門課程中滲透職業素質教育是實現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職業素質教育內容與各個專業及各門課程教學結合的方式方法是開展職業素質教育的決定性條件。只有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根本,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課程改革為著力點,引導學生堅持學習職業知識、技能與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統一,堅持適應社會職業需要與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統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師職業素質教育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真正落實職業素質教育。以下以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幾門公共基礎課為例,說明基礎素質課程中滲透職業素質的設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可在、教育部有關精神的指導下,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原則,以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和全面職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質培養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程教育相結合;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識、能力、情感、行為四者相統一;突出職業道德訓練和突出企業文化教育;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將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有機融合,著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職業核心能力。
就業與創業課程應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借鑒職業發展理論,在分析各專業相關職業崗位特點的基礎上,開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設計。即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與創業能力為主線設計教學方案,以基礎的就業創業技能訓練和面向學生專業特定崗位上的就業創業技能訓練相結合搭建實訓平臺,以職業規劃、就業指導、職業發展三大教學模塊完成教學內容的整合,強調學生知識技能的“實用、夠用”。各模塊之間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系,共同形成完整的職業指導課程;教學內容及活動既相對穩定,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使職業指導課程既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又具有系統性。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僅要關注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行為引導,更應著眼于其職業生涯發展中應具備的良好的職業心理素養。因此,構建“準員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有意識地結合本專業、行業員工所需具備的職業心理素質,有針對性地加強自我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職業崗位心理素質要求相結合,在各課程單元教學中結合各專業、行業的特點設計職業崗位心理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認知,掌握科學的心理調適方法,面對就業競爭、職業壓力與職業倦怠,保持積極的心態。
(二)第二階段為職業素質教育教學競賽
這一階段為職業素質教育教學競賽,主要通過滲透職業素質教育內容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修訂競賽、滲透職業素質教育內容的課程設計競賽、滲透職業素質教育內容的教學實施競賽等活動,促進廣大教師開展職業素質教育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組織實施能力,業務素質、工作理念和技術技巧,將設計落實到課堂。同時,根據各項競賽的動態測評中出現的問題,再動態調整測評指標體系,動態調整具體的培養內容,再測評、再調整,使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能力達到螺旋遞進的效果。
(三)第三階段為總結及獎勵
由教師全員職業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對培訓及競賽工作進行總結,并對培訓教師和接受培訓的教師中成績優異者進行表彰獎勵。總結和獎勵是高職教師職業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培訓模式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對前面兩個階段的工作加以總結、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績,找出問題,得出經驗教訓,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摸索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培養的發展規律,用于指導下一階段工作,明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推廣經驗,提高工作效益。獎勵作為激勵的一種手段,能進一步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們自我完善的積極性。獎勵作為一種對人們行為的評價,在行為前它具有前饋作用,即提示和引導人們行為的方面;在行為后它具有正反饋作用,即鼓勵人們保持和發展這種行為,促使更加進步;獎勵還是一種良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具體、生動、愉快的狀態下進行的,因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高職教師職業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培訓模式中正確地使用這一手段,可以充分體現院校對教學工作的重視,對教育工作者的敬重,對高職教育發展的期望,也充分體現了我們社會千百年來崇學重教的優良傳統,意義重大。
三、結語
總之,通過采用有利于提高高職教師職業素質教育教學能力的培訓模式,使全體教師進一步樹立職業素質教育的理念,掌握在專業及課程教學中滲透職業素質教育的知識和能力,為在所有專業及課程教學中滲透職業素質教育、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增強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陳芳 單位:柳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