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黨群眾路線哲學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探索出的工作手段和方式,是和平時期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提高的重要推動力。在新時期,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多項活動深入貫徹群眾路線,實現了新時期新發展。
一、黨的群眾路線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于其它哲學在于不僅告訴人們如何認識世界,關鍵是如何改造世界。如何改造世界,出發點就是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只有從客觀實際出發,才能認識規律,尊重規律,掌握規律,順應規律,創造新世界。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相結合的過程,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強調了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縱觀歷史,特別是在階級社會,人民群眾的作用和地位并沒有時時體現出來,所以人民群眾在階級對立中渴望實現自身的解放,改變受剝削、受壓迫的生活狀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就發出聲音,指出代表利益的指向,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中,以實際行動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實踐成果,之所以成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原因是它立足國情,體現了中國最大的實際。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這個客觀實際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國情包含著三個方面的內容:社會性質、革命對象、革命任務。把這個國情認識到位,前進的方向就是正確的。中國共產黨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探索國家出路問題上找到了出口,在尋求國家發展上主動地創新。在近代國家出路早期探索階段,因為受到階級自身的限制,人民群眾一次次被忽視,不過這也證明了拋棄人民群眾,看不到人民群眾,是不會取得任何成功的。比如曲線救國,實際上也是漠視人民群眾合理要求的自我安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共產黨通過革命實踐,充分發揮人民群眾智慧,與人民群眾親密融合,不管是在反侵略戰爭中,還是在解放戰爭中,創造出很多生存手段。盡管革命也有挫折,也有困難,但中國共產黨始終沒有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在和平建設時期,人民群眾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主力,為黨和國家的發展思路提供了嶄新的角度。中國共產黨堅持深入調查研究,聽取群眾聲音,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群眾的真實合理愿望上升到國家意識,轉化成國家的政策方針,在具體工作中落實,實現人民愿望。也只有得到了群眾支持,國家政策方針才有了實施的支撐。中國共產黨在成長中,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如黨員的人數,年齡結構等,但這些都不影響對群眾路線的堅持。在社會不斷前進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發展群眾路線,應對國內和國際發展變化。地球為人類生存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可是資源是有限的。人類要想繼續發展下去,就要考慮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從上個世紀開始,全世界開始關注如何實現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決策,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共同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明確到國家發展布局的高度。這是適應國際大環境的需要,更是為了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使人民群眾有充實的幸福感,實現國內可持續發展,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對群眾路線的豐富和發展。只有人民群眾滿意了,黨的執政地位才能更加鞏固,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二、黨的群眾路線在發展中提升內涵
群眾路線的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它的形成離不開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也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的創新。從群眾路線的形成來看,它是革命戰爭年代的產物,那么它能不能走進新時代呢?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自建黨開始就指出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群眾路線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國共產黨時時以群眾為中心制定相應的政策,最終也是在群眾的支持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國內解放戰爭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國內和國際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時代的主題不再是戰爭和革命,而是和平和發展。由于黨在對社會主義建設認識上的理論不足和實踐不到位,盡管也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怎么去建設,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對于群眾路線的把握不到位,偏離了群眾真正的所思所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逐步恢復發展秩序,對群眾路線的堅持也回到了正常軌道。在發展的具體措施上,反思過去一段時間走的彎路,重新謀劃發展藍圖。戰爭已經結束,國家發展的方式應是轉換思路,從革命走向和平,尋求在和平時期如何生存。根據中國的國情,首先解決的應是人民群眾吃飯問題,人民群眾吃飽了,吃好了,才會更好地參加到國家建設中。這就是“三步走”戰略。“三步走”戰略體現了發展的步驟性和階段性,改掉過去一段時間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式,更能適應人民群眾的心理和身體的承受能力。“三步走”戰略也適應了當時中國背景,以具體的實際的發展目標凝聚人民群眾的力量。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解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繼續向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有堅持下去的群眾支持。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實踐證明了對群眾路線把握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水平,關系到群眾的福祉。國家通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展。對于人民群眾來說,在其中不斷享受到社會發展成果,經濟生活質量和精神生活質量都在提高。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得到了滿足,反過來以更大的熱情和期待投入到社會實踐中,推動社會進步。由此可見,抓住了社會主要矛盾,把握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接下來的發展就會順利進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始終注重在發展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在新世紀新階段,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改革促發展的理念,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關系到群眾利益的問題,黨中央都高度重視。比如在發展中群眾關注的廉政建設。黨中央從群眾的呼聲心愿出發,加大力度整治腐敗問題。從十八大以來,中央一直在減少腐敗存量,這也體現了中央“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反腐敗決心。人民群眾由此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敢于自查的力度,也增強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期待。從歷史發展的階段來看,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形成的群眾路線主要內容始終沒有變,變的是在具體實踐中對它的具體把握。第一要認清時展要求是什么。順應時展,明確責任擔當,就能獲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第二要認清不同階段發展要求是什么。在革命戰爭年代,發展的要求是帶領人民群眾從被剝削被壓迫的環境中走出來,通過抗爭換來新生活。在和平年代,發展的要求是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斷提高發展質量。
三、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應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對于客觀實際來說,全面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多角度地對客觀實際觀察、分析、總結,從而對客觀實際做出一個正確的判斷。有了正確的判斷,引導我們的實踐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堅持群眾路線重要,如何把群眾路線發展下去更加重要。第一,不忘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到歷史的存在。我們現在取得的成績都是以歷史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歷史為我們提供了經驗和教訓,時時提醒我們以歷史為鏡。有了歷史才有了現在和將來。在現實中,要看到群眾路線存在的客觀實際性。在執行群眾路線時,要始終牢記群眾路線的重要性,不能打著群眾的旗號做違背和傷害群眾的事情。一切為了群眾,是為了實現群眾的利益,不是為了實現某些人的利益。一切依靠群眾,是依靠群眾的力量,不是依靠某些人的力量。從群眾中來,是為了突出群眾的智慧;到群眾中去,是以從群眾中來為前提和歸宿。第二,尊重現實。進入到新世紀新階段,社會發展變化體現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等等方面,各種現象交錯映現。面對新形勢,需要保持頭腦冷靜,對不斷出現的曾經沒有出現過的現象有一個正確判斷,透過各種現象,從而發現本質,為我們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實踐背景。當前我們最緊迫的任務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現實是我們已有的小康建設水平在不斷提高,同時小康建設質量還需提高。這就需要我們看到小康建設的積累,同時把小康建設提高到更高的階段,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此階段堅持群眾路線顯得更加重要。建設小康社會是為了群眾,小康社會的實現自然離不開群眾。國家在發展戰略上規劃了小康社會,那么能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影響著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基礎。中國共產黨要實現這個發展戰略,必定要從群眾的實際出發,把群眾利益最大化,使承諾和期待相吻合。是否有效地貫徹群眾路線與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是息息相關的。現階段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水平在提高,人民群眾的要求也在提高。作為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的代表者,中國共產黨接受考驗的能力更要提高。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一直努力踐行的就是避免走蘇聯的老路。蘇聯共產黨之所以是在人民群眾的期待中結束執政地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號稱為了人民群眾利益卻沒有真正實現人民群眾利益,從而失去了人民群眾對它的信任和支持。當今世界,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數量本來就是極少數,特別是第一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也解體了,這對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搞的好,對其它社會主義家也會起到積極作用。中國共產黨也走過彎路,但是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頂住蘇聯解體壓力,重新調整發展思路,為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找到了特色發展方式。吸取蘇聯解體的教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發展起來的同時也向世界表明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統一的模式,中國能夠發展起來是基于對國情的深刻分析和把握,中國發展的方式不是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唯一模式。中國在發展社會主義道路上,創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本身就是對人民群眾智慧力量的實踐凝煉。堅持群眾路線,就是肯定人民群眾的創造,尊重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未來的發展依然面臨風險和挑戰,中國共產黨只要始終把群眾放在第一位,重視群眾、聯系群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能戰勝困難,解決矛盾,持續發展。
作者:李凌敏 單位:呼倫貝爾學院