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衛生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作為以培養應用型衛生人才和滿足大眾醫療健康需求為重心的供給側,衛生職業教育存在一定結構性矛盾。文章從分析江蘇衛生職業教育供給側現狀入手,提出江蘇衛生職業教育結構性改革思路。
關鍵詞:
供給側改革;衛生職業教育;健康江蘇
0引言
供給側改革即通過改革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進一步提升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靈敏度和適切性。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健康江蘇”建設。人才供給是醫療供給側的基本面之一,衛生人才的結構性失衡是應當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江蘇衛生職業教育作為定位于醫學及醫學相關類應用性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院校,處于醫療服務產品的供給側,必須對接國家戰略,優化人才供給結構。
1江蘇衛生人才需求狀況
新一輪醫改以來,江蘇省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加大了對基層衛生事業的投入,江蘇各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就醫環境和設施得到顯著改善。推進健康江蘇建設,加強基層是重點。按照《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要求,2020年全國注冊護士總數應達到445萬,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為3.14;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農村鄉鎮衛生院的護理力量亟需增加;最后,2015年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22億萬,其中65歲以上的人口增加了631萬,高齡老年人口增長迅速,養老及健康管理與醫療的有機結合將是護理服務發展的關鍵。然而,據江蘇省《2015年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簡報)》顯示,在崗注冊護士20398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36891人,平均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數為67;村衛生室中,執業(助理)醫師13943人,其中鄉村醫生33008人。這一數字與《規劃》中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至2020年,以江蘇10所衛生職業院校的畢業生總數與江蘇省醫護人員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較大缺口。
2江蘇衛生職業教育現狀
江蘇衛生職業教育立足于培養醫藥衛生類技術型人才,包括醫藥衛生類的高職院校和五年制中職院校,以及開辦有衛生相關專業的綜合性高職院校在內,一共10所。近年來,江蘇衛生職業教育發展勢頭良好,培養了大批應用型衛生技術人才,為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一線人力資源。但隨著醫改逐步向縱深推進,衛生職業教育在發展中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
2.1供需平衡處于較低層次
江蘇衛生職業教育存在以下特征:一是辦學規模中等,學生人數穩定在4000~8000,教師人數在200~400。雖然當前招生情況良好,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較高水平,然而居民醫療健康需求逐漸擴大,并顯現出多樣化趨勢,江蘇衛生職業教育與居民對于健康服務的需求不能完全匹配。二是均設置護理、康復治療技術、醫學影像技術、醫學檢驗技術、藥學、生物制藥技術等醫藥衛生類專業。然而基層衛生服務系統需要更多高素質、應用型衛生技術人員,這對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因而江蘇衛生職業教育與行業需求尚處于低水平的供需平衡。
2.2教育整體合力還未形成
雖然江蘇10所職業院校招生規模逐年增長,但發展中同質化競爭明顯,沒有形成區域優勢與發展合力。2013年江蘇醫藥衛生職教集團成立,由于存在“外部支持政策缺乏、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院校成員間由于競爭壁壘合作受限”的問題,因而集團未能對江蘇衛生職業教育發展起到很好的凝心聚力、引領示范作用。目前應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專兼職結合的高水平教師團隊、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和提煉辦學特色等措施,促使各院校在辦學實力、教學質量、管理水平、辦學效益和輻射能力等方面取得整體推進,形成區域整體辦學強大合力。
2.3醫學人文教育實效不強
一項調查顯示,發生在某中級人民法院2011—2016年的100件醫療損害責任糾紛上訴案件中,因醫療事故導致的案件不到5%,70%以上的案件是因為溝通不足造成的。江蘇各衛生職業院校雖然均開設醫學人文類課程,但重視程度參差不齊,實效不強。一些教師甚至認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是學生的專業技能,因而在人文教育教學中,方法單一,與專業課程缺乏融合與滲透,實踐性和靈活性不足。當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最為缺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而基層的服務對象也具有特殊性,這要求衛生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必須具備甘于奉獻的精神和尊重他人生命的精神品質,在服務基層的過程中,要堅持以患者為中心開展服務,對患者予以充分的情感交流與人文關懷。
3江蘇衛生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思路
“健康江蘇”建設進程中,人才供給是關鍵一環。江蘇高職教育要獲得持續發展,必須通過聚焦質量,調整結構,優化功能,進一步服務好區域戰略。
3.1正確把握形勢,從供給側改革角度對接國家戰略
推進供給側改革,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是衛生職業教育供需結構再平衡的迫切要求。“健康江蘇”規劃重心在于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亟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擴充人才數量,提升隊伍素質和業務水平。因此,在當前形勢下,積極融入區域健康戰略需求,瞄準醫改方向,創新衛生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對接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層衛生人才“百千萬”提升計劃、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等多種渠道為基層提供人才保障,既是江蘇衛生職業院校的特殊使命與擔當,又為其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3.2開展聯合辦學,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區域整體辦學合力
開展聯合辦學是順應職業教育規模化、集團化辦學趨勢、整合行業教育資源而產生的教育組織形式,是推動江蘇衛生職業教育整體實力的提升的必然選擇。立足省域實際,探索深度化與常態化的合作模式,建構有效的利益平衡機制,教育改革與區域合作同時并舉,化解相對封閉的院校辦學體制和相對集中的政府管理體制的矛盾,兼顧各院校的主體性、市場的主動性、政府的主導性。通過課程共享、學分互認等具體措施由表層協作逐步走向深度融合,推動實現規模大、結構優、質量高、效益好的江蘇衛生職業教育強省建設目標。
3.3堅持問題導向,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才供給側質量
要堅持問題導向,將人文素質作為醫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融合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首先,要解決教育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切實提高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深化課程改革,增強人文課程的吸引力,針對醫療服務實際,開展多元化、針對性的主題教育,為學生提供立體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的新供給結構,使人文精神與職業價值成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內在力量。其次,要解決教育需求的矛盾:當前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溝通表達方式、生活休閑方式等帶有明顯的網絡痕跡,根據網絡傳播的基本特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在其關注的議程主題引導上、在網絡輿情危機的化解上、在健康和諧網絡氛圍的營造上,利用好QQ、微信、微博等工具,以學生們樂于接受的語言形式進行平等探討,創新人文教育形式,增強教育實效,從而進一步促進江蘇衛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大幅提升。江蘇衛生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核心是衛生職業教育的轉型和結構優化。應在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引領下,在國家戰略的導引下,加快實現江蘇衛生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轉換,提升“健康江蘇”建設所需衛生人才的供給質量。
參考文獻
[1]袁靖宇.江蘇職教集團發展的基本經驗、主要挑戰與關鍵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5(4):65-69.
[2]趙耀東,曹艷梅,樓美清.對醫學人文教育現狀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7(3):25-26.
作者:趙丁海 喬學斌 單位:江蘇醫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