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職校生職業素養培育路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從企業需求出發,加強職校生職業素養培育體現了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選擇權,也體現了職校生對企業的適應性。本文在厘清企業需求的內涵、明確培育的要求后,指出以行動導向理念為指引、以課程優化為抓手、以校企合作為支撐、以考評機制為著力點來提升職校生職業素養水平。
關鍵詞:企業需求;職業素養;路徑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企業的人才需求在數量、種類、結構等方面亦會隨之變化。職業學校需要厘清企業需求的真實內涵,探索職校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以實現學生就業質量的提升,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基于企業需求”的內涵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企業資源即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職業學校培養出的高素質和高技能人才從屬性上來講屬于生產要素中的勞動范疇。基于發展視角,企業必定會選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要素組合,也就是說企業對生產要素具有天然的選擇權。職校生的勞動要素屬性決定了其在市場中屬于供應方,而企業的屬性決定了其在市場中屬于需求方。因職業需要而參與企業活動,其本身就是學生作為“人”的社會化表現。其次,雖然個體與企業之間存在著雙向選擇,但職校生剛剛步入社會,其擁有的知識、技能、經驗、閱歷等相對缺乏,主動適應企業需求是職校畢業生最初擇業的基本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生擇業基于企業需求是一種順勢而為,同時也是一種對企業價值的認可、文化的認同與精神的追隨。職校生以企業的需求為出發點,在適應企業的過程中發展自己,培養自己的供給能力和提升自己的供給質量,才有可能在未來的雙向選擇中具有更多的話語權。“基于企業需求”中的需求不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變化的、發展的。
二、“基于企業需求”的職校生職業素養培育要求
(一)顯性素養與隱性素養培育齊頭并進,內外兼修形成培育合力
職業素養包括顯性和隱性兩個部分,顯性職業素養主要是指各行各業所要求的技術和能力,隱性職業素養包含著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作風等,兩者不可割裂。然而職業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并未厘清實踐與理論的關系,不少學校在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做的都很欠缺,因實訓條件、教師技能水平、校企合作未有效開展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顯性職業素養不達標令學生現實生活缺少了立業之本,隱性職業素養不完備,讓學生未來發展失去了飛翔之翼。為此,職業學校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必須務實,培訓過程必須扎實,培訓結果必須真實,讓職業技能培訓真正獲得企業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檢驗。職業學校必須在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思想指引下做好頂層制度設計,將隱性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計劃、課程開發、課程活動、校企合作、考評機制等方方面面,以確保隱性職業素養培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顯性隱性素養培育齊頭并進,技能素養內外兼修,共同形成職業素養培育的合力。
(二)職業性和情境性培育相互依托,宏觀微觀結合增強培育效力
職業性不僅是職業教育的特色與個性體現,而且也是職業素養培育的總體要求。在職業素養培育實踐中,職業學校必須堅持教學價值觀上的職業教育取向,教學內容上的促進就業導向,辦學模式上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教學方法上的一體化教學。情境性是職業素養培育的天然要求。職業素養總是蘊含于特定的職業情境之中,體現于個體具體的職業行動過程。職業不同,其所對應的職業素養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個體在各自具體的、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實現持續互動,在問題解決和意義創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相應的職業素養。職業情境特定性和職業行動個體性都有著明確而具體的要求,是職校學生的微觀實踐。職業素養優秀者能夠辨識情境并運用自身素養,指導自己的職業行為。堅持職業素養培育的宏觀微觀相結合既著眼于職校生職業素養的整體把握,又突出對不同行業、具體崗位的職業素養差異性的關照,這種宏微結合方式使得職業素養培育效力更加凸顯。
(三)穩定性和發展性培育相互促進,強基固本生發培育源動力
素養是一種個體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這種品質一旦形成,便產生相對的穩定性。職業素養同樣如此。職業素養的穩定性具體表現為個體經常性和一貫性的做事方法和特點,其本身就是一種日積月累的習慣養成。職業素養穩定性的獲得需要不斷重復,學生需要不斷被刺激,通過S—R刺激聯結建立的次數越多,聯結越牢固,穩定性就越強。學生習得的職業素養其實也是一種價值觀的認可,而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需要強調的是職業素養的穩定性是一種相對穩定性。學生需要不斷地、持續地提升職業素養以適應未來生活,這就要求素養培育還應具備發展性。學校在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同時,還應該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過程的理解;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潛能、保護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強調職業素養發展是所有學生都應得到發展而非部分。職業素養的穩定性和發展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在職場的穩定和發展,影響著供需雙方的信任度及欣賞度。強基是穩定,發展是固本。強基固本相結合,職業素養,這一職校生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才會更加強勁。
三、“基于企業需求”的中職生職業素養培育的路徑
(一)以行動導向理念為指引,奠定職業素養培育思想基礎
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應以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為先。以行動導向理念指引職業素養的培育是職業學校的必然選擇。第一,行動導向強調以人為本。從學生個體角度來說,職業素養的習得是一個自我優化、自我負責、自我控制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作為“人”理應主動發展自己的職業素養;從學校教育角度來說,強化職業素養培育歸根到底是為學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第二,行動導向以獲得綜合職業能力為學習目標。行動導向要求學生在行動過程中將知識、技能、人格、態度、情感等融于一體。第三,行動導向的教學內容與職業實踐特別是工作過程緊密相關。“職業實踐”和“工作過程”是企業的天然優勢,這要求培養目標的設計應基于企業需求,從具體的工作任務到工作態度、工作習慣等方面都要予以合理的關照,努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智慧。行動導向理念一旦確立,那么人才培養的教學過程、組織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自然會體現出合乎企業需求的職業素養因素。
(二)以課程優化為抓手,構建職業素養培育課程體系
課程是職業素養培育的主要載體,將職業素養教育植入課程計劃是內在要求。課程設置需實現知識、技能、素養的有機整合;課程開發應關注知識、技能與素養要求之間的聯系;課程活動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自主學習有助于學生自我定向、自強獨立、自我管理等能力的提高;合作交流有助于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社會交往適應,人際關系和諧等隱性職業素養的獲得。構建職業素養課程體系之前,應明確專業所對應的工作崗位中具體的職業素養標準,多方調研走訪獲得行業、企業的職業素養具體要求。其次教師能夠明確知道職業素養是什么,有一定的認知水平,能夠將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作風等內容融入到專業教學中;自學生入學至畢業,階段性強化學生理解并掌握職業行為準則,逐步培養學生對職業素養的認同和踐行,及時調整職業素養培育課程。
(三)以校企合作為支撐,開發情境化的職業素養教學內容
校企合作是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重要支撐。既然學生的職業素養必須基于企業需求,適應企業需要,那么開展校企合作便是自然而然的選擇。一些校企合作實則企業暫時性“看管”學生,學校“保量不保質”的輸送學生,并未達到校企合作的初衷,企業應積極指出供需不匹配的因素并能給予建設性意見。學校應進一步明確企業需求,以企業需求為依據,開發以實際工作情境為依托的職業素養教學內容,邀請企業參與情境化教學內容的開發,避免職業素養培育抽象的描述。情境教學包括工作流程的情境和企業文化的渲染,工作流程的模擬與問題的處理可建立在校企搭建的實訓基地,在職業模擬中,增強服務意識、團隊意識、誠信意識。企業文化渲染一方面學生實地參觀企業,感受企業的精神風貌,另一方面以當地優秀的企業文化為藍本,開發校本教材,同時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將“高大上”的企業精神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四)以考評機制為杠桿,完善職業素養培育保障機制
考評的側重點無形地把控著學校教學的方向和內容,如若唯獎牌數、升本率、就業率的考評機制不改,職業素養培育將很難落地,學生需要融入社會,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而不是工作的“機器”。學校要敢于突破陳規和慣性思維,補齊思想短板,明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與企業對員工職業素養的現實需求之間的聯系,從培養目標到學生就業,全域、全程、全員開展學生職業素養考評。考評從專業知識、職業技能指標中給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學習能力、責任擔當等留有一席;考評的方式由原來單一的結果性考核轉變為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同時,職業素養教育融入考評機制還需要注重評價內容的情境性、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等,唯其如此,考評機制才能真正成為促進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發展的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1]烏爾里希.森德勒.工業4.0即將來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3.
[2]許亞瓊.職業素養概念界定與特征分析[J].職教論壇,2010(25).18.
[3]楊向東.創建促進學生素養發展的學校教育文化[J].上海教育,2018(13).42.
[4]周兵.教育三要素視角下的中職生職業核心素養培育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3).37.
作者:駱遠婷 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