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老子生命哲學對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啟發,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自殺和殺人的事件層出不窮,部分學生由于錯誤的觀念,作出漠視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情,給社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高校開展生命價值觀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本文通過分析老子“重人貴生”“少私寡欲”“養生教育”“上善若水”的生命價值觀,提出對高校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四點啟發:一,高校尊重生命的無上價值;二,轉變教育方式,倡導教育“無為”;三,融入思政課堂,進行長期教育;四,增強大學生生命感悟,開展“養生”教育。
關鍵詞:老子;生命價值觀;教育
生命價值觀是人們認識和處理生命價值問題所持有的根本觀念,它是生命價值的信念和理想。近年來,我國大學校園中暴力、自殺以及傷害他人的事件比例不斷上升,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因此,高校開展生命價值觀教育刻不容緩。從古至今,有不同的思想家從各種層面、角度去探討生命價值觀,找尋教育方法,而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道家重生,主張珍惜生命,以“道法自然”為核心的生命理論,“重人貴生”“少私寡欲”“養生教育”“上善若水”的生命價值觀,對高校開展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高校開展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大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
近年來,社會飛速發展,大學生身處復雜的環境之中,個人主義、金錢主義、享樂主義等都會影響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大學生面臨現實壓力,很容易思想迷茫,否定自身價值,甚至作出自殺、虐待動物、傷害他人等偏激的行為。所以高校開展生命價值觀教育活動,可以讓更多的大學生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生命,進而實現自身的價值。
(二)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
當代高校教育很多是應試教育,更多地注重理論學習,使得學生越來越急功近利。高校中很少有專門針對大學生生命方向的教育課程和實踐活動,缺少對學生心理和情緒上的關注。高校應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相關課程,讓學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實現高校教育目標,真正體現素質教育。
(三)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大學生也面臨著各種挑戰,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是國家的希望。高校開展生命價值觀教育,可以減少甚至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挽救無數家庭的幸福,有助于中國夢的實現,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二、老子生命哲學的內涵
(一)“重人貴生”的生命至上原則
老子認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將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說明他對生命的重視和敬畏。在他看來,除生命之外的其他所有都是空談,沒有生命就沒有了一切,他更提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子非常重視生命,看輕物質。他認為,只有愛惜自己的身體,尊重生命,將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天下之主。“重人貴生”思想強調對生命的關注,當然,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重視,還有他人的生命同樣需要被尊重和關愛,包括動物,由此可以說老子的生命哲學是非常全面而人性的。
(二)“少私寡欲”的價值取向
老子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建議人們少一些欲望,少一些斗爭,多一些純真樸素的心性,多一些自然的情感。因為他看到很多人為了所謂的物質利益、社會地位等身外之物而不擇手段,不僅損害了自己的身體甚至不惜傷害他人的性命。他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縱情于追名逐利非但不能給自己帶來滿足感,反而會迷亂人的心性,使心靈越發空虛,使生命陷入危險之中,貪愛名利必然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付出沉痛的代價,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會大打折扣”。我們不僅要保護自己的生命,同樣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更不能以他人的生命為代價來謀取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欲。
(三)“養生教育”的生命智慧
在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博大體系中,以自然養生為特色的道家思想,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老子主張養生,他建議人們多關注自己的身體,養生保身,提醒人們生活、飲食、睡眠要有規律,注重身心的修養和自由,不要受到功名利祿、富貴貧賤和生死的束縛限制,消除執念和牽掛,也正是因為他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所以告誡我們要學會養生,重視自己的生命,關注自己的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方面的,還有精神方面的健康。我們在當下的教育實踐中不但要教導學生熱愛自己的身體,更要時時養護自己的心靈,愛護自己的生命,德智體全面發展。
(四)“上善若水”的生命境界
“上善若水”是老子內外兼修生命價值觀的最高境界。老子常用水來喻人、教人,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也處眾人之所惡而不怨,做好事不爭名,處惡劣的環境也不埋怨,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能善,動善時,水的品性真是和道的品性差不多了。”老子要求做人必須具備像水一般的寬闊胸懷,摒除雜念和貪婪。人們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如果為了名利費盡心機,那失去的可能是最寶貴的財富———生命。
三、老子生命哲學對高校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借鑒價值
生命價值觀教育屬于學校的德育范疇,通過教育,引導受教育者培養正確的生命觀,作出正確的行為。其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抗挫能力,增強大學生的生命意識,使之成為健康發展的人,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一)高校尊重生命的無上價值
老子非常重視生命價值,把一切名利、財富等看作身外之物,提出“重人貴生”,旨在說明生命的重要。因此,借鑒老子的生命哲學理論,指引高校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生命,將學生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只有高校意識到學生生命的重要性,才能創造出更加適合學生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對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使學生懂得如何熱愛生命,珍視生命,處理好生命與利欲的關系,讓學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再生。”高校生命價值觀教育還應讓學生明白,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在生命價值觀教育中,高校必須創造良好的生命理念氛圍,讓愛護生命融入到學生的整個學習和生活當中,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二)轉變教育方式,倡導教育“無為”
“無為”是一種生命的智慧,隱世、避世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老子的教育倡導把生命置于自然背景之下發展,高校開展生命價值觀教育工作,目的在于通過借鑒老子的生命價值觀,引導學生尊重生命,愛護自己的身體,時刻保持平和的心態。當今大部分高校為了向社會輸出專業人才,只是單一刻板地灌輸理論知識而忽略學生的愛好興趣,導致學生對生活沒有動力,缺乏生命活力,忽視精神追求。對此高校應該不斷完善教育方式,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開展教育,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發展,在課堂中注意引導學生以平常心對待任何事,待人處事不要走極端,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的主流信仰,德智體全面發展,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融入思政課堂,進行長期教育
一方面,高校生命價值觀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階段性的,所以高校必須對學生進行長期并且全面的生命價值觀教育。眾所周知,思政課貫穿高校教育全過程,是一個長期的課程體系,所以,高校應該利用思政課堂,將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相關內容加入到里面,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生命的價值,深刻體會生命的美好,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對自己都非常有自信甚至有些自負,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不順應自己心意的時候就會覺得受挫,有落差,還有一些學生深受網絡的影響,原有的價值觀受到網絡的沖擊而徹底顛覆。所以,在思政教學過程中要加入對學生價值觀、心態的培養,重視結合網絡信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并且教會學生分辨網絡信息的優劣,多和學生溝通交流,注重思政課堂的人文關懷,引導大學生感悟生命。
(四)增強大學生生命感悟,開展“養生”教育
“老子強調‘攝生’‘養生之道’及開朗精神,用此來延長壽命,才不至于陷入困境,人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要善于‘攝生’,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精神修養的重要性和生死智慧,提醒人們應該珍惜生命、善養精神,并且順應自然”。高校要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就必須從各個方面入手,包括體育、心理素質等,生命價值觀教育需要大學生真實的體驗。對此,高校要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活動平臺,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積極開展生命角色體驗活動,增強生命體驗,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志愿服務活動,在實踐中加強情感和價值觀的培育,并懂得“生命誠可貴”的道理。高校應充分開發學校教育資源,如圖書館、學報、廣播站等,將其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真正地起到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作用。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是我國高校重要的教育組成部分,高校作為培育、輸出人才的智慧象牙塔,在大學生主流道德觀念形成及價值觀的選擇方面承擔著重要的教育責任,其對大學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的思想對中國人有著深刻的影響,老子的生命哲學獨特而全面,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而且具有重要的現代價值,我們必須取其精華,為高校生命價值觀教育所用,使大學生收獲幸福人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霞.老子:中國生命哲學之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2]韓林合.簡論老子的貴身思想[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3]高開華.漢字書法與經典:道德經[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
[4]樊琦.道德經是這樣寫成的[M].沈陽:北方聯合出版社,2015(1).
[5]鄭曉江.生命困頓與生命教育[J].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
[6]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梅萍.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鮑美陽 張衛平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