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現狀與路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實現脫貧攻堅戰略目標的關鍵一環。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大力實施“技能致富”計劃,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助推精準脫貧,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調研發現,寧夏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成效,應健全扶貧對象識別機制,精準識別貧困對象;推進教學改革,精準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加強職教培訓,精準培訓提升技術技能;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精準幫扶促就業;加強觀念引導,精準宣傳職業教育內在價值。
[關鍵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存在問題;路徑
在黨的報告中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寧夏作為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欠發達地區,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大力實施“職業教育技能富民行動”,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助推精準脫貧,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來“拔窮根”,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不僅為貧困地區發展提供了技術技能人才支撐,更為貧困地區人民群眾持續脫貧致富、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人才智力基礎。
一、寧夏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實踐
(一)建立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機制。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從制度層面完善職業教育助推精準脫貧工作機制體制,陸續出臺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精準脫貧職業技能培訓的意見》《寧夏職業教育助推精準脫貧工作實施方案》和《閩寧職業教育協作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等,提出以扶貧開發重點縣職業教育發展為主攻方向,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兩后生”為主要對象,以提高勞動者技術技能為抓手,引導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二)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自治區調整布局、整合資源,強化職業教育硬件設施建設。投入61.74億元建設西部最大的職業教育園區,占地8.8平方公里,建筑面積171.3萬平方米。建設了涉及能源化工、葡萄酒工程、設施農業、枸杞保鮮與加工等多領域的國家級現代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全區建成3所國家級骨干示范性高職院校,13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為山區貧困家庭脫貧提供了技能保障。
(三)建立比較完善的資助體系。2013年以省為單位在西部率先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全免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六盤山連片扶貧開發區學生享受每生每年2000元生活補助。2016年開始,固原市實行“三免一補”,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擴大到山區9縣和其他地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構建了國家資助、扶貧資助和社會資助三大體系。自2007年以來,全區中等民族職業學校學生共有23萬人次享受到每人每年1500元的國家助學金;有3.5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得到“雨露計劃”每人每年1500元的補助;近1萬名學生接受了社會資助基金。
(四)加大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力度。自治區加強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創新職業教育教師編制管理方式和專業技能型師資引進、聘用、培訓辦法,通過國家級、自治區級骨干教師培訓和校本培訓,專業課教師培訓實現全覆蓋。與天津市聯合培養職業教育免費師范生近200名,職業教育教師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充分發揮示范骨干職業院校輻射帶動作用,推進職業教育結對幫扶。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有力促進了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五)加強職業教育東西部聯合招生合作辦學。自治區多渠道幫扶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創業,成立山東、福建職業教育聯合招生合作辦學工作站,促進中南部地區貧困家庭子女到東部發達地區創業就業。2006年至今,寧夏赴東部地區實習和就業的學生總數已超過9萬人,其中來自中南部地區學生約為7.85萬人,有近5萬名學生在當地就業創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寧夏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中的現實問題
(一)職業教育扶貧對象的識別精準度有待加強。職業教育扶貧對象的識別精準度不足制約著精準扶貧的有效開展。在調研中發現,由于寧夏的貧困問題由來已久,各家各戶的情況差異明顯,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有些地區的扶貧辦在識別扶貧對象的過程中,對農村貧困戶的認定、收入計算方法、貧困類別、致貧原因、脫貧能力、接受教育情況等信息不夠精準。案例1:一位職業院校學生處的工作人員講述在認定扶貧學生時,學校主要是看學生出具的扶貧開發辦公室認定的書面證明材料,即家庭經濟收入情況登記表,依此向貧困學生發放各類補助和補貼。職業院校僅僅依據這一紙書面材料落實扶貧措施,難以有效地將教育資源投入到最需要幫扶的貧困人口身上去,容易造成真正貧困個體沒有得到認定、不能得到幫扶的情況。
(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人才培養模式亟須改革。長期以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存在諸多問題:辦學形式單一、競爭力不強;相關部門和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職業院校課程設置跟不上時展的步伐,給職業教育拔根除貧帶來相當困難。案例2:一位扶貧辦工作人員的講述寧夏很大一部分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不相匹配,沒有精準面向區域需求與貧困需求,社會服務功能拓展不夠。寧夏高、中職職業院校專業布點最多的是機電、計算機、電子等技術專業,作為貧困地區的支柱型特色產業的現代農業,僅在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等7所院校設立相關專業。專業更新速度緩慢,農民靠種養業(果蔬種植技術、牛羊豬養殖技術)為主要增收方式,而這方面的課程尤其現代農業少之又少,專業結構的非精準對接很難真正滿足精準扶貧的實際需要。
(三)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培訓效果不佳。面向社會開展各類職業技術培訓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能夠有效幫助貧困勞動者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拓寬就業創業增收渠道,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實現有尊嚴、可持續脫貧。但貧困勞動者工作流動性較大,家庭經濟負擔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知識、掌握技能的能力不一等是當前職業教育培訓工作中的難題。案例3:一位曾經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的講述因為交通不便、平日還要兼顧勞動生產,尤其還有一些散居貧困戶,難以集中時間、地點參加培訓學習。技能培訓課程設置單一、重復,培訓內容與形式和貧困勞動者的生產生活情況不相適應,很難滿足勞動者的就業需要。由于在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之前,相關部門很少針對農民個人意愿、開展技能培訓的合適時間等進行調查,致使技能培訓固定時間安排困難,培訓內容判斷出現偏差,影響了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效果。
(四)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創新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創業是促進貧困地區就業的重要形式,而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通過創新創業,有能力的貧困生把高校智力、技術和項目資源等輻射到貧困地區,帶動當地脫貧致富,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然而,寧夏貧困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還存在明顯不足。案例4:一位就業創業與人才服務局工作人員的講述寧夏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不充分、不到位,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管理體系、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等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創新創業氣氛不活躍,學生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缺少創業實踐經驗。這些問題不僅影響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也制約了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成效,需要高職院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五)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功能定位認識不足。受“重文憑、輕技能”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之勞動力就業市場招聘人才時大多要求學歷處于本專科以上,造成人們普遍對職業教育功能定位認識不足。而貧困地區尤其寧夏中南部山區人口由于見識不廣、思想觀念保守落后等,對職業教育的忽視和歧視表現得更為突出。案例5:一位寧夏職業院校學生家長的講述只有通過讀書上大學才能改變孩子的命運,一定要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入普通高等院校學習,寧愿讓孩子上學費昂貴的三本院校,也不愿意送入一流職業院校學習。之所以讓孩子就讀職業院校,是因為沒有考上高等院校。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社會認可較低,已成為影響寧夏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給職業教育服務于精準扶貧戰略帶來思想觀念上的極大阻力,也滯后了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腳步。
三、寧夏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路徑探析
(一)健全扶貧對象識別機制,精準識別貧困對象。強調:“扶真貧,真扶貧”,強調精準扶貧的首要前提是精準識別貧困對象。因此,寧夏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必須健全職業教育扶貧對象的識別機制。第一,政府部門要采取正確的方法和程序,精準識別貧困對象。各級基層行政部門和組織要成立扶貧對象識別調查組,通過實地調研確認貧困戶,深入了解貧困對象的貧困類別、致貧原因、文化程度、脫貧能力等具體信息,并登記在冊、建檔立卡,建立互聯互通的各級扶貧信息系統平臺。早在2017年,自治區主席咸輝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了要建成精準扶貧云應用系統,對建檔立卡戶實行動態管理。第二,職業院校要在政府部門識別貧困戶的基礎上,對貧困學生“精準施策”。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上學情況進行詳細登記,并將統計的結果同扶貧數據系統的信息進行核對,及時掌握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情況,在此基礎上“精準施策”。
(二)推進教學改革,精準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一是優化專業結構。根據寧夏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的需要,面向貧困地區開設一些市場急需的特色專業,加大涉農類專業的開設比例,如生態農業、農產品營銷、鄉村旅游等,加大一些就業前景好、收入高的專業設置和投入,如老年服務、家政服務、社區康復等,形成一批叫得響、有優勢的品牌專業,用鮮明實用的技能特色增強貧困子女入學的吸引力、就業的競爭力。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堅持開放辦學,加強對外交流和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合作,發揮職教合作優勢,把貧困地區的學生送到東部發達地區甚至國外去就業發展。如為幫助寧夏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在福建穩定就業,2018年以來,在閩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強力推動下,寧夏向福建轉移就業7333人,其中山區9縣(區)輸出農村貧困勞動力1073人。
(三)加強職業教育培訓,精準培訓提升技術技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目的是提高貧困對象的發展能力,促進貧困人口的發展。為此,必須加強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提高人才培養培訓質量。一是建立綜合性職教扶貧技能培訓開放平臺。在貧困群體中采取“群眾點菜、專家主廚”的培訓方式,增強培訓效果。定期派遣相關行業部門的技術專家,深入生產勞動一線,及時解答貧困群體勞動生產中的困惑難題,幫助他們快速有效地掌握一技之長。如鹽池縣2018年開展送培送技術下鄉活動,培訓學員12期884人,對1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群眾開展了灘羊養殖、黃花種植等實用技術培訓,并安排學員到寧夏大學北農飼料廠、鹽池縣灘羊繁育中心等企業觀摩學習,切實增強了城鄉勞動力創業就業能力。二是加大對貧困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結合寧夏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充分發揮職業院校、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技工院校和培訓機構的作用,在新型職業農民、基層農技人員、村委會主任等群體中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培養地方農業致富帶頭人。三是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推動職業教育扶貧。充分利用寧夏“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的新機遇,依靠教育信息技術,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在家務農、外出務工或者回鄉創業者采取“菜單”式培訓,根據學習者的時間、地點提供所需的項目培訓,針對生產實踐中的問題請求專家指導。
(四)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精準幫扶促就業。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職業院校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相融合。一是實施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創業幫扶。建立職業院校貧困家庭學生實名制信息庫并建檔立卡,面向建檔立卡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規劃指導、創業教育培訓,舉辦專門招聘會,挖掘合適就業崗位,優先推薦和幫助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創業;為回鄉創業的貧困職業院校畢業生,提供小額擔保貼息。二是以創新創業教育促進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職業院校應依據區域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設置創業教育課程、開展創新創業競賽、建設一批眾創空間等,提高貧困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主動性,增強貧困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如,2018年在銀川市閩寧鎮舉辦了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閩寧專場活動,對于引導青年學生接受思想洗禮、立志創新創業,幫助寧夏貧困地區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起到重要作用。
(五)加強觀念引導,精準宣傳職業教育內在價值。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大力推動職業教育助推精準扶貧,應加大政策宣傳的力度,使社會和貧困人員自覺從思想上接受職業教育、從行動上選擇職業教育。一是要加強政府部門的觀念引導。各級政府應充分結合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特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社會大眾尤其貧困人口正確認識勞動的社會價值和技術人員的社會地位,廣泛宣傳高技能人才在全面小康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作用,讓社會公眾從方方面面感受到職業教育的美好前景,讓職教成才的觀念在社會中廣為傳播,扭轉社會對職業教育的世俗偏見。二是多渠道立體式進行精準宣傳。利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主流媒體和網站、微信、微博、手機App等新興媒體,從職業教育資助政策、就業優勢、重要作用等方面進行精準宣傳,使學生和家長正確認識、理解職業教育,思想觀念從“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講好身邊職業教育改變命運的故事,深入挖掘農村優秀技能人才的典型事例,使貧困群體感受到只有掌握技能才能真正“促就業、促生產、促發展”;引導用人單位樹立科學的用人觀,消除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改變“唯文憑論”“唯學歷論”等錯誤的人才招聘觀念。
參考文獻:
[1]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職業教育助推精準脫貧工作實施方案[EB/OL].
[2]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網.我區職業教育六項措施助推精準脫貧[EB/OL].
[3]余維學.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背景下寧夏職業教育發展與職教園區作用發揮之我見[J].寧夏教育,2016(11).
[4]彭曉紅.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立論依據、困境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7(12).
[5]廖倩.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路徑探析[J].成人教育,2018(4).
[6]于晶.高等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問題的若干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8(5).
作者:王小蕾 劉瑜 單位: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