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跳槽率”職業教育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學生“跳槽率”呈現不斷攀升的趨勢,跳槽周期不斷縮短,這應該引起對大學生職業道德的重視。通過對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與技術知識、關鍵能力與技術能力的分析與討論,引起對教育目的的反思,針對跳槽現象提出一些教育對策。
關鍵詞:
跳槽率;職業教育;探討反思
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學生就業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職業院校學生的初次就業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但是近年來職業院校學生的跳槽率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并且跳槽周期不斷縮短。尤其是Y世代(泛指1980-1994年出生的人口),他們個性化突出、自我意識較強,比較難管理同時也是跳槽率最高的一群。北京96家用人單位的統計顯示,畢業生畢業后三年內跳槽率達到70%,2010年大學生跳槽高達88%。北京市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主任任占忠做客新華網時透露,大學生并不難找到工作,但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而同時用人單位要找到適合自己相應崗位的畢業生也很費勁,這是一種“兩難”境地。造成職業院校學生跳槽率不斷攀升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企業的原因。但是作為培養學生主要機構的職業院校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與綱要》中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因此對教育中一些基本問題的探討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針對高校畢業生高跳槽率提出大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教育對策也是非常及時的。
一、職業教育中傳授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類型
職業教育中什么知識與能力最重要是關乎職業教育理念的問題,只有弄清楚這個問題,才可能明確職業教育課程設置、課程開發與設計以及職業教育教育目標等問題,才能在社會轉型期找準職業教育的定位,促進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
(一)職業教育中技術知識與科學知識的關系
斯賓塞曾說:“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他的衡量尺度是為完滿的生活。那么在職業教育領域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呢?人類與世界的關系一般包括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是通過科學知識,改造世界是通過技術知識。雖然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科學知識與技術知識的界限已經趨于模糊,但是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分清兩者的區別與聯系對職業教育是必要的。技術知識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技術本身所內含的知識,二是關于技術的知識,這兩方面的知識可以說一方面是內在的,一方面是外在的。一方面是具體的,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是職業教育不可忽視的教育內容。[1]技術知識體現動態、靜態的層面。所謂“科學知識”是指,以科學的研究方法所獲得的對自然及社會現象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它有確定的形式、確定的內容和確定的推理過程。科學知識的本質體現出實證性知識的特征。[2]技術知識具有現實價值和潛在價值、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明言性與難言性等特征,而這些特征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更符合教育內在規律。當代技術知識觀認為技術知識形態呈現出多樣性,技術知識內容結構的層次性和技術知識的“任務邏輯”性等內涵,[3]這些觀點為職業院校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技能型人才或技術工人,而不是學術型、工程型的專業技術人才,也不是無需專門技能的勞動者。[4]因此,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類型,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應注重傳授學生何種知識為分析重點,以長遠眼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確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課程目標體系,選擇與學生接受能力相適應的課程實施途徑與教學方式。技術知識與科學知識并不是對立、不能共存的關系,而是根據職業教育本身的特色有所側重。在職業教育課程設計、教學安排過程中,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側重點不同,教學方式不同。因此我們必須以辯證、客觀的態度看待兩者的關系。
(二)職業教育中一般能力與關鍵能力的關系
職業教育中對能力的分類包括一般能力與專業能力,其中一般能力是針對社會人,專業能力針對職業人。專業能力又可分為關鍵能力與技術能力。最早提出“關鍵能力”這一概念的是德國聯邦勞動市場與職業研究所所長梅藤斯,他認為關鍵能力是進入日益復雜的和不可預測世界的工具。之后世界各國開始重視對關鍵能力的研究。由于各國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因此對關鍵能力的定義與研究重點不同。對關鍵能力的分類,從1974年的12種,擴展到目前的300多種。梅藤斯認為,關鍵能力是指具體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是一種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能力。雖然世界各國對關鍵能力內涵理解不同,但是卻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關鍵能力強調的并不是某種專業或某一職業領域所具有的職業知識和技能,而是所有職業共同具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和在社會中交往的能力,它是對傳統的職業能力觀的補充和發展。[5]二是關鍵能力的內涵不僅僅是個體的一般智能結構,如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還應包含非智力因素的個性品質,如與人交往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它體現了現代社會對個體全面發展的要求。[6]三是關鍵能力是對傳統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內涵的延伸。培養關鍵能力成為世界職業教育的新熱點,職業教育不僅要使學生獲得某一職業的資格,更要使學生獲得在未來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成為職業教育的趨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現代社會信息瞬息萬變,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對人才要求不斷提高,因此培養關鍵能力是為了使學生適應工作組織、職業結構的變化,適應未預測到的市場需求的變化。現代企業中需要勞動者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應變性,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和敬業精神。同時隨著生產技術的變革,產業類型由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因此企業要求員工不僅具有技術能力和操作能力,而且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廣泛的職業適應性,因此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其次,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理念發展的必然趨勢。美國國家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提出教育不僅要注意學生的就業準備技能的培訓,也要注重學生廣義的行業或職業范圍能力的培養。法國短期技術學院的教學大綱也強調與其讓學生獲得某些具體技術知識,不如培養學生從無限的知識系統中汲取和提煉所需知識的能力。從中可以看出,世界職業教育理念的趨勢要求不僅僅要培養學生一般的具體的能力,更要為他未來長遠發展考慮,培養關鍵能力。1999年的世界聯合國大會指出21世紀“對人的素質要求在變化,不僅是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應變、生存、發展”。[7]由此可以看出世界職業教育理念的發展越來越注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關鍵能力和技術能力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關鍵能力的培養要以技術能力為基礎,同時關鍵能力的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技術能力的提高。雖然關鍵能力的培養是當今世界職業教育的新熱點、新趨勢,但是它的定位是需要條件的。不要盲目照搬照抄國外的經驗和模式。在中國現在這樣的經濟條件和生產力水平條件下,技術能力的培養在保持職業教育特色和促進學生就業方面還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學生
通過對高“跳槽率”現象的深層次分析,發現大學生選擇離職原因大多認為是企業的原因,例如價值觀念不融合、薪資待遇不滿意、發展前景受阻礙、工作缺乏安全感、自我實現不滿足等。還有的認為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在工作崗位上無法得到應用等等。但是跳槽畢竟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企業利益不僅受損,而且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和職業院校學生名譽的降低。下面著重從職業教育角度針對高“跳槽率”提出一些對策。
(一)提高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從一年級開始就指導學生做出科學合理的生涯規劃
學校要開設職業生涯指導課程,經常舉辦一些職業生涯指導講座,有意識地提高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同時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與優勢,進而根據實際不斷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盡可能的科學合理、可操作。避免學生就業時的迷茫,避免上崗后才發現職位不適合,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跳槽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策略,跳槽的目的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最大程度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跳槽只是解決問題暫時的一種方法,頻繁跳槽企業會認為你沒有忠誠度,沒有誠信,長遠來說對個人發展是不利的。因此,學校要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
(三)學校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教育的出發點
無論是技術知識還是科學知識,無論是關鍵能力還是技術能力,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頻繁跳槽從側面反映出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方面的一些問題,學生頻繁跳槽從某種程度說明在學校受到的教育在企業沒有得到發揮或者不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因此,學校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各種知識與能力,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在企業和學校建立溝通的橋梁,以達到企業吸引學生,學生服務企業的良性循環,從而降低“跳槽率”。
作者:李娟 單位:浙江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顧建軍.技術知識的特性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影響[J].教育與職業,2004(29):16-18.
[2]賀凱.科學知識、技術知識與工程知識的比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3]唐小俊,顧建軍.技術知識觀視角下的高職專業課程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0):77-79.
[4]黃堯.職業教育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
[5]劉京輝,唐以志.關鍵能力及其啟示[J].職教論壇,2000(3):16-19.
[6]尹金金,孫志河.關鍵能力的內涵比較與反思[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4):26-27.
[7]呂鑫祥.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理念的比較研究[J].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