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淺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工業4.0時代的制造業將發生革命性變化,智能化的生產模式將取代傳統的人工制造模式。當前,全球制造業的競爭已經轉變成技術和創新的競爭,這些都離不開人才質量的提升。面對以智能化生產、管理和服務為核心的產業變化,我國職業教育必須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多樣化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以應對智能化時代的到來。
工業4.0是德國在所謂的第四代工業革命到來之際,為領先成為國際制造強國而提出的制造業轉型升級戰略。它利用先進的物聯信息系統,將生產智能化,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終實現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新的工業模式追求高度靈活的個性化、數字化的產品與銷售服務,打破了以往的行業界限,使各種新的活動領域相互結合。更大的、更高層次的智能生產網絡也將在各企業之間構成。當前正是我國大力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相互融合、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工業4.0戰略與我國提出的產業轉型升級、強國戰略不謀而合。由此,學習借鑒德國推行的“工業”戰略,對于推動我國由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工業4.0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與訴求
工業4.0預示著智能化生產模式的到來,新技術將廣泛應用于生產,高度智能化的生產將成為未來制造業的主導模式。它主要包括:一是智能工廠,意為工廠的設備和工件將逐步智能化,并被歸入統一的智能化網絡中。企業工廠的機器設備在此發展轉變下可以自主控制生產過程,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并有效減少資源浪費。二是智能生產,涉及人機互動及3D打印技術的廣泛應用。同時,生產將從大規模的集中生產轉變為定制化、個性化生產。三是智能物流,主要整合互聯網、物聯網及物流網等物流資源,加快提供便捷性服務。1.工業4.0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工業4.0是德國為強化制造業地位、提升國家競爭力而制定的國家戰略。該戰略的順利推進需要大批新型技能人才。德國正在起草契合工業4.0戰略的職業教育發展方案,以使企業員工獲得更高的職業技能和職業資格。我國也了《中國制造2025》,職業教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技術與產業的不斷創新發展以及對新技能、新操作型人才的需求,必將催生我國職業學校“新專業”“新模式”的發展;另一方面,新型產業的發展也會促使校企密切合作,企業會對職業院校進行資金投入和實訓場地支持。2.工業4.0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工業4.0是信息與工業結合的高度智能化,它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車間生產模式,使傳統單一的一線工作技術、技能操作人員不復存在,智能機器、復合型勞動者將登上智能時代的舞臺。企業對智能機器應用技術、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的掌握程度要求將越來越高,對創新型、高技能型復合人才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大,這就迫切要求我國職業教育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不可否認,高度的智能化生產模式給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但也給傳統的、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因此,職業學校需要順應這一時代的發展,改革和創新多樣化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工業4.0發展趨勢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隨著工業4.0智能化生產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職業教育傳統的人才培養規格已不能滿足時展的需要。因此,職業教育的發展要不斷滿足科技進步和生產方式轉變的需要,培養能夠進行“創新驅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的新型人才。職業教育作為新技能人才培養基地,要從調整人才培養規格、改革課程結構體系以及政產學研結合多方育人通道入手,不斷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一批高技能、高素質的現代制造人才。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確立人才培養“新規格”。“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為應對工業4.0時代提出的一大強國發展戰略。職業教育要緊跟國家戰略步伐,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從而適應智能化時代的變革。工業4.0發展趨勢下,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制造業以智能化的發展路線不斷往前推進。未來,制造業將以智能控制系統、機器人、自動化的模式呈現,而技術的發展又會對人才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傳統的以適應崗位技能培養為主的人才培養目標將不能適應新型產業的發展。因此,學校培養的人才應該具備綜合的職業能力和素養,在不同的技術領域實現多面兼顧。面對工業4.0時代,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要做出調整,確立人才培養“新規格”,為國家培養一批有計算技術、數字化技術、自動化技術以及管理和服務技術等兼備的高素質、高技能復合型人才。2.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新方案。工業4.0背景下,智能化模式的供應鏈、產業鏈不斷走向協同發展,原有的職業教育體系在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中想要繼續發揮基礎作用,必須內外調整與改革,深化教育教學方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工業模式的變化。第一,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布局。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專業結構、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是職業教育主動對接社會需要、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性工作,也是職業學校提高自身適應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因此,面對工業4.0時代的發展新形勢以及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化融合的產業轉型新趨勢,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也應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類型不斷做出調整,科學定位,緊貼勞動力市場,摒棄不利于學生就業的部分落后專業,新增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等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技術提升的新型專業,以適應社會產業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此外,還要不斷加強中職、高職、本科及碩士教育之間的有效銜接,提升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實現教育效果的整體優化。第二,構建理論、實踐和能力相結合的綜合課程體系。職業教育的課程分為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校內課程注重理論基礎的學習,而校外課程則主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工業4.0時代,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對新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這勢必影響職業學校課程結構的設置。我國也在借鑒德國“雙元制”教學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工學結合、產學研模式,使學生可以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交替進行。在授課主體方面,學??梢詤f同企業、行業共同擔任教師,共管教學過程。在教學內容設置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保證學生畢業后既能直接適應專業崗位,又能繼續保持學習的能力。此外,技術的相互融合對復合型人才也提出了需求,跨專業、跨學科的崗位也越來越普遍,因此,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也需打破傳統的專業界限,向學生提供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第三,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發展學生主體創新意識。在工業4.0時代,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尤為重要,因此,學校要改變傳統的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主體意識及任務。同時,要實行彈性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合。學校和企業要共同合作開展慕課教學,讓學生參與慕課的制作,這樣可以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體,不斷創新生成新的課程內容。此外,還要多鼓勵學生參加青年科技創新大賽,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引導學生善于將所學技能與企業實際面臨的問題相結合。第四,深化“訂單式”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工業4.0時代,傳統的制造業的工作程序將被“智能生產”與“智能工廠”所替代,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高度結合更加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學校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是有限的。我國可以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先進經驗,結合實際國情,將“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本土化,讓企業和學院共同成為辦學的主體,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對于節約學校成本、企業快速轉化勞動資本、學生快速提升專業技能都具有重要意義,使學校、企業、學生三者能實現共贏。3.建立以第三方為主體的職業資格評價體系。工業4.0時代中國的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時期,實現制造強國目標需要高端的技能型人才。要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企業需求的相互匹配,就要建立以社會企業為主導的第三方職業資格評價體系,讓企業參與人才質量的考核和評價。職業資格是對從事某一行業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的鑒定,職業院校的學生一般都要獲得相應專業的從業資格,以實現學校考核及用人單位的考核。職業教育要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第三方評價體系,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直接對接企業的需求,為“中國制造”提供更為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三、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保障條件
為契合4.0戰略的發展及大量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從政策保障、企業合作、學校培養三方面共同培育契合工業4.0高端制造業發展的新型技能人才。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機制。要實現我國職業教育與企業合作的高效發展,就應充分發揮政府主管部門在校企合作中的積極主導作用,明確校企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制訂針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方案法規及實施方法,實現校企雙方互利共贏。政府部門應該積極支持職業學校制訂的自主培養學生的方案,發揮學校在應對工業4.0時代的主導能力,減少對學校的煩瑣的行政審批,讓學校在面對新的變革時代時主動改變原有的學科結構,逐步適應靈活化、彈性化的組織形式。對于企業參與學校育人,政府既要通過立法來保證企業參與學校的事務管理、專業建設,又要加大各項政策的優惠力度,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同時,企業也要主動參與學校的人才培育質量評價體系建設。職業院校也應發揮人才優勢,積極吸納企業參與學校管理、人才培養、專業構建等事務,調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建立校企長期有效合作機制,從而真正培養出適應時展需要的技術技能新型人才。2.構建職企共同育人的雙主體教學機制。隨著工業4.0時代制造業創新模式的發展,職業院校要尋求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機遇,保障所培養人才的職業能力符合現階段企業發展的需求。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等方面,校企可以共同商議,設置學校理論課程與企業實踐雙向課程,確保培養出的畢業生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一致。同時,還可將學生所要達到的職業資格標準與職業能力融入課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能培養。企業專家要參與學生的實習實訓,在生產實踐基地開展教學。在學生頂崗實習中,企業要與學校共同制定實習管理方式、考核標準及評價制度,以企業的眼光考核實習效果,切實提升學生的實際綜合能力。3.建立“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機制。培養高素質的復合技能型人才,對職業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有嫻熟的技術技能,成為學術和技能兼具的“雙師型”教師。面對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尤為迫切。首先,要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讓教師在崗位上多進行流動教學,使其不僅能擔任原本的教學任務,還能兼任其他教學任務,逐漸成為懂多學科、學多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其次,可以大力引進企業人員參與教育教學工作,進一步促進企業技術人員與學校教師的經驗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升。最后,要提升“雙師型”教師的福利待遇,讓更多的教師愿意參與技能培訓,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四、結語
工業4.0標志著未來制造業將進入智能化生產,而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不僅要抓住發展的機遇,還要迎接工業4.0帶來的各種挑戰。工業4.0時代,制造業生產方、技術以及運行模式都產生了革命性變化,勢必對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職業院校要重新定位學校發展的方向,重新厘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按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變化適當撤除或新設專業,從而使專業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使職業院校培養一批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能夠適應我國當前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吳智慧.工業4.0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思維與新模式[J].家具,2015(1).
[2]羅文.德國工業戰略對我國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啟示[J].可編程控制器與工廠自動化,2014(9).
[3]胡茂波,王運轉,朱夢玫.德國職業教育契合“工業4.0”發展的策略及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6(10).
[4]韋康博.工業4.0時代的盈利模式[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5]許正.工業互聯網[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6]孟春青.高等職業教育如何應對“工業4.0”人才需求[J].教育探索,2015(8).
[7]郭正濤,覃禮媛.工業4.0背景下廣東職業教育發展策略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2).
[8]談毅.工業4.0對德國二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沖擊及其應對[J].職業技術教育,2015(1).
[9]蔡中興.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對工業4.0時代的適應性研究[J].教育探索,2016(8).
[10]蔡澤寰.應對工業4.0,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向[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
作者:郭英英 劉洋 單位: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