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護生職業素質提升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探討綜合案例分析法在提升高職護生職業素質及教學質量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采取便利取樣法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就讀的2016級護理專業1班48名、2班50名學生作為《急救護理》教學研究對象,將1班設為觀察組,2班設為對照組。對照組予傳統教學法,觀察組予綜合案例分析教學法,包括視頻案例說明、案例討論和現場案例模擬等教學形式,通過考試成績、調查問卷進行教學反饋。結果觀察組的綜合技能成績、期末成績和總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學生職業素質各項得分均高于應用前(P<0.05)。結論運用綜合案例分析法可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高職護生職業素質,對今后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綜合案例分析法;隱性職業素質;護理教育;高職護生;教學質量
綜合案例分析法是在課堂上運用有針對性的典型案例,在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高職院校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并重的原則,加強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職業精神的協調發展[1]。鑒此,本研究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就讀的2016級護理專業1班48名及2班50名學生作為《急救護理》教學研究對象,并將綜合案例分析法融入到實踐研究的課程教學中,重點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作風等職業素質,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筆者在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任教期間2016級護理專業1班48名及2班5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1班設為觀察組,2班設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6名,女42名,年齡20~21歲;對照組男9名,女41名,年齡20~21歲。兩組護生性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均進行為期1學期、共36課時的《急救護理》教學。1.2.1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即教師首先介紹案例,然后進行教學、再教學,最后學生分組實踐,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常規教學。整個教學過程由教師主導。1.2.2觀察組采用綜合案例分析教學法,包括視頻案例說明、案例討論和現場案例模擬等教學形式。(1)講師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多媒體,通過視頻再現臨床典型案例,并講述案例的背景、原因、典型表現、專業素質和相應的理論依據。(2)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對案例進行現場模擬,小組成員4~5人。(3)講師實時跟蹤學生模擬現場案例的進程,以體驗、探索和交流的方式組織小組展開討論,并進行階段性的探究,教師可就講課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討論,使學生學會綜合不同觀點來補充和糾正護理方案,鼓勵積極獲取并相互分享相關知識。(4)小組間輪流展示模擬現場案例中的護理策略,分享所獲得的經驗。(5)教師在最后進行歸納總結,不斷鞏固強化,點評其救護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相關隱性職業素質。(6)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第一線收集真實案例,并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案例進行編輯。案例編輯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力求簡單,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有利于學生現場模擬案例。
1.3評價指標。1.3.1考試成績。1.3.1.1課后即時反饋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后,由學生遞交書面案例分析報告,教師即時評分,以此作為階段性學習成績,并按10%比例計入課程總成績。1.3.1.2期末理論考試課程結束后進行閉卷考試。按照傳統方法命題,包括選擇、填空、名詞解釋、簡答和病例分析題,試題卷面總分100分,其中案例分析題占30分。卷面成績按照60%比例計入總成績。1.3.1.3綜合技能考核課程結束后進行綜合技能考核。教師提前準備難度適宜,囊括所學主要急癥的案例10個,學生通過抽簽選擇所考案例,案例中涉及出血、骨折、氣道異物梗阻、心律失常和呼吸心跳驟停等按照病情進展出現的急癥。學生需要利用自己所學的急救知識和技術解決案例中提供的一些急癥問題,教師依據評分標準(注重對學生隱性職業能力的考核)進行打分,最后進行相關知識提問。總分為100分,其中實際操作占70分,回答問題占30分。總分按30%比例計入課程總成績。1.3.2問卷調查。新教學方式實施前后采用自行設計的隱性職業素質評價量表對觀察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比較教學效果。隱性職業素質評價量表為本研究參照創新思維能力測試量表[2]、護理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量表[3]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測試量表(CTDI-CV)[4]自行設計,隱性職業素質評價量表含有職業價值觀、團隊協作精神、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潛力7個部分,共32個條目,每個條目設非常同意、同意、普通/還好、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個選項,分別計5~1分。量表總信度為0.916,總效度為0.933。《急救護理》課程教學前后由研究者本人發放問卷,采用統一指導語對調查對象詳細說明問卷填寫方法,采用匿名填寫方式讓被調查對象獨立完成,問卷當場收回。本次教學前后分別發放問卷48份,回收有效問卷4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
2.2觀察組學生應用綜合案例分析法前后隱性職業素質各項得分比較。見表2。
3討論
3.1綜合案例教學法可提高教學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考試成績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綜合案例分析法可提高教學質量。案例教學是臨床護理實踐活動的真實再現,縮短了教學與臨床實際的差距,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促進教學相長[5]。案例教學在急診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是急診護理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案例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職業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主動的培養[6]。學生在分析和研究案例時,引導學生查閱資料、解決臨床案例,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通過角色扮演,共同模擬解決臨床案例,鍛煉學生歸納總結及表達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7]。同時,該過程需要學生相互配合針對常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鍛煉了學生的協作能力,使其學會在共同目標下交換意見,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內部的合作和團隊之間的競爭,又讓學生不斷地獲得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鍛煉了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最后進行模擬現場案例時,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綜合案例分析教學法代表了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主動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發揮了明顯的積極作用,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護理人才[8],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最有效途徑之一[9-10]。
3.2綜合案例分析可提高學生的隱性專業素質。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案例分析可提高學生的隱性專業素質。隱性職業能力,是指學生除一般和專業能力以外的能力,主要包括社會適應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與交流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等,其能深刻影響高職護生職業一般能力和職業專業能力的發展[11]。在高等職業護理教育過程中,有必要加強對護理專業學生隱性專業能力的培養[11]。有研究[2]顯示,綜合案例分析法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職業價值觀、團隊協作精神、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潛力等隱性職業素質有顯著效果。本研究將綜合案例分析法應用于急診護理課程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職業教育理念,滲透學生在課堂教學全過程中隱藏的職業素質,主要是通過創造情境[12],讓小組對各單位進行討論,模擬現場案例,讓學生體驗未來應具備的隱性專業素質,將傳統課堂教學的單向教學改為互動學習,將理論與實際護理工作聯系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參與一系列措施的實施[13]。學生在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收集資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隱性職業能力的重要性,通過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形成針對護理問題的解決方案,總結出所涉及的專業素質,用關鍵詞表達出來,然后將總結的職業素質要能在模擬現場案例時得到充分體現,變被動為主動,使隱性的職業素質顯性化,加強對隱性知識的吸收。通過案例分析研究,積極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個性。學生與教師、案例等學生互動,無形中培養護生隱形職業能力[14]。綜上所述,運用綜合案例分析法可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高職護生隱性職業素質,對今后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張楠 單位:天津市胸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