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民職業教育策略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農機校的農民職業教育策略,以期為我國新型農民職業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機校;農民;職業教育
1加大農機校教學設施以及師資力量的投入力度
為了提高農機校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學習效率,國家以及相關地方政府應通過追加農機校教學設施以及識字量的方式,促使農機校教學整體水平有所提高,為農業教育奠定堅實基礎。首先,規范農機校教育管理制度,通過追加經濟建設投入資金,吸引優質教育人才、采購先進教學設備,促使農機校實現現代化教育;其次,營建良好的農機校環境,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使農民愿意走進農機校來提升自己的農業生產綜合素質[1]。
2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雖然,我國農機校開展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并為提高農業生產力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是我國農機校教育也應跟隨社會教育模式的完善與創新,轉變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促使農機校的農民職業教育可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可利用信息技術等多媒體教學模式進行農機校教育,通過播放農業機械的運用方式、動態解剖機械內部結構,并在PPT演示下逐步解說農機應用以及注意規范,從而在提高農民學習興趣的同時,有利于提高農機校教學質量以及農民學習效率,促使農民職業教育內容可以成為指導農民進行實踐的高效農業理論基礎。此外,由于農民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對理論知識、機械結構圖以及操作規則理解較為困難,因此農機校教師不能只單純應用傳統知識講授形式達到教學目的,可運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活動,如開展辯論、農業機械實踐操作比賽等形式,使農民真正掌握農業教育專業知識,使自身素質得到提高。由于開展農機校不能耽誤農民正常生產勞作的時間,因此教師可利用創新型教學模式,如遠程教學、慕課教學平臺以及網上培訓等形式,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使農民在遇到生產實踐困惑時,可時刻與教師溝通,而教師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形式將掌握的農業新技術、新設備等第一時間傳授給農業學校的學生,促使農民可與農業發展的時代腳步保持一致,達到提高農機校教育質量的目的。
3通過合作辦學提升農機校業務協調性
所謂合作辦學是指農機校教育應與附近的農村通過聯合辦學提升霓虹績效業務協調能力,從而提升農民綜合素質。為了使農村間農機校教育可以做到互通有無、有機協調,應充分利用農民的時間,不能耽誤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導致農民對農機校教育產生抵觸心理。例如,在農閑時節可組織農民來到農機校,并以交流互動形式邀請附近農村農機校教育者,利用農機具空擋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并可通過和諧友善的討論與技術座談會等形式,達到農民職業教育互通有無、互相促進的目的。針對農忙時節農機校教育者可將課堂“搬到”田園中,通過指導實踐的形式,對農民的設計操作行為進行規范,促使農民專業技能可以理論知識有機結合。此外,作為農機校教育人員,應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農業機械生產單位以及農業專業院校的聯系,確保可第一時間掌握社會上最新、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生產設備以及農業教育方法,促使農機校教育實力得到有效保障。其中,針對農機校與社會上農業設備生產企業的合作,不僅可以使農機校掌握第一手先進農業生產設備的資料、書名書、使用方法以及生產優勢,而且通過先進機械在農機校的科學教授下,也可迅速擴大企業相關設備的知名度,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可使我國農業機械化處于先進水平、領先地位,達到提高我國農業生產力的目的[2]。
4開展因地制宜的農機校職業教育策略
由于我國國土資源遼闊,因此各種地區存在較大農業差異,在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各地區農業機械化程度存在較大差別,因此為了使我國農機校的農民職業教育得到有效落實,應采取“因地制宜”的農民職業教育策略,結合當地具體農業發展需求、機械化生產要求、農民教育對象文化素質基礎等客觀情況,靈活設置教育內容,將培訓日常性、廣泛性以及深入性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促使農民職業教育與農業生產有機結合,達到提高農民職業教育質量目的[3]。
5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民通過農機校職業教育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農民收入,有利于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因此,我國應在加大農機校教學設施以及師資力量投入基礎上,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落實合作辦學以及開展因地制宜的農機校職業教育等策略,達到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目的。
參考文獻:
[1]英紅.發揮農機校積極作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J].吉林農業,2015(3):52.
[2]中共廣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廣州市農村財政研究會聯合課題組.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對策研究[J]農村財政與財務,2007(10):16-21.
[3]鄭素薇.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2010(10):111.
作者:韋秋貴 單位:廣西柳城縣農業機械化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