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校企合作現狀問卷調查
2014年下半年,我們從校企合作廣度、校企合作深度、校企合作持續度和校企合作有效度四個維度設計了問卷,分別對不同地區的不同對象(政府、行業、學校、企業、教師)設立36個指標進行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政府(行業)調查主要內容
①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效果;②校企合作促進畢業生就業效果;③校企合作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④影響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⑤政府(行業)介入校企合作的方式;⑥地區校企合作機構設置情況;⑦校企合作政策支持情況。
(二)學校調查主要內容
①校企合作機構設置情況;②校企合作單位數量;③校企合作專業覆蓋率;④校企合作領域及主要內容;⑤學生參與頂崗實習情況;⑥接收企業投入資源情況;⑦與合作單位的平均合作周期情況;⑧每年接納頂崗實習學生單位比例;⑨校企合作成果;⑩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11影響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12促進校企合作的主要措施。
(三)企業調查主要內容
①單位行業性質及合作意向;②校企合作內容與成效;③接收學生實習補償機制;④合作意愿。
(四)教師調查主要內容
①專業校企合作內容;②專業學生參與頂崗實習情況;③專業教師掛職鍛煉情況;④簽訂書面協議開展校企合作情況;⑤專業校企合作成效;⑥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⑦影響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⑧促進校企合作的主要措施。
二、校企合作的地區比較分析
本文將分別從校企合作的廣度、深度、持續度和效度的若干重要指標進行地區間的比較分析。
(一)廣度
校企合作廣度用校企合作的企業數量、學生覆蓋率、專業覆蓋率、合作項目等來衡量。表2中頂崗實習百分比是指在合作企業安排了學生頂崗實習的學校數占被調查學校總數的百分比;課程建設百分比是指與合作企業開展了課程建設工作的學校數占被調查學校總數的百分比;師資建設百分比是指在合作企業安排了教師實踐的學校數占被調查學校總數的百分比;企業投入百分比是指接受了企業的資金、設備投入的學校數占被調查學校總數的百分比;教學評價百分比是指與企業共同進行了教學評價的學校數占被調查學校總數的百分比;研究機構百分比是指與企業共同組建研發中心的學校數占被調查學校總數的百分比。
(二)深度
校企合作深度用企業接收實習人數百分比、接收畢業生就業人數百分比、校企共同開發課程門數、企業兼職教師課時、企業接受培訓人次數、研發成果數量、校企研討交流次數等指標來衡量。表3中企業接收實習人數百分比是指合作企業在2013年所接收的實習學生人數占同年級學生總數的百分比;企業接收畢業生就業人數百分比是指合作企業在2013年所接收的畢業生人數占同屆畢業生總數的百分比;共同開發課程門數是指2012年—2013年學校與企業共同開發的課程門數;企業兼職教師課時百分比是2013年兼職教師所承擔課時數占學校年度內總課時數的百分比;研發成果數量是指校企共同研發項目數量(含授權專利數量)。
(三)持續度
校企合作持續度是通過學校所在地區是否成立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或服務部門、學校所在地區政府是否出臺了促進校企合作的政策與措施、學校是否成立了校企合作領導協調組織、學校與企業的平均合作時間等指標來衡量的。地區成立管理部門百分比是指成立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或服務部門的地區的學校數占被調查學校總數的百分比;政府出臺政策百分比是指學校所在地區出臺了促進校企合作的政策與措施的政府數占被調查政府總數的百分比;學校成立領導組織百分比是指成立了校企合作領導協調組織的學校數占被調查學校總數的百分比;學校與企業的平均合作時間百分比是指與學校合作時間在兩年以內、兩年以上的企業數分別占與學校合作企業總數的百分比。
(四)效度
校企合作效度是通過對校企合作的政府滿意度、企業滿意度、教師滿意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意度、促進就業滿意度等指標來衡量的。以上滿意度調查是對成立了促進校企合作機構或組織的地區、開展了校企合作的學校與企業、參與了校企合作項目的教師進行的。需要說明的是,①調查樣板設計所涉層次不一,調查越深入、越系統,分析更有針對性,數據才更具說服力和使用價值。②由于所采集數據不能完全保證問卷填答者完全是真實意愿表達,因此表中所列數據難免有偏差。通過對校企合作的廣度、深度、持續度和效度的各自若干指標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在國家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政府對校企合作的引導和政策(或法規)支持保障力度不斷增強;學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凸顯;企業主動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穩步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明顯,各地區之間校企合作水平差距逐步縮小。
1.各地區校企合作總體水平評價
綜合各地區校企合作的四個指標,本文認為東部和中部地區校企合作的總體水平(成效)略高(好)于西部地區,但同時西部地區存在有不少特色個案(學校、地區、合作企業)。對于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地區和職業教育欠發達地區,需要通過“錯位發展、依托發展、外求發展”來促進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實施宏觀指導與放權相結合,分類指導、分區域推進的總體發展戰略,同時,需要進一步加強東、西部的對口支援。
2.四維度分析
(1)廣度。
就每1000名學生校企合作企業數(量)而言,東、中部地區高于西部地區;在學校統一安排、管理學生頂崗實習教學環節上,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存在較大差距;在學校與地區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服務)方面,地區之間、學校之間差距明顯;校企合作中,各學校在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工作,但深度不一。
(2)深度。
本文認為,校企合作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校企合作效度。校企合作深度與校企深度合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校企深度合作是指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不僅是“結果”的合作,更是“過程”的合作,校企之間形成積極互利的關系。就調查數據而言,不能簡單地說地區之間、學校之間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存在差距,但在學生實習指導與管理、開發課程方式、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校企研討交流形式與成效等方面,校校之間存在的差距是顯著的。
(3)持續度。
對已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而言,各地區校企合作持續度差距不大。但如果把學校規模、合作企業數量等因素綜合起來,其中的差距便會顯露出來。
(4)效度。
從效度數據對比來看,東、中部地區學校與教師對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西部地區的學校與教師則對通過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就業有新的期望。總的來說,校企合作成效顯著,政府、企業、學校、教師普遍對校企合作前景持樂觀態度。
三、問題與建議
(一)結合調查數據分析發現,我國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校企合作水平大幅度提升。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職業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有的地方沒有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使得學校校企合作舉步維艱;有的地區雖然出臺了一些政策法規,但可操作性差,實踐中經常流于形式,或由于政策體系不完善,實踐中經常出現相互扯皮的現象。
2.產學研合作力度不夠
調查中發現,個別學校產學研合作仍是空白一片;有的學校剛剛起步;有的學校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合作研發水平偏低;有的學校尚未建立促進產學研合作的制度,或制度不健全。所有這些,在一定程度制約了教師成長,從而影響到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功能的發揮。
3.校企融合度不夠
或者說校企合作水平偏低。這里面有政府政策扶持體系的原因,有學校主體作用發揮不夠、主動服務企業意識不強的原因,也有企業主導作用發揮不夠、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現在:有的學校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似乎是把“包袱”丟給企業,而對于實習的聯管聯控則涉足太淺;有的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項目單一,在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培訓等方面下的功夫太少,因而時常會出現“有求不應”的現象,久而久之,連淺層的合作關系都很難維持。
(二)根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體系
《決定》中明確提出以“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作為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原則,提到要“發揮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著力營造制度環境、制定發展規劃、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加強規范管理和監督指導等”。各地區政府要本著最大限度發揮校企合作雙元主體作用,借鑒寧波市政府的做法,制定出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與需求的校企合作促進條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規,正確引導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在政府投入、稅收、招生、就業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關政策(或法規)體系,確保校企合作健康發展。
2.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
《決定》中指出,要“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學校要把產學研合作作為自身的一項基本功能,自覺、主動地開展產學研工作。首先,應建立起相關的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積極性。其次,可采取校企共同申報不同層次的產學研合作項目、校企共同開展技術研發、校企共同組建技術中心等形式,把產學研合作工作做好、做實、做出成效。
3.加快校企一體化進程
校企合作的最高境界是校企一體化,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校要制定校企合作行動方案,從校企合作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入手。例如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頂崗實習及指導、招生就業、技術研發、綜合評價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逐步鋪開,整體推進。當校企合作達到較高水平時,可進一步著手制定校企合作發展規劃,逐步實現校企一體化,真正實現校企的雙贏、多贏。
作者:王貴蘭 單位:中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