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中職業教育問題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2015年暑期,按照學校要求,筆者選擇“鄭州市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面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這一課題進行了社會調研。分別調研走訪了河南省教科文衛工會、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鄭州市外國語學校、鄭州市第十一中學、鄭州市第三十一中學等單位的部分領導、教師和學生,對鄭州市的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有關教育專家老師的指導下,梳理了自己的認識。
一、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中等職業學校沒有形成辦學品牌的原因分析
1.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師不專業。
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和高等技術工人,在某種意義上說,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隨著國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中等職業學校辦學硬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與職業學校能滿足教學需求的硬件相比,部分職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師水準較低,沒有企業實踐經驗,沒有過硬的專業技能。
2.中職學校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一些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不能隨著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市場的需要做出及時的調整,囿于原有的專業設置和師資等情況,畢業生難以根據所學的專業就業,所學非所用。
3.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等在教學和實習中難以實現。
企業是新技術、新設備的創造者和使用者。由于中職教師在理論研究與經濟開發能力方面相對薄弱,很難給企業帶來顯著的經濟與管理效益,企業與中職學校之間開展校企合作的愿望不高。
4.中職學校實習與實訓基地建設緩慢。
中職學校實習與實訓基地建設受學校用地面積、校舍建設規模、資金投入、專業更新、設備換代、指導教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發展緩慢。
5.中職生厭學。
中職生厭學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數中職生文化基礎課差,自卑,對學習有畏難情緒。二是中職專業課程內容多、難度大,知識陳舊,而文化基礎課課程多、課時長,造成專業課程課時相對少,增加了專業課學習難度。三是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興專業缺少中職教材,中職學校被迫使用高職教材,教材內容和難度與中職生存在距離。四是職業定位不準,對未來職業期望過高,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模糊,職業規劃調整能力較差。
(二)普通高中沒有形成特色化辦學的原因分析
1.高中教育培養目標單一。
依據我國的人才標準,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好準備。但是不少高中的培養目標緊緊圍繞高校選拔新生作為唯一的標準,“千校一面”,沒有形成辦學特色。
2.學校課程設置缺少特色。
大多數學校缺少依據自身實際,以學校為核心,進行自主的、整體的課程設計,沒有建構一套基于國家課程、適合學生發展的個性化課程體系。
3.對普通高中學生學業評價維度單一。
對普通高中學生學業評價僅僅過分關注學生文化課學科成績,并將其視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在許多教師眼里也是“一俊遮百丑”,文化課成績好往往代表著包括綜合素質在內的一切都好。
4.高中學生課業負擔較重。
河南是人口大省,每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有70多萬,又是高等教育薄弱的省份,僅有一所211高校,導致每年能考入一本的學生不足5萬人。鄭州就是河南的一個縮影。在這種背景下,學校若想在高考中占有先機,教師只好一味加壓,布置大量作業,導致學生課業負擔比較重。
5.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大于內容。
學生作為德育活動的主體之一,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乃至決定著德育方式的選擇,進而影響德育的實效性。傳統的德育活動中,德育內容的一元化常常造成觀念的一元化。教育者往往將學生視為無情感、無偏好、無差異的“物”,當作接受訓誡或者進行自我訓誡的工具,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差異及內在成長。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推動中等職業學校品牌化辦學發展的路徑
1.激發企業與學校合作的動力。
校企合作乃至校企合一是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必由之路。最理想的合作狀態是學校與企業合一。在這個背景下,就形成了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員工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校企合作能夠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相適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要求,是學校、企業達到共贏的必然選擇。
2.鼓勵中職教師繼續深造。
一是制定鼓勵教師做雙師型教師的政策,從制度上規范、支持教師的再學習。學校建立教師進修獎勵機制,為教師的繼續深造提供資金和時間,鼓勵教師深入企業、事業單位進行本專業的系統的實踐學習。二是積極邀請行業專家、優秀員工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同教師一道制定課程方案,開發新課程,建立實訓基地等。
3.校內外相結合建立實訓基地,由政府投入建立開放性實訓中心。
采取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實訓基地。專業所需實訓設備規模小、投入少的可以由學校自行建設實訓基地。專業所需規模大、設備多、安全性高、投入大的設備,可以由政府面向社會建設開放型實訓中心,統一管理、統一配備資源,提供培訓和信息服務。
4.建立中職生職業生涯指導機制。
設立中職生職業生涯發展指導機構,確立工作制度。教師多用激勵鼓勵的方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畏難情緒,克服依賴心理、自卑心理,使學生學會梳理自己的優勢、劣勢,能夠做到客觀、真實地評價自己,發揮自己專長,使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順利發展。
5.設立重點幫扶“三差學困生”的組織機構。
中職學校普遍存在大量的學困生,而且紀律差、學習差甚至有人格缺陷的“三差學困生”也并非個案。中職學校有設置專門重點幫扶“三差學困生”組織機構的必要。由該組織機構對這類學生進行統一重點幫扶,并制定幫扶的工作方法。
(二)推動普通高中教育內涵提升的多樣化發展之路
1.圍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一核心,深化課程改革、培養方式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普通高中要依據校情、生情,不斷深化課程改革,逐步構建各校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各自高中及其各學科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優化課程結構,實施國家課程校本化,建立“本校課程”體系。普通高中要不斷創新培養方式,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學生未來生涯規劃指導。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推進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
2.建立高中生與職校生交流、學分互通交換機制,打通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認定標準。
由教育部門建立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認定標準,達到標準的學生頒發相關證書。建立高中生完成所在學校的基本學習任務后,可以申請到職業學校繼續學習,完成職業學校相關專業的學習任務后,給學生頒發兩所學校的畢業證書。
3.建立多元化的學生發展評價體系。
教育者需要營造一個民主、自由的教育環境,給學生提供自由、有精神動力的教育,幫助學生有效利用各種資源,促進各方面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決策能力、合作能力等。對學生的評價,就可以建立在對學生能力所涉及的層面上。
4.重建新的德育思維方式和德育內容。
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教育工作者要轉變德育思維方式,建立起“自下而上”型思維方式,肯定德育對象能夠由內而外地自我建構并提升自己的德性水平,德性只能由內而外地生成。德育內容也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允許多元觀點成為德育內容,讓學生感受到道德的魅力。總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課程實施以來,鄭州市中等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其他先進地區的中等教育發展相比,鄭州市的中等教育還存在不足,呼吁鄭州市的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廣大學生一道共同努力,創造鄭州教育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徐沛瑤 單位:鄭州外國語新楓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