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職業素質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管制員職業素質論文
一、提高管制員思想政治素質
1)思想政治堅定。作為民航安全的守護者,思想上必須有堅定的信仰,有辨別大是大非的能力,了解和學習黨的先進理念和文化,在思想上始終緊跟黨中央的步伐,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在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堅決執行上級組織的命令。民航安全是一盤棋,對于空管人來說,在民航局的統一部署下,對管制工作所要求的各項保密工作,以及工作中嚴格落實的規章制度,還是上級要求認真學習的文件等,都必須堅決執行。在執行上級的要求上,不允許出現陽奉陰違,違規操作,對上級要求不能去做的事情,堅決加以杜絕,達到令行禁止,不出意外。
3)堅決執行保密的相關規定。空管工作不僅僅是民航運輸的事情,還涉及到空軍的一些軍用機場,空軍的動態,以及與空軍的協調等,在這方面必須認真執行保密紀律,特別是在對外交流中,需要嚴格保密紀律,對于保密文件堅決不允許帶出或者隨遇復印。
二、提高管制員職業技能素質
1)管制工作是民航運輸的指揮中樞,工作壓力大,強度高,指揮復雜,在一個班組內工作,既需要有獨立工作的能力,又要與其他崗位相互協調,這就要求管制員具有極高的配合意識。要有民航為一個整體的思想,在管制工作中甘于奉獻,不講回報,大局為重,以全體航班和旅客的安全為重,識大局,顧整體。
2)管制工作是一個靠語言的工作,要在工作中達到語言流暢,通話清晰,特別是在與飛機的陸空通話中,必須要求一字不差,對于出現失誤的語言,必須及時更正,這就要求協調員在指揮過程中,做好監督作用,把好安全關口,不給口誤留下犯錯的任何機會。另外,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深入,外籍航班越來越多,在管制工作中需要提高英語通話水平,提升整體的職業素養。
高校職業素質教學論文(4篇)
第一篇:高校財務人員職業素質分析
一、新疆高校財務人員職業素質存在的問題
采用分層抽樣法,將新疆36所高校按學科劃分為綜合類、理工類、師范類、軍事類和專科類院校五類,再從每類學校中隨機抽取2~4所高校作為典型代表進行調查。本文研究所用數據樣本是2013—2014年度的新疆高校財務工作人員,并對樣本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80份,回收問卷260份;其中有效問卷255份,合格率為91.1%。調查結果顯示:一是性別比例失衡。財務人員中女性占88.9%,男性占11.1%,女性是男性的8倍之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疆高校的財務人員在性別比例上存在著嚴重失衡。二是年齡結構不合理。30歲以下的財務人員占9.1%,31~40歲的占41.7%,41~50歲的占31.5%,51歲以上的占17.3%。這表明,新疆高校的財務人員的年齡結構偏于中年化,年輕人員相對較少,后備資源普遍不足。三是學歷結構偏低。研究生學歷占5.0%,本科學歷占45.0%,大專學歷占50.0%。就學歷而言,財務人員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一)專業能力不強
調查發現,高校財務人員的專業能力比較單一。當被問及“是否每個財務人員都能單獨地熟練掌握彼此之間的工作”時,29.1%人表示不能做到完全勝任;47.2%的人基本勝任,但有些問題需要咨詢;僅有23.7%的工作人員可以做到完全調換工作。而對于“對未來的財務管理工作是否有長遠的清晰打算和計劃,具體舉1~3個例子說明”這個問題,僅有48.9%的人對未來的財務管理工作有比較清晰的想法;37.3%的人只有一個大概的思路,但不具體;剩余13.8%的人沒有什么計劃或根本就沒有想過。這說明,在現實工作中,由于職業分工的不同,不少財務人員單純地把財務工作當作是簡單的記賬核算工作流水線,還未適應新時期財務網絡化的角色轉換。他們只掌握了建賬、記賬、報表等基本財務工作流程,而相對缺乏對財務的預算、分析和規劃的綜合能力。對教育經費沒有具體清晰的使用計劃,使得經費使用效益嚴重不足,導致財務成本過高。財務管理人員缺乏參與學校管理、決策的能力,對學校管理層基本沒有提供過參考建議,只是一味地習慣于服從安排。再者,財務人員的計算機操作水平較低,對相關的電腦硬件知識、互聯網技術和數字信息等基礎知識了解較少,且服務意識不夠,缺乏協調溝通能力。
(二)職業理念模糊
從任職年限看,從事財務工作4年以下(含4年)的占26.8%,5~9年的占33.0%,這兩個層次共占59.8%;從事財務工作10年以上的占40.2%。由此可見,年輕財務人員占多數,他們擁有新穎的知識結構、良好的語言和專業技能,但財務經歷少,缺乏豐富的經驗。同時,年輕財務人員隊伍中不穩定因素也很多。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受西方“拜金主義”和相互攀比心理等影響,許多人員不安心于本職工作,千方百計地想離職另謀高就,可能會造成財務人員的大量流失。另外,他們抱怨的主要問題有新疆社會的大環境不太穩定、財務工作任務較重、升職空間較少、勞動報酬和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也普遍較低、工作沒有實際價值和意義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正確職業理念的形成。
關懷理論下養老護理員職業素質論文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用整群方便抽樣方法,選取寧波市某轄區2013—2014年“初級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培訓”(共5期)的第1、第3期學員為對照組(62名);第2、第4期學員為觀察組(60名)。學員均為各養老機構在職、但未接受過規范培訓、無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證書的員工。對照組:男6名,女56名,平均年齡39.8歲,文化程度:小學41名,初中20名,高中1名;觀察組:男7名,女53名,平均年齡40.2歲,文化程度:小學39名,初中21名。兩組學員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培訓內容
以《養老護理員職業標準》為依據,采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材辦公室組織編寫的《國家職業標準———養老護理員(初級)》,按養老護理員職業崗位需求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素質目標作為培訓內容,其中基礎知識內容為相關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及老年人護理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為生活照料,技術護理和心理護理等,總共180學時。
1.2.2培訓方法
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質論文
1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特點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特點是以培養與我國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學校的主要任務是要培養出具有優良的語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營銷策劃能力,具備較強的服務意識和綜合職業能力的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有以下幾個特點:
1.1重視專業實踐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就業方向還是較為廣泛的,可以涉及酒店、企業接待、景區接待、旅游管理部門等。專業本身實踐性強,它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實操經驗和很強的服務意識。這不是僅憑閱讀幾本專業書籍或者到企業進行短暫的實習所能把握的,因而在教學中決不能重理論而輕實踐。
1.2重視學生全方位發展
旅游管理專業屬于服務行業,旅游業的各個行業都需要員工擁有較廣泛的知識面,本專業要求學生全方位發展。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各項職業能力的培養。根據市場調查發現,旅游景區、高星級酒店、會展中心等尤其需要語言溝通能力強的學生。
1.3重視職業素養的養成
企業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論文
一、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學生的職業認知能力較差。
通過我們的調查發現,高職學生的職業認知能力普遍較差,主要表現為對于所學專業的應用方向把握不準、沒有契合實際的職業目標、缺乏完善的職業規劃等。造成學生這種職業認知能力較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高職院校缺乏針對學生的系統的職業認知教育,因此我們需要從完善學校職業認知能力教育入手來進行職業素質培養機制搭建。
(二)學生職業能力較為欠缺。
學生的職業能力較為欠缺也是學生職業道德素質不高的主要表現。通過我們對高職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欠缺主要表現為:學生缺乏相應的職業道德、學生沒有工作責任意識、學生的職業溝通能力不足、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缺乏、學生創新能力不夠等。造成學生職業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是高職院校對于用人單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需求缺乏了解,因而沒有對學生開展相應的職業能力教育,沒有讓學生進行相應的職業能力訓練,所以導致了學生職業能力相對缺乏的現狀。
(三)學生的職業素質存在明顯差異。
通過我們對于學生的職業素質進行調查發現,即使是同一個學校、同一個老師、同一個班級培養出來的學生職業素質也存在著明顯差異,這主要是因為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領悟能力差異、專業能力差異以及社會經驗差異等而造成的。
學生職業素質論文(5篇)
第一篇:學生職業素質模塊教學
一、理論與現實背景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本次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結合布魯納的“學科結構”與“發現法”原理。教育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在2013年的工作要點通知上也明確指出,要采取相關措施確保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基本穩定,推動就業人數持續增加。同時希望,進一步啟動并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建設,全面推進符合上海市大學特點和實際需要的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研究基地等建設。
(二)開展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是來自用人單位的反饋和切實需求。
上海電機學院高職學院針對近三年的學生就業情況,展開了畢業生和企業用人單位主管、HR人力資源主管的調研和訪談中了解到:企業在招錄畢業大學生時,必備的硬件如學歷、技能證書等重要參考指標外,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以綜合素質、性格、吃苦精神、團隊、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等要素的職業素質能力水平高低。為此,提升大學生職業素質能力是二級學院特別重視的課題。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素質、就業能力的發展培養總體來說比較關注,但是對于圍繞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系統化的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理論和實踐操作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還較少,研究成果比較零散。針對目前學院職業素質教育存在的“碎片化”,擬建立一種分菜單式選課、分模塊方式學習相結合的,統籌理論與實踐教學方法的模塊式教學法,從而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職業素質。
二、調研與數據分析
高職院校職業素質論文
一、課程目標
本課程既要起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又要結合學生崗位工作過程為學生的職業能力養成提供支撐。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通用的人際溝通能力,主要包括口語表達能力、實用寫作能力、溝通交際能力等。進一步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優秀的職業人,真正實現高職教育“能說會做有修養”的培養目標。
二、課程設計理念
本課程將“過程導向的課程觀”、“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多元智能的學生觀”、“終身學習的教育觀”作為課程設計理念,將“服務于專業,貼近專業”立足職業需要設計教學項目,以活動為載體實現“理實一體”的體驗式課堂教學,用豐富多彩的課堂實踐活動和第二課堂活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發掘潛能、發展個性,并且鼓勵自主性學習與個性化學習,讓學生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其中,按照“過程導向的課程觀”立足職業需要設計的教學項目是“服務于專業,貼近專業”的具體體現,即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銜接,根據學生工作崗位、工作流程以及課程目標設計教學項目。要兼顧不同專業學生的需要,在制定授課計劃時采取一個專業一份計劃的方式,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進行特色教學。除了統一的教學項目外,教師可以在經過集體討論后,根據所教學生今后所從事的職業特點和崗位需求合理調整項目,滿足不同崗位對溝通與寫作能力的要求。體現“建構主義學習觀”和“多元智能的學生觀”的理實一體課堂在仿真工作崗位上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人類的語言溝通處在一定的社會活動情景之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情境教學為教學設計的最主要內容之一。教學構建的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仿真”教學情境,以學生當下的生活及普通職場溝通難題為場景,讓學生在體驗、解析中演習溝通知識,增強應對不同情境的口頭表達能力。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組織與教學項目密切相關的活動,每一個活動都提供一種工作或生活情境,讓學生組成團隊,用課程所學去解決問題,給學生提供展示所學的機會,讓學生敢于表現、善于表現。在小組自主學習中讓學生能夠發揮所長、增進友誼、學會合作、相互評價。這種實踐訓練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通過活動,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體,有助于發揮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鼓勵自主性學習與個性化學習”是指根據學生的基礎,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任務和作業,讓每個同學都得到鍛煉和能力的提升。為學生提供延伸學習的課外書籍和網站,使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夠進一步滿足求知欲。這樣既擴展了教材的信息量,也能滿足不同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要求,進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課程設計的思路
1.“服務于專業,貼近專業”根據崗位工作流程確定課程教學項目。
本課程的整體設計以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為基礎。根據學生相應崗位工作流程,結合課程要求設計課程目標進而選擇課程內容。按照學生從求職到完成項目到晉升的全過程調整教學順序,使根據學生工作流程和崗位晉升情況設計的8個小項目(成功求職、組建團隊、活動策劃、召開會議、解決分歧、維系客戶、成功競選、管理團隊)組成一個學生成長的貫通全課的大項目。
我國大學生職業素質論文
1、大學生職業素質問題現狀
1.1大學生缺乏相應意識與能力。
大學生經歷了十幾年的學習生活,大都接受的應試教育,缺乏實踐經驗與求職擇業的職業素質。而大學生作為一種高素質勞動力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當今社會的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就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與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開展大學生職業素質拓展與提升的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針對當今大學生主要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的幾點簡單歸納:
(1)急功近利。
大學生在就業時未能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例如自己的所學專業、事業志向、實際能力等,而是在擇業的過程中一味的追求收入較高、工作條件優越、社會地位較高的職業。這種心態往往會使其難以找到真正適合的工作,進而頻頻受挫,失去信心。
(2)心理素質較弱。
這是當代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一方面大學生在就業時,面對問題與壓力情緒波動較大。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做事時自控能力較弱,缺乏毅力與恒心。許多大學生在精神與情感上比較脆弱經不起挫折,對于失敗與困難,在心理上往往無法承受,可能會出現失望、沮喪甚至自暴自棄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