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航職業教育教學生涯個人小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筆者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從事民航職業教育至今,在二十余年職業生涯里,不斷學習,從職業、學生、教學中汲取營養,以下這篇文章就教育的本質、目標、意義,職業教育的局限性,臺灣教改的經驗成績等,與同道中人分享。
關鍵詞:民航職業教育;教育本質;教育的局限性;臺灣教改
美國作家菲茲杰拉德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開頭說: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我想,如果我能早些讀到這本書,我的職業生涯或許能夠少走一些彎路,或許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無論是誰都需要不斷成長,有時候需要借助于閱歷經驗積累,有時候是對他人的故事以及知識的不斷學習與積累。在這里,我真正希望告訴大家的是:最好的愛、教育和關心是不干預,搞清楚對象以后,因勢利導,多一些啟發,而不是沉浸在自我的想象和設計里不能自拔,因為教育的對象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1教育的真正目標意義
我認為教育即生長。就像植物的天職就是破土之后努力向上,在開花的季節盡力綻放,不斷地從周圍環境中吸取雨露和陽光,最后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或者開滿鮮花,給人們帶來陰涼和喜悅。教育即生長這個論點由盧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進一步闡發,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在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么事。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范;美育是要培育靈動又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特別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從整個社會的狀況來看,正如羅素所指出的,一個由本性優秀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肯定會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人們似乎即使承認了教育即生長,也一定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做出成就之類,仿佛不朝著這類目的努力,生長就沒有了任何價值似的。生長本身沒有價值嗎?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人難道不是既優秀又幸福的嗎?
2民航職業教育的局限性
如果說系統的小學中學教育有升學率等壓力,在教學中用功利目標規范生長,結果必然是壓制生長,實際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長。民航職業教育相對來說很難做到更加注重個體的成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實際的教學中,因為慣性,還是會陷入功利性以及短視行為。過分強調民航知識的細節反而使學生很容易忘記的,一旦需要它們,又很容易在書中查到。所以,把精力放在記住知識的細節上,既吃力又無價值。用懷特海的話說,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例如作為民航服務的從業者來說,首先是對職業的熱愛,以及較強服務意識。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學習中多關注民航行業新聞動態,組織經常性的討論,養成好的職業素養和習慣。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說,一個人不管今后從事什么民航什么崗位,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了,方可承認他是受過了系統的民航職業教育。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忽略人的天性,不認可工作職業分工的不同,以掙錢多少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于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是否熱愛自己未來的職業,是否具有最根本的職業認同以及較強的服務意識,沒人去想。所以,現在的民航職業教育放棄了最根本的目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失敗。
3民航職業教育從業者的所能和所不能
臺灣有一檔節目叫“一步一個腳印發現新臺灣”,有一期節目講到臺灣的教改十年———海闊天空的一代,有幸成為臺灣教改之快樂學習的實驗參與者的5個孩子的10年人生軌跡,他們的人生經歷說明了教育能夠做到的就是因勢利導,比如莊雅竹和張明豪,這兩個孩子天賦一般,甚至可以歸類到學習較差的一部分,可是因為參加了教學改革,他們可以選擇國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這樣的路徑,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不是向更加多的原住民那樣缺少教育和提升的機會。張瑜珊是無論如何都可以實現夢想的一類人,即使不經歷教育改革,因為她的家庭、天賦等也可以成功。賴如君多多少少有一些遺憾,可是面對鏡頭她還是那么自信地表達,她說當教育改革因為各種阻力停止的時候,應該多聽取家長老師的建議,并認為失去競爭力的人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最后必須要說的是林宏明,這個從小夢想成為棒球國手的阿美族小男孩,在國二的時候因為貪玩叛逆忘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而且他的家庭無法在這樣的時候給予正確的引導,他早早地進入了社會,采訪他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四口之家的家長,一個染整廠的領班,他還像小時候那樣表達清晰自信,對現狀感到滿意。從以上的案例我們知道了教育,包括民航職業教育必須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讓每一個希望實現民航職業發展的個人找到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民航職業教育教育者的耐心必不可少,這也印證了本篇文章開頭提到的觀點。以上是我從事民航教育職業多年的所思所想,希望未來的自己可以更加勝任這份工作,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成為良師,成為益友。
參考文獻
[1]朱紅麗.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2]周國平.哲人眼中的七把“神沙”———解讀智者教育箴言[J].教育,2007(35):50-51.
[3]邱陽.懷特海教育哲學對網絡課程設計的啟示探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4]王曉清.新聞評論的幾個“微量元素”[J].視聽界,2013(4):94-95.
[5]鄭丹,賈芳,周丙敏,吳莉莉.在基礎課教學中結合美育的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4(12):171-172.
作者:王春 單位: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